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作者:果子哥
細胞形態學習群裡有同行拋出一張骨髓塗片,問這個形似真菌孢子樣的是什麼菌?
我仔細觀察了塗片,這些菌聚集在一起,聚集在破碎的細胞內,細胞已經不成形了。菌體粘附在一起呈現出葡萄外觀,橢圓形,與血小板體積相當,但是形態兩端鈍圓,呈卵圓形。
我聯想到我們每年市裡質控考核還有全國形態學考核裡面題目就有類似這種形態,是馬爾尼菲青黴菌?還是杜氏利什曼原蟲原蟲?
提供圖片的老師介紹說這是一位免疫力低下的住院病人骨髓塗片。
免疫力低下?愛滋病?馬爾尼菲青黴菌,最初是從愛滋病患者體內分離出來的。
我和幾位老師傾向判斷,是馬爾尼菲青黴菌。
又過了幾天,群裡的老師回報,經沙氏培養基培養,鑑定結果確實是馬爾尼菲青黴菌。
一.馬爾尼菲青黴菌的發現歷史
馬爾尼菲青黴菌是1956年由Capponi等醫生首先從從越來竹鼠肝臟中發現,後1959年發現他能感染肺部,1973年首次報導了一例馬爾尼菲青黴菌病,我國1984年首次報導了馬爾尼菲青黴菌病,隨著愛滋病的廣泛傳播,愛滋病合併機會致病菌馬爾尼菲青黴菌,在臨床上越來越多見。
二. 馬爾尼菲青黴菌臨床表現
馬爾尼菲青黴菌可以在皮膚極皮下造成局部感染,也可以播散到肝,脾,淋巴結等,經肺部吸入性感染,隨血流可以引起菌血症,甚至定值到骨髓,造成骨髓部位感染。
三. 馬爾尼菲青黴菌的檢驗
形態學觀察是一方面,例如本文開頭所述,能觀察到典型的馬爾尼菲青黴菌成簇聚集,分離出馬爾尼菲青黴菌。骨髓,血液,皮膚患處等取標本用沙氏培養基能夠培養出來鑑定,是馬爾尼菲青黴菌檢驗的金標準。
四.馬爾尼菲青黴菌病的治療
愛滋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合併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未經正確及時診斷,抗真菌治療,死亡率較高。目前,兩性黴素B等抗真菌藥,可以有效治療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
回顧馬爾尼菲青黴菌感染的基礎知識,有利於我們檢驗人對該菌的認識,提高骨髓,血液,皮膚中的檢出率。
本文為醫家小二首發,作者:果子哥,轉載需獲授權。
了解更多資訊
請關注醫家小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