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當年的風光無限,到今天的可有可無,殺毒軟體漸漸被人遺忘。而隨著 5G 時代到來,系統殺毒、CPU 殺毒與主動防禦興起,安裝殺毒軟體的必要性惹人懷疑!
」
十幾年時光轉瞬即逝,如今上網的網友們,不知還有多少還記得那只在電腦右下角模仿各種動作的小獅子。對於很多 80/90 後網友們來說,瑞星的小獅子是他/她們對計算機最初的印象。
圖源:科技美學
但是曾幾何時起,各式各樣的第三方殺毒軟體好像漸漸的從大眾的眼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腦管家,電腦衛士之類的軟體。用戶大多也從當年的付費殺毒軟體,變成了如今到處可見的免費電腦管家。更有甚者,直接讓電腦「裸奔」,不安裝帶有任何殺毒功能的第三方軟體。那是什麼推動著時代前進,讓曾經盛極一時的殺毒軟體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呢?
從付費到免費
提到殺毒軟體的輝煌歷史,就不得不提與殺毒軟體戰鬥了數十年的「電腦病毒」。其實,「電腦病毒」也是一種程序代碼,只不過它屬於惡意代碼罷了。早期的「電腦病毒」都沒有危害,那時候會寫代碼的程序工程師數量稀少,大家更多用「電腦病毒」來做一些學術研究和提高自己的編程水平。
直到 1988 年,誕生了世界上的第一個在 Windows 上的運行病毒 ——大腦病毒。大腦病毒的開發者是巴基斯坦一對兄弟,他們原本只是為了防止別人盜版拷貝他們的程序軟體,沒想到他們製作的「電腦病毒」迅速傳遍世界,甚至不少是從國外找過了尋求破解之法。此後,不斷有新的病毒被世界各地的開發者散布開來,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上陷阱重重。
圖源:維基百科
一些病毒驚人的破壞力為剛剛普及的網際網路帶來了巨大的風波,殺毒軟體這一新興事物也逐漸走進人們視野。在國外,小紅傘、 邁克菲、卡巴斯基開始普及,國內瑞星、江民等殺毒軟體也逐漸崛起。世紀之初,一臺電腦的價格少則七八千,多則上萬,加上大部分人對電腦程式毫不了解,購買殺毒軟體確保安全成了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
那是殺毒軟體最輝煌的年代,瑞星僅憑殺毒軟體這一項產品每年利潤就高達 7 億人民幣。豐厚的利潤也引來新的對手。雷軍,當年還是金山軟體的 CEO ,帶著精心研發的金山毒霸殺入戰場,以自己最為擅長的性價比策略吸引用戶,開啟了國內殺毒軟體第一波價格戰。
艱苦卓絕的「戰爭」持續了數年,直到行業來了新的攪局者——周鴻禕。2008 年,周鴻禕攜 360 擠進殺毒軟體市場,以免費的電腦管家+殺毒模式瘋狂搶客戶。周鴻禕這麼一鬧,付費的殺毒軟體徹底沒了市場,背靠金山軟體的金山毒霸還能轉型電腦管家,而曾經的王者瑞星、江民,只能接受被時代車輪碾壓的事實,成為歷史長河中被遺忘的小浪花。
作業系統降維打擊
360 的捲入改變了整個殺毒軟體市場,不過殺毒軟體並沒有從此消失,它存在於各種電腦管家、手機管家、手機助手之中,仍然在為用戶們發光發熱。只不過,連這些殺毒軟體的開發者本人,也不敢斷言究竟有多大效果。事實上,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殺毒軟體的作用已變得微乎其微。不管是在 ios 還是安卓系統下,「電腦病毒」都很難侵入。
ios 不用說,封閉的作業系統,所有的軟體下載都要經過 App Store,在根源上斷絕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安卓系統雖說沒 ios 安全,不過安卓軟體同樣需要經過谷歌應用商店,或者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家自帶的應用商場,只要用戶不 root 或者 USB 調試,中病毒的概率也極低。
圖源:微軟
手機端不需要殺毒軟體也就罷了,畢竟殺毒軟體主要還是為電腦服務,而來自微軟的系統級降維打擊算是將了殺毒軟體一軍。從 Windows 8 開始,微軟自家的防病毒軟體「微軟 MSE 」就以 Windows Defender 的姿態集成到了系統當中。不僅如此,Windows Defender 的能力還非常強,在最新的權威測試 AVTEST 中,Windows Defender 獲得了最高級別的分數,儼然就是最頂尖的安全產品。
AV-TEST 評測機構 2018 年測試結果證明,Windows Defender 在幾乎所有領域的安全性測試中,都已經超越了第三方軟體,尤其是保護測試環節,2000 個惡意軟體樣本,Windows Defender 只有兩個沒能檢測出來。Windows Defender 還有高級威脅防護( ATP ),再結合 Windows 10 系統自身的安全保護,這兩個漏掉的惡意軟體樣本同樣能夠檢測出來,相關威脅也能被一併消除。毫無疑問,Windows Defender 是屬於犯規級別的產品,如今的 Windows 電腦,即使不安裝任何第三方軟體,微軟系統自帶的防病毒模塊也足以保護電腦安全。
5G 時代主動防禦
電腦病毒的種類有很多種,有我們熟悉的「熊貓燒香」等破壞硬碟的病毒,有「永恆之藍」、「壞兔子」等臭名昭著的勒索病毒,還有竊取計算機控制權的蠕蟲病毒與木馬病毒。對於普通人來說,微軟 Windows Defender 足以應付這些病毒,然而對於大型公司與企業、政府機構網站擁有者來說,必須設置殺毒軟體、防火牆與入侵檢測等多重防禦措施,以避免數據洩露或網站控制權被竊取。
去年 8 月,華住酒店集團被爆,旗下漢庭、桔子、全季等酒店開房信息遭洩露售賣。數據洩露範圍包括:官網註冊資料約 1.23 億條記錄;入住登記身份信息約 1.3 億條;酒店開房記錄約 2.4 億條。幾乎在同一天,運營商流量在源頭遭劫持,接連導致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今日頭條等全國 96 家網際網路公司用戶數據被竊取。
圖源:ChinaIT
5G 時代,萬物互聯的願景將造就無數新的應用終端,然而這些終端也會帶來新的漏洞。與電腦、手機這些系統成熟的終端不同,物聯網應用廠家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體統,廠家網絡防護水平也層次不齊。此外,有些物聯網應用主打低頻節能,不可能單獨做一個系統安裝殺毒軟體,5G 時代安全防禦必須要另闢蹊徑。
前不久,360 CEO 周鴻禕宣稱要建立安全大數據平臺,共建全國分布式大腦以應對各式各樣的「電腦病毒」。而根據國外科技網站 Digital Trends 報導,目前已經有研究人員獲得了一項補助,用於研究如何賦予 CPU 殺毒功能。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種新的方式來為 5G 物聯網設備增加一道病毒防線。
圖源:中關村在線
病毒與病毒防護的鬥爭每天都在進行,殺毒程序永遠都不會過時,只不過新時代它會化身成雲端防護、分布式防護、 CPU 防護以及 MSE 防護,被淘汰的只會是那些殺毒能力不強的第三方電腦管家、手機管家、手機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