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的裝備序列中,總有一些武器為了適應長期的服役而經歷過眾多的改進,最終被改得「面目全非」卻仍頑強地在部隊中服役,網友們謂之「魔改」。今天我們就要介紹一型經歷過眾多魔改的飛機,它首飛於55年前的今天,至今仍在部隊中服役,他就是我國空軍的殲7戰鬥機。
殲-7戰鬥機是20世紀60年代我國研製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仿製原型為蘇聯的米格-21F-13型戰鬥機。我國在引進米格-21F-13戰鬥機之初,蘇聯並不願意提供這款戰鬥機,不過為了爭取我國在國際共運中的支持,最終同意向我國提供中國米格-21F-13飛機及發動機的製造特許權,但由於當時中蘇交惡,大部分飛機的技術資料蘇聯都沒有提供,這給我國的試製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
但是,接手殲7研製任務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充分研究了米格-21的基礎上,經過艱苦努力的工作,於1964年初完成了原型機的試製工作。1966年1月17日,第一架生產型殲7,由試飛員葛文塘駕駛首飛成功。
殲-7是我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的噴氣式戰鬥機,飛行速度達到了2.02馬赫,飛機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600公裡,採用1門23-3型23mm雙管航炮,備彈200發。殲7戰鬥機共有5個外掛點,機身下1個外掛點,可掛載副油箱、炸彈、電子吊艙等;機翼下的4個外掛點可掛載空空飛彈或者火箭發射器,載彈量為500公斤。
殲7戰鬥機初期由沈飛公司生產,後來轉移到成飛。到2006年停產為止,殲7共生產了1500多架,廣泛裝備於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的制空權,也可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
除了裝備我國之外,殲7戰鬥機還曾批量出口到世界多個國家,成為這些國家空軍的主力裝備,受到了普遍的好評。鮮為人知的是,美國空軍也曾經進口過中國的殲-7戰鬥機。美國曾向中國採購了16架殲-7戰鬥機,當然採購的目的非常明確,裝備自己的「紅鷹」假想敵中隊,為美國空軍的空戰訓練充當假想敵。
殲-7戰鬥機服役部隊多年,改型型號眾多。比如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下面就介紹幾型特別的殲7改型,這幾型飛機已經很難從外表上看出殲7的影子了。
殲-7MF戰鬥機在氣動布局上把殲7的三角翼變為雙三角翼,機翼的後掠角、面積、形狀都發生了變化;進氣形式由殲7的機頭進氣改為腹部進氣,在機頭騰出空間安裝大口徑天線的雷達,從而提高飛機的目標探測能力;外掛點從殲-7的5個掛點提升到殲-7MF的7個外掛點,飛機的武器外掛能力也實現了飛躍。另外殲-7MF戰鬥機的航電也達到了先進戰鬥機的水平。
梟龍戰鬥機,中國稱為FC-1,巴基斯坦則稱之為JF-17雷電,是中巴雙方聯合研製的全天候、單發、單座、多用途輕型戰鬥機。梟龍戰鬥機採用了新的氣動外形設計,換裝了新一代的雷達和電傳飛控系統,使飛機達到第三代戰鬥機的綜合作戰效能。梟龍戰鬥機還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DSI進氣道(俗稱蚌式進氣道)的戰鬥機,目前除了裝備巴基斯坦空軍外,還出口到緬甸等國。
FTC-2000G是貴州飛機公司推出的出口型多用途戰鬥教練機,可以執行戰鬥機和超音速教練機的雙重任務。FTC-2000G設計很有意思,沒有使用電傳操縱系統,發動機則是具有推重比優勢的帶加力的中等推力渦噴發動機,使飛機的價格非常低廉,然而性能又超過單純的教練機,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