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島》有著溫暖的皮囊。之前每次看安德森導演的電影作品,就像翻開了一本童話故事,走進了一個畫廊。隨便截圖一張,發到朋友圈都滿滿的藝術範。而且他的電影基本都是圍繞家庭、成長和青春為主題的生活小品,很容易就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看了故事梗概之後腦補一下,平面化視覺風格,對稱嚴謹卻不失靈性的「強迫症構圖」,高飽和色調,說不定還會來點小清新的「Knolling」排列藝術.再加上滿屏的治癒畫風和萌犬冒險的故事......
準備好被溫暖的劇情治癒了嗎?
也許,這次我們真的想多了!
骨子裡《犬之島》就是一齣悲劇。它不是《愛寵大機密》,不是《萌犬好聲音》它不是也不是人犬奇緣,互相溫暖的動畫作品。而是一部有「島國特色」的人性悲劇,是一部「政治驚悚」電影。導演安德森有很多「政治隱喻",而且他把「政治隱喻」放到了很多細節當中去,他把《犬之島》拍出莎士比亞的內涵,並且力爭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童話式的殘酷。
故事發生在二十年後未來的日本城市,並且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了一次復盤演繹。一個叫小林雅治的小男孩踏上垃圾遍布的犬之島,在五隻狗狗的幫助下,尋找愛犬點點。他們分別是叫君主、老闆、公爵、國王的四隻寵物狗和叫首領的流浪狗。寵物狗即使被人類拋棄也依舊對人類有保護的情感,而流浪狗一開始卻並沒有,由此可見狗並非天生對人類友好。影片一開始便言明:「所有的犬語都被翻譯成英文」,為了讓觀眾從狗的角度更加深刻的體會到語言障礙,片中的日語直接不進行翻譯。對於小林雅治所說的日語,狗狗們並聽不懂,只是通過猜測認定他是在找他的寵物點點。影片開始不久的選舉大廳和廣島的原爆圓頂館較為相似,小男孩降落在犬之島騰起的蘑菇雲正影射投放到長島的原子彈「小男孩」。世襲政治、城市名映射長崎市、學生運動等等。安德森曾說本片是對日本政治的一種幻想,是對20世紀歐洲政治的一種隱射……
有一些細節,小林市長在電視採訪一結束,就立馬和抱著的貓分道揚鑣,說明其根本就不愛貓,只是逢場作戲。管家對阿塔裡觸碰市長送的點點的行為感到怒氣衝衝肆意呵斥,以及後面敢於和市長叫板可見其身份的不一般。在日本傳說中,貓經常有著蠱惑人心的功能。阿塔裡率垃圾島眾狗來到大禮堂,演講完畢後,畫面聚焦在市長的臉上,剛開始眼睛是像貓眼一樣,後來逐漸恢復正常,說明市長的神智是被一直控制的。注意這個細節對於後面市長突然的同意廢除滅絕狗行動就好理解了。
身在貓營心在犬的市長不是就是真正的正派呢?
或許你要再失望一次!
電影的世界,所謂民主不過是獨裁的幌子,小林市長捐贈了自己的腎救活小林雅治後,還沒弄清緣由的大眾把小林市長轟下臺,取而代之的是他的養子、王者歸來的小林雅治,這又成了另一層面的世襲制。犬派最後對貓派也沒有絲毫的容忍,依舊是滅絕性的殺害。沒有繼續做護衛犬點點也被用墳墓囚禁起來。突然整個國家從一個討厭狗的國度,變成了喜愛狗的國度。從留狗者殺無赦,變成了不愛狗的人判罰社區勞動。然而這背後的本質並沒有變化,依然是一個人在為多數人做選擇。說到底,這根本就是一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政治戰場,毫無正義可言。
也許好的電影真的是複雜且矛盾的。沒有單純的愛與忠誠也沒有純粹的背叛與懦弱。只有真實政治與陰謀。導演在理想和現實之間,韋斯·安德森諷刺現實,卻又堅持理想。相反最廣大的民眾最沒有尊嚴的,自始至終民眾也沒有明白其中的政治關係,手上的選票也從未投向過光明與正義,只能永遠在真相的邊緣之外。
有時候,人不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