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故宮 激發年輕人
故宮資料信息部負責微博運營的郭珽「進宮」已經13年了。開朗、健談加上「表情帝」的聊天風格,卻讓你覺得這個80後不像是一位工作多年的故宮人,仿佛就是你大學班上人緣兒最好的那個姑娘。 「我正經是一個理科生呢」,計算機專業出身的郭珽說,進故宮後從來沒感到不適應,反而在多年的宮內生涯中積累了很多興趣和感觸。
「這是一個太容易讓人產生感情的地方」,郭珽說最讓她著迷的就是故宮古老的建築。「在我剛剛來到故宮時,『老人』會帶著『新人』在故宮各處參觀瀏覽。在未開放區域宮殿的石階上,我時常獨自坐下,看著眼前滿地的野草和還沒修繕完工的古舊牆壁。每當這時,心中會突然迸發出一種感覺,『哇塞,真是太爽了』。就像是一眼望到了幾百年前,仿佛這麼長的時間裡這座城沒有改變。」
在長著古老菩提樹的英華殿裡,郭珽仰起頭細細觀察門楹上方的牌匾,發現了許多被啄木鳥啄出的洞。「我一個一個數過,一共二十一個。當時心裡的感覺非常奇妙,仿佛這座古老的宮城,有一個小小的秘密只有我一個人知道。」日積月累,她對故宮的感情變成了一種歸屬感。
而郭珽的「小夥伴」張林剛剛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畢業,去年他從幾千個報考故宮的年輕人中脫穎而出,被分到故宮資料信息部負責微博的維護。「我喜歡攝影,當時報考故宮,選擇的也是攝影方向。在學校裡學習的專業知識是我工作的背景支撐。」故宮微博上的不少美圖,都是張林拍攝的。
進入故宮前,作為一位考古專業的學生,張林時常在全國各地的考古工地進行實踐,也「趁機」轉遍了許多地方的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我總喜歡拍攝有特點的文物,然後將照片傳到自己的微博,與愛好者們共享。」張林私人微博名「柳葉氘」,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博物達人」。
「我過去曾想像,在故宮工作,可能是比較嚴肅的、有點沉悶的。但當我真正成了故宮人以後,我才發現完全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有趣、有朝氣的團隊。」張林說。
花樣故宮 醉倒眾網友
「梨花楚楚,清潔而明淨,玉雨花的別稱與清明時節的溼潤感覺不謀而合。『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杆?』一樹梨花一承乾,此番美景屬何人,只願你在樹下,梨花落如雪……」4月5日,故宮官微貼出了一組承乾宮梨花照片,並配以詩意的文字解說,迅速引起熱議。短短一天時間,這條微博被轉發了上萬次,成了故宮官微成績最好的「作品」之一。
「動植物的親切、溫馨會讓人們感受故宮的溫度,不再只是那遙遠、陌生的帝王家。」郭珽介紹,今年故宮官微新開設的互動話題「紫禁城歲時」延續了去年「紫禁城的物候」的風格,將美好的故宮景致以照片的形式呈現給遊客和網友們,讓大家看到四時更迭的美景。
這些美好的畫面,是由張林參與拍攝的。這是一項聽上去非常詩意的工作,張林笑稱自己是「追著花走的人」。宮花各有其時,每年陽春三月,花朵就像各宮裡爭豔的「小主」一樣競相次第開放。西華門附近橋邊李花每年最先開放,用清純的白色矜持地為宮城添上一抹春意。緊跟著,御花園玉翠亭畔的杏花也醒過來,粉色的花蕾像是含羞悄展的胭脂面,靜靜向春風吐露著衷腸。曾經居住著順治帝寵妃董鄂妃的承乾宮裡,梨花帶雨開得柔弱纖細,靜守著寂寞深宮裡最美的愛情故事……張林告訴記者,為了保證畫面的質量,這些照片多是周一閉館或平日趕在觀眾入場之前拍攝的,「各宮區域都是每天早晨八點半準時開放,我們則要背好設備等在門口,跟遊客『搶時間』。一般情況下,拍攝的照片和微博發布的圖片,是百裡挑一的比例。」
今年「紫禁城歲時」話題已發布了「木蘭香」玉蘭、「醉春風」杏花、「一城香」海棠等四個策劃主題,郭珽參與的是其中配圖文字的撰寫工作。她堅持每次拍攝都要跟隨體驗,「我是一個普通人,我在當時氛圍下感受到的情緒,相信大家也會感同身受。」令她記憶深刻的是在鍾粹宮拍攝玉蘭花的經驗。「那是一個午後,陽光特別柔軟,玉蘭的香氣,也在陽光下變得溫暖。鍾粹宮是不對外開放的,周圍非常安靜。我就站在院子裡,在溫暖香氣的包裹之下,感到靜謐而愜意。」
這樣的體驗,讓她為故宮官微寫下了這段「紫禁城內各處種植著玉蘭,紅牆黃瓦間忽見一樹潔白,花朵瓣瓣精緻,似在瑩雪中浸過,溢滿了世間的純粹……它們就在這座城裡優雅地開,靜靜地落,深吸氣,你聞到這忽遠忽近淡淡的三月木蘭香了嗎?」唯美文字。
溫情故宮 講述人貓情
去年,故宮官微「紫禁城的物候」話題發布的一張冬至在窗臺上蜷成一團兒打盹的胖貓咪照片曾「紅極一時」,讓網友們直呼被「萌倒」。而此前,故宮「收編」的數百隻「貓保安」也讓人們體會到了故宮暖暖的「人情味」。「故宮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貓的身影,故宮人對貓也特別有感情,與貓的故事講不完。」郭珽說,由於去年微博上發布的故宮貓的照片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不久後,故宮官微將開設專門的互動話題,講述故宮人與貓的故事。
在資料信息部辦公的壽康宮和周邊區域裡,也活躍著不少「貓保安」的身影,故宮的職工把它們當作家人,每一隻都喊得上名字。春天的下午,會議室門口,一隻大黃貓正曬著太陽睡午覺,郭珽輕輕喊了一聲「黃大頭」,聽到了自己名字的大黃貓懶懶的抬頭瞟了一眼,算是向前來採訪的「客人」打過招呼。不一會兒,一隻藍黃「鴛鴦眼」的白貓悄悄溜過來。「那是『小嗷』,它不會『喵喵』叫,只會『嗷嗷』叫。它不讓人摸。」郭珽提醒記者。
而在這一片最霸氣又最得寵的要數「華妃娘娘」。「我們都叫它『華華』或是『華涼涼』,2008年我第一天走進辦公室,就看見華華霸氣地佔著我的整張辦公桌睡覺。」資料信息部主要負責APP項目的莊穎對記者說。而郭珽和華華之間就更是「說來話長」了,她說,華華快十歲了,它的故事可是「跌宕起伏」、「死去活來」。華華是郭珽親手抱進宮的,「本來是一對兒來著,後來一次貓瘟,它兄弟病死了。」而幸運的華華則堅強挺過了貓瘟,並在此後的多年裡歷經了許多有驚無險的「大難不死」。「餵食、剃毛、洗澡,帶它看病、做手術,都是我在照顧。」郭珽開玩笑說,華華一輩子都是自己在「伺候」,將來還要負責為它「送終」。
「許多故宮人都有與貓的故事,或許比我的故事還曲折、動人。」郭珽說,正在策劃中的微博互動話題,將一期介紹一對「主角」,由不同的故宮人講述一個有關故宮貓的故事,讓大家看到一個有情有義、親切真實的故宮。 孫樂琪 文並圖 J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