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淘汰」便利店店長,便利蜂正在殺死「解憂雜貨鋪」?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財經無忌君

十三叔 | 文

花花梓 | 美

「可以解別人的憂,也能填滿自己內心的洞。」

說到便利店,很多人會把它與東野圭吾筆下的《解憂雜貨鋪》聯繫到一起。

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不僅裝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距離人生活最近、煙火氣最濃的地方。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筆下的《人間便利店》,就將人成長中的情感和生活中的感悟與一家便利店糾纏到一塊。

科技浪潮下,傳統商業模式在被新技術不斷改造和取代,原有的客戶需求和行為正在被一串串數字重新定義和解讀。

便利店行業同樣也被捲入其中。

沒有情感的算法,能夠真正讀懂人嗎?

店長和算法,誰更「靠譜」?

成立僅3年多的便利店連鎖品牌——便利蜂,已經在全國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累計募集自資金達15億美元。

在受疫情衝擊的市場大背景下,便利蜂超市北京地區的500多家門店被媒體曝出實現整體盈利的消息。

3年多的時間,便利蜂就可以實現盈利。這種速度超越了傳統便利店7年盈利的行業定律。

不管是便利蜂自身也好,外界對它的評價也罷。

最終,所有的結論都將這次功勞歸結於算法驅動上。

真的是如此嗎?

值得肯定的是,便利店的數據化確實給門店運營帶來的方便,但是否真的是其盈利的根本,仍舊值得我們來探討。

其實,十年前,國內便利店就在嘗試數位化轉型。只不過,能夠做的如此徹底的,目前在國內可能只有便利蜂一家。

這可能與他們之間的基因有關。

提到傳統便利店改革,就不得不提到美宜佳。

早在十幾年前,老牌的連鎖品牌美宜佳就曾在數位化上做過強有力的突破。

當時,加盟店與美宜佳總部在銷售數據和採購商品時出現扯皮等問題愈演愈烈。年輕的美宜佳管理層團隊果斷找到了解決方案——門店安裝POS系統,以此來對門店銷售和商品採購做統一有效地管理和分析。

美宜佳的這一做法,實際上是來源於7-11日本創始人鈴木敏文的經驗。

在鈴木敏文看來,「POS系統對銷售數據的詳細搜集和對銷售情況的掌握到了令人生畏的地步……可以清楚的知道什麼商品,在什麼時間段賣掉多少件,賣給什麼樣的顧客。」

只是,美宜佳大力推進門店數位化的第一步,就遭遇到了非常強烈的牴觸。這種反對聲音來自於加盟商。

在要求門店安裝POS機時,很多加盟商認為成本過高,而拒絕安裝。然而,在美宜佳總部強硬的態度下,最終,只有四分之三的門店選擇妥協,餘下的四分之一加盟商選擇與美宜佳「一刀兩斷」退出加盟。

不過,機遇總是留給激流勇進的人,命運也總會向不斷努力的人靠攏。

2007年,美宜佳在珠三角已漸成密布之勢,其統一採購、配送、POS系統初見大成。

傳統便利店的核心是人,而便利蜂的核心是算法。

相比較之下,便利蜂自從誕生下來就是以科技創新為基因。

這也註定著,在數位化的路上,便利蜂的自然生長與傳統便利店斷臂求生的改革會有著不同的效果。

便利蜂研究院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便利蜂的本質是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通過算法驅動來更好滿足用戶的即時消費需求。

以至於,現如今,便利蜂的數位化程度已經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

門店運營到底是算法可靠,還是人更可靠?

便利蜂和一位日系品牌的便利店店長給出了兩個答案。

便利蜂的運營模式,是用算法的理性替代了店長的經驗主義,並且為此,便利蜂還曾針對算法與店長的經驗主義專門做過對比。對比結果顯示,算法要比店長的經驗更精確。

便利蜂信賴算法的原因是,他們認為,人在決策任何事情的時候,會帶有主觀意識的成分在裡面,同樣,在便利店店長身上也會發生。這很有可能會導致,店長在選品、經營過程中出現不佳的情況。

在便利蜂的實際運營中,門店的貨架上需要擺放什麼樣的商品、商品如何去搭配銷售、臨期產品如何處置等問題,全部交給算法去決定和處理。

而南京一家日系便利店店長則表示出不同看法。他表示,店長的日常工作都是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這其中包括,做與店員一樣的日常工作、監督店員工作、整改日常問題,除此之外,還要訂貨並且每天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甚至有時候,忙到連用戶運營方面都無暇顧及。離開人來做整體的判斷和分析,是不太好實現的。

因此,在算法決策和店長決策就成為了當下最重要的一個矛盾焦點。

這位店長認為,用戶需要進行溝通之後,才能更直觀的表達需求。

而便利蜂創始人則覺得,他不認為自己在做純粹的零售,而是把它當成數據業務來看。通過技術和數據不斷優化,減少人為因素,提升運行效率和效果,實現價值最大化。

一個重視人的決策,一個重視算法的決策。

不過,現階段,便利蜂北京地區的門店盈利只是整體盈利,也就是說,也有虧損的門店存在。

算法能否讓所有的門店都獲得盈利,還有待繼續考證。

0.01%的精度和少許之間

誰更貼心?

6月5日,便利蜂廣州首家門店在天河區黃埔大道西開業,成為便利蜂機繼深圳之後,在華南地區的又一家門店。

媒體在報導這一事件時,著重的提到了便利蜂的數位化內容:便利蜂廣州首家門店高度智能化。店內沒有人工收銀,取而代之是幾臺自助收銀機,顧客可以通過便利蜂APP或微信, 自助掃碼付款。

差不多同期開業的便利蜂鄭州首店也被提到門店的高度自動化運營模式。

我們拿便利店毛利最高,也是便利店重點發展的鮮食來做對比。

目前,便利蜂與7-11和羅森一樣,擁有完善的鮮食供應鏈。現階段便利蜂雖然沒有自己的鮮食供應工廠,但是,在與鮮食工廠進行合作的時候,在產品開發上,便利蜂是參與其中的,並且共同開發的產品一般不向第三方供應。

在鮮食產品的生產上,便利蜂用量化標準減少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

有媒體在對便利蜂鮮食產品的解讀中這樣提到,便利蜂的鮮食製作配料成分表單上沒有少許、食量這些模糊的詞彙,製作菜品的所有配方都要無比精確。

就拿關東煮來說,配料的變動會依據與當天的各項參數來進行調整。比如,湯汁的顏色下調15%,鹽度降低15%,鮮度提升15%,配比量精準到0.1克,補湯稀釋後鹽度精確到0.01%......

在加熱環節,整個操作過程中使用探針式溫度計測量產品的中心溫度,如果低於一定的標準,就需要在進行加熱。同樣在保溫上,也會對產品進行一個恆溫保存狀態。

便利蜂認為,只有將這些標準量化,才能夠保證顧客吃到口味一致的菜品,減少意外發生。

但是,這又回到一個老問題上。

有人認為,一個新品的開發,並不能完全靠數據來反饋。

「新品味道好不好,需要怎麼去改進,消費者是不會跟機器去交流,但卻會跟店員反饋。可能有人認為,飯糰有點鹹或者三明治裡面需要多加一些蔬菜,有些食品可能有人不喜歡加熱。」

試問,如果讓算法替代廚師,那還要五星級大廚做什麼?

某國內連鎖便利店店長認為,人和算法之間的溝通仍舊存再一定的障礙,算法和數據可能會反饋某一方面的問題,但不能決定全部。

技術與人、數字和溫度的平衡

當然,在理性看到算法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我們並不能以偏概全,這仍舊是一個探索過程。

便利蜂的數位化體現最為重要的一點還有自助收銀結算。不僅是普通商品,就連鮮食類商品貨架前便利蜂店內也都裝有自助售貨機。

在自助售貨機上,商品的詳細信息以及保質期等內容都顯示在上面。

不少人認為,便利蜂的一系列自助化的舉措,最終目的,可能是為了讓門店一步步邁向「無人化」階段。

不過,在便利蜂管理者的答案中卻是否定的。

技術歸技術,人歸人。數據和溫度並不矛盾。

便利蜂的數據化是為了優化流程來減輕人的負擔以及避免運營中的問題,而並不是取代人。

在人工智慧發展的今天,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是,人的某些優點,機器是無法取代的。

門店的自助化收銀給門店的店長和店員確實減少了很多負擔。避免了店員一邊結算,一邊手忙腳亂的製作熟食,讓顧客排隊等候的尷尬。

另外,我們還有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便利店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獨有的「溫度」話題上。

除了,在人們心目當中具有解憂雜貨鋪的形象之外,還有人把便利店比作燈塔、冰心筆下的小桔燈。這無非是,便利店在人們生活中的必要性和便捷性。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便利店也業務並不局限在商業上的便利,更是參與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店裡來的人,可能不是買東西的,而是問路的。也有可能是有人路過,需要一些緊急幫助等等。這是便利店地理位置優勢以及多年來在人們內心中沿襲下來的一種印象,也可以稱之為消費者心智。

這也是文章開頭中提到的,作家們筆下的便利店,這裡在不同的時間段映射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百態。

當然,它也會給便利店來帶了本身價值意外的附加值。

「便利店+」業務的鋪設正是資本和便利店連鎖企業所看重的。比如,家政服務、電信服務、快遞寄存等等,在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一些內容。

當我們真正了解技術的時候會發現,店員在便利店中能從被機器取代的繁雜業務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有更多的時間來完成商業內容之外的事情。比如,店長樹洞,比如,紅娘,比如……可以做很多很多。

未來,也許很快,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解憂雜貨鋪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相關焦點

  • 便利蜂:企業能力與戰略實施的一致性
    便利蜂早期也曾經採用模塊化的方式來決策。店長向系統輸入銷售數據,系統根據數據通過算法給出訂貨參考,幫助店長提升決策效率。但系統只是給出決策建議,具體的決策仍然由店長做出,這就是所謂的賦能決策。賦能決策有兩個問題,首先是人工輸入錯誤以及延時會讓系統決策產生錯誤判斷。便利蜂不得不放棄由店長輸入數據的做法,而通過掃描等硬體方法直接向系統提交數據,保證數據是及時準確的。
  • 便利蜂的「便利經」
    按照便利店行業新秀便利蜂披露的開店規劃,未來3年,便利蜂將用系統決策和數字驅動實現高速發展:2021年門店總數突破4000家,「掘金」下沉市場,超一半門店將坐落於二三線城市;2023年門店達到1萬家,躋身中國便利店行業前五。
  • 便利蜂10000家門店計劃的秘密
    便利蜂自己對外也從不諱言它的高速擴張和運營成果(今年4月份宣布北京市場整體盈利),得利於數位化系統驅動業務運營的基本框架。但是正所謂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人家沒有義務把所以然部分也透露於外,我們來試著把便利蜂的所以然,分解一二。門店聽命於系統就拿最典型的店長職能來說事。
  • 便利蜂10元熱食是被怎麼「逼出來」的
    土豆「身材」要標準牛肉要有「身份證」包子也有「青春」撰文:楊陽版式:鄧尖6月中旬,便利蜂日配運營部的員工李衛正在面臨便利蜂內部「二選一賽馬機制」的壓力——他和團隊研發的「西紅柿炒雞蛋」要和另外一組進行PK,誰的配方和做法能贏得便利蜂內部「評價團」的認可,這道菜的配方工藝就會採用,並且直供便利蜂旗下700多家直營店
  • 這家獨角獸給青島便利店經濟帶來哪些新...
    同時,在每一家便利蜂中,都有豐富多樣的鮮食,來到這裡你總能選到自己喜歡的。而這些都來自於便利蜂獨有的數據化算法,硬體升級帶來感官上的加分。 與傳統便利店的最大區別在於便利蜂是以數據為核心驅動運營。如果將傳統便利店比喻為塞班(諾基亞)系統,那麼便利蜂更像是在打造一個嚴準入、高安全、極致體驗的iOS(蘋果)系統。便利蜂做的事,是用數位化去重構整個便利店業務,實現全鏈條數位化掌控;供應鏈的精細管理。
  • 便利店服務數百萬顧客 店長每天不少於兩萬步
    便利蜂方面介紹,部分景區周邊和交通樞紐門店10月1日-8日的單店銷售額環比增長超過了六成。 「忙碌」也成為便利蜂門店店長的代名詞之一。「在某新一線城市,在狹小的空間內,當地便利蜂門店所有店長10月2日當天的運動步數,平均沒有低於2萬步的。」便利蜂一位門店店長透露。
  • 便利蜂:便利店成男士購買化妝品的重要渠道
    12月25日消息,據TechWeb報導,便利蜂今天對外發布2019年度消費榜單,零度可樂、全麥奇亞籽厚切小吐司等主打低脂、減糖的健康主義產品依然熱銷;雪碧拌麵、鹹蛋黃雪糕等網紅單品則成為吸引年輕消費者的利器。
  • 便利蜂只做直營不加盟:加碼鮮食業務 資金成命脈
    根據知乎便利蜂官方帳號在「如何加盟便利蜂」問題下的回答,「我們還不開放加盟……一方面,便利蜂全部門店的選址、配貨、拜訪、訂貨、人員排班、變價……都是由一個統一的中臺通過算法自動設計和安排的,系統之外的人和操作方法很難適配到這套體系當中。
  • 2000個網紅連鎖便利店都開到天津了!|天津|網紅|便利蜂|連鎖便利店...
    今年天津大力促進便利店發展711、全時、便利蜂、羅森、京東......網紅連鎖便利店在津城遍地開花天津連鎖便利店已經有2000家了!昨日(9月18日),市商務局召開天津市推動品牌連鎖便利店工作加快發展工作會議,市政府有關部門、各區商務主管部門、品牌連鎖便利店企業代表共60餘人參加了會議。
  • 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 佟大為現場點評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便利蜂:以數位化實現熱餐標準化影視演員佟大為現場點讚便利蜂熱餐,「有著老鄰居一樣的熟悉和溫暖」在近日的便利蜂2021供應商大會上,影視演員佟大為受邀出席,並在活動現場點讚便利蜂的熱餐「很好吃」。
  • 便利蜂:將持續為店長舉辦生日節 讓能打硬仗的員工獲得更多回報
    1月4日,便利蜂華北、華東兩地的7位店長收到了特殊的生日祝福。據了解,為提升店長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便利蜂以「店長生日同樂惠」為主題,在店長生日當周為其所屬門店的消費者發放禮包券。在增加消費者和店長互動頻率的同時,也營造出了社區內應有的溫馨感。
  • 獨家專訪莊辰超:便利蜂的N個真相和斑馬資本的投資馬拉松實驗|鈦獨
    而這也幾乎是便利蜂成立以來的首次官方發聲。這家低調到塵埃裡的「便利店」一直備受行業關注,卻也一直我行我素不被行業「看懂」。便利蜂「不計成本擴張開店」的模式在早期階段就遭到便利了業內人士的質疑(參考鈦媒體幾個月前對便利蜂模式的報導《起底「便利蜂模式」:不計成本擴張「豪華」便利店》)。今年2月14日,便利蜂在中關村地區五店齊開,引發了業界對於便利店業態的關注和討論。
  • 2020年,他們眼中的「千面」便利蜂
    便利店其實也是疫情中的「逆行者」。在商超、餐廳暫停營業時,便利蜂始終站在民生第一線,堅持7×24小時營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到放心食物。這段時間,越來越多老年人走進便利店,並逐漸養成習慣,形成依賴。便利店的社區店和寫字樓店本質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這一點家住北京昌平霍營新幹線家園的95後王永深有感觸。王永在三裡屯工作,附近有家便利蜂。
  • 為什麼他們看到的便利蜂都不一樣?
    便利店其實也是疫情中的「逆行者」。 在商超、餐廳暫停營業時,便利蜂始終站在民生第一線,堅持7×24小時營業,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吃到放心食物。這段時間,越來越多老年人走進便利店,並逐漸養成習慣,形成依賴。便利店的社區店和寫字樓店本質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業態,這一點家住北京昌平霍營新幹線家園的95後王永深有感觸。 王永在三裡屯工作,附近有家便利蜂。
  • 新零售第一步:從改變便利店店長的「拍腦袋」決策開始
    (圖片來源:壹圖網)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 數位化能為便利店帶來什麼改變?8月7日,一位來自見福便利店的店長鄭藝輝對經濟觀察網表示,數位化改變了他一直以來「拍腦袋」決策的工作方式。鄭藝輝2011年加入廈門見福連鎖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見福」),現任廈門市思明區一家見福便利店的店長。他所在的企業,是福建規模較大的便利店品牌,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數據顯示,見福的門店增長率高達46%。鄭藝輝表示,一直以來,自己經營決策絕大部分依賴於經驗,這也是店長崗位的普遍現象。
  • 便利店少貨 店長「背黑鍋」
    早報訊店長辭職走人後,公司才發現店裡少了2000多元的商品,於是扣光了她最後一個月的工資。覺得委屈的店長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執法人員調查後,認為公司提供的盤點表上並沒留下店長的籤名,不認可其行為,要求退還工資。  辭職後一個月工錢被扣光  胡女士是天目山路一家便利店的店長。因為家住城東,上班非常不便,幹了一年多後,她決定辭職。
  • 便利蜂套上社區團購「馬甲」:下沉基因欠缺 沒有團長
    和倪婷類似,許多便利蜂會員認為自己只是「周中會員」,一旦進入周末或節日狀態,便很少會去便利蜂消費。面對這樣的現狀,2019年便利蜂內部反覆研究社區門店的發展方向。當時在國內,「便利店+」模式是幾乎所有便利店品牌的發展潮流。2017年,便利蜂的老對手7-11已經試水賣菜,而北京市場的最大對手好鄰居也舉起了「便利店+生鮮」的大旗。
  • 便利蜂2020發布年度人氣榜單 細數Z世代消費趨勢
    12月8日消息,近日,便利蜂對外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評選出十大熱餐、十大牛奶、十大零食、十大甜品等10個品類,共百款人氣單品。  數據顯示,Z世代(95後及00後群體)成為便利店增長最快的用戶群體。
  • 便利店也玩直播,便利蜂推自有品牌、試水線上商城
    近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便利蜂正在通過直播發力其自有品牌「蜂質選」相關產品,且上線微信商城售賣。最近,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快手、B站等平臺上,有網紅正在直播便利蜂自有品牌「蜂質選」相關產品,其零食大禮包受到直播用戶的關注,同時也上線了微信商城。
  • 九歲生日在便利店「當一天小店長「 是什麼感覺?
    6月22日,西安每一天便利開展一場「小店長體驗日」活動,來自西安的9位9歲小學生參與到活動中。這次活動不僅在職業體驗感更加豐富,還加入了全新的互動形式,讓「小店長日」不僅成為9歲的一份紀念,更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適合親子參與的「家庭體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