中途島是美國在太平洋上重要的飛機中轉站,因位於北美洲和亞洲的太平洋航線的終點而得名。雖然中途島面積比較小,但是戰略意義卻很重大,一旦中途島出現了危機,那麼美軍主力艦隊必將還擊,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多次提出攻打中途島的計劃。
雖然深知美國的戰鬥實力,但還是想以一次大的對決來結束與美軍的戰鬥,即便不能取得最後勝利,也可拖延時間,讓日本獲得喘息時機。切斯特·尼米茲是第2次世界大戰中,美軍著名的海軍五星上將。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派往了太平洋擔任太平洋艦隊司令。
1942年5月20日,在美國海軍截獲的一份日本電文中,得知日本海軍要襲擊中途島的計劃,尼米茲迅速開始一系列的調兵。1942年6月4日,日本聯合艦隊到達指定位置,並出動100多架次飛機發起進攻,由於日機出動眾多,美方戰機沒有取得優勢。在攻擊日主力航母時,被防空炮火一一擊落。
日本指揮官錯誤地認為美國航母和戰艦不在附近海域。在緊張換彈時美國戰機突然出現,並在雲層的掩護下對航母發動轟炸,正是因為戰機更換炸彈,導致航母戰艦甲板上全是堆放的炸彈。美轟炸機的出擊,讓其形成了連鎖反應,日本4艘航母均在重創之下沉沒,這場海戰成為了太平洋戰場上轉折性的一戰,也是日本海軍在西太平洋上的第一次慘敗。
其實日美海軍歷史上曾有兩次交鋒,分別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1942年5月初,珊瑚海海戰各損失一艘航母。之前的戰役可以說是日本牢牢佔據上風,但在中途島海戰中,日本對美國海軍還是不敢掉以輕心,但最終日本還是失敗被迫退守了。
其實日本之所以戰敗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日本的戰術上出現了問題。首先日本錯誤的把艦隊分為兩部分兵力,再比美國人多出三倍兵力的情況下,分兵作戰。無疑是用錯誤的戰術引導自己失敗。要知道在戰鬥中,日本海軍司令選擇讓空中的飛機先降落,導致美軍飛機到來的時候,日本航母甲板上堆滿飛機以及燃料和彈藥,美軍投下炸彈停放在甲板上的飛機引起爆炸,三艘航空母艦相繼被炸毀。
而美軍在意識到航母被日軍發現後,做出的命令是所有飛機立即升空,不編隊,直接攻擊日本航母。中途島戰役日本最終失敗了,被迫退守。讓美國有空手援助盟國,但如果中途島美國失敗了,日本佔領中途島後直搗夏威夷,美國在戰爭發生前就已經預見到結果,所以決定在中途島與日本決戰,挫敗日本的進攻計劃。
其次中途島就是一條沉不下去的航母,所以美軍可不是只有三艘航母這麼簡單。更加令人吃驚的是,日軍雖然有航母,但是上面根本沒有雷達,而美軍的航母上都有,後來日軍發起近100多架飛機進行攻擊,卻遭到了美軍航母上雷達的反攻,這時的日本才發現雷達在此次戰爭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在一組數據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日軍慘痛的代價,不但損失了近300架飛機,還陣亡了3507人,以及沉沒了4艘航母和一艘巡洋艦。反觀看美軍只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307名官兵和147架飛機,造成傷亡如此多的原因,是日本根本沒有掌握雷達技術,只要美軍抓住這個軟肋就可以葬送日軍整個軍隊。
在另一場戰役中,馬裡亞納海戰中,由於前幾次美軍的勝利,使得日本也開始更加重視美國的作戰方式。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然而美軍也不是那麼好惹的。
最後從戰機研發上更有了針對性,對飛行員的培訓也更加嚴格,再加上母艦始終有雷達的加持,這使得美軍更加勝券在握。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安靜"的戰役,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非靜止的戰役。
內燃機被發明後,就應用到了這場戰爭中。美國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和聲納技術,光這兩點就能將日本打得體無完膚。反觀這次太平洋戰爭,日本的慘敗,不是輸給了國力,也不是輸給了軍隊,而是輸給了技術。
太平洋戰爭中的中途島戰役,作為此戰役中一個最大的轉折點,無疑是給日本帶來了不利的影響。而美國海軍不僅成功地擊退日本,還得到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