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溼地生態教育園區」今年暑假首度開放民眾預約參觀,其中的生物高達245種。
東南網7月5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市立動物園世界首創、以30公尺玻璃觀景窗圍成,外型彷佛一個大型水族箱的「溼地生態教育園區」,生物豐富高達345種,過去只讓專業團體研究參觀,今年暑假首度對民眾開放。
臺北市長郝龍斌昨天參觀了風箱樹、水車前等少見水生植物;為展示生態系統完整,還當場在水溝摸蜆。他很快就摸到好幾顆蜆,笑說以前在美國做過,一點都不困難。
溼地生態教育園區為一淡水溼地,面積約1公頃,深度約1公尺,濃縮臺灣低海拔的埤塘、草澤、水田等不同水域的淡水溼地生物,生物種類達345種,包含18種蛙類、226種昆蟲(含70種蜻蜓)、23種爬蟲類、45種鳥類等。
園區最大特色,為外側以一片長度約30公尺的玻璃觀察窗。參觀者可通過此窗,清楚看到水草飄動、魚群洄遊、螺類藏身,宛如一個大型水族箱,展示沼澤溼地水下世界的旺盛生機。
解說員吳松霖表示,參觀民眾絕不能錯過水車前、臺灣萍蓬草、風箱樹、穗花棋盤腳、窄葉澤瀉、大葉鼓精草、大安水蓑衣、龍骨瓣杏菜等水生植物。它們不是生性嬌嫩、逐漸減少,就是棲地被破壞,都是難得一見。
另外有許多罕見蜻蜓,如全身通紅的善變蜻蜓、腹紅翅透明的霜白蜻蜓、藍黑蜻蜓等等。而頭部延伸成棒狀,模樣可愛,像說謊小木偶長鼻的長吻白蠟蟬,近年來因高樓崛起,數量稀少,為一級保育昆蟲,在此也可以找尋蹤影。
動物園表示,1999年起進行臺北赤蛙與溼地保育計劃後,發現水生動植物瀕臨絕種的主因為溼地的破壞與消失,決定在後山地區設置人工溼地,並採世界首創、開放式概念建構。往年只開放給專業團體,去年在此辦活動頗受好評,今年暑假決定開放民眾揪團預約,每梯次開放人數在20到6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