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中國並不存在獅子,但是為什麼在每個節日裡都會看到跳著舞的獅子呢?走到廟前,還能看見靜靜當護衛的石獅?為什麼在中國文化中有如此多與獅子有關的形象?
公元前164-前113年,西漢張騫通西域、開絲路之後,中國才有了獅子。《漢書.西域傳》載:「烏弋(即古國烏弋山離國,今阿富汗坎大哈一帶)地暑熱莽平……而又有桃拔、獅子、犀牛等物」,三國文人孟康作《註解》:「師子似虎,正黃而長髯,尾端茸毛大如鬥」,文中的「師子」即獅子。另有學者統計了《後漢書》,發現章和元年、二年(87,88)、永元十三年(101)、陽嘉二年(133)、月氏(今伊犁河谷一帶)、安息(存在於古波斯王朝名前247,前224年)等國,都曾派使者送獅來中國,從《後漢書》到《明史》,光是帝王本紀中就有21次與獅有關的記載。但從西域進貢的真獅,只有皇族才能親眼看到民間沒有「眼福」。
最早在中國發現的與獅子有關的實物,是在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前的一對石獅,據學者研究,它是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發現的。此前,漢畫像磚上的動物主要有鳳凰、鶴、龍、虎、鹿、狐等祥禽瑞獸,獨不見獅。當時,人們雖視獅為怪獸,但由於造型壯觀,物以稀為貴,人們逐漸把它與鎮邪驅邪、守喪的鎮墓獸聯繫起來。而且真正讓廣大民眾去獅子,還得等到東漢佛教傳入中國,象徵智慧的文殊菩薩騎獅傳法,才讓獅子正式在民間廣為流傳。
隨著佛教的普及,獅子很快就成了人們喜愛的動物。這是大英博物館館藏的文殊菩薩,他架乘獅子,雙手執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戰亂動亂,使人民生活困苦,人心不安,佛教大受歡迎。中國大陸的獅子形象也開始提升。從佛教用語可以看出獅子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例如釋迦牟尼佛祖被稱為「人間獅子」,連帶佛所在的床或地被稱為「獅子座」,是「佛祖座席」的意思,把佛的話比作「獅子吼」。因為佛為人中之至尊,用獅子來形容佛的大無畏。另在佛教的畫像和塑像中,常見的是佛與菩薩手持法器,如力波羅蜜菩薩手持荷葉,荷葉之上有獅子,象徵勇敢和菩提心,也代表智慧,可以消除一切煩惱。由佛教中許多與獅子有關的文字、圖片,可以看出獅子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受佛教影響,大多數人對維護佛法,有法力的獅子的第一印象非常好。北魏時期,獅子已被製成雙層塑像,立於石窟和佛像基座之下,成對出現在寺院大門之外。北魏熙平年(516)的永寧寺塔,《洛陽伽藍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寺中牆皆短椽(音傳,用木條接住屋頂的木板),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四面各開一門…拱門前有四力士、四獅,飾以金飾飾珠,莊嚴煥炳,士所未聞」。給寺廟前的石獅加上金飾品和珠玉也是讓獅子形象再造。
而且因為中國人接觸到了已經被印度人神格化的獅子,又受到中國人想像力的揮灑,融入了中華文化的意象等影響,外形也逐漸遠離真正的獅子。回首獅子形象的演變,原屬皇室養養的西域貢品,民間本無緣見之,但又經過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的傳播,民眾通過佛經和佛經故事的角度,逐漸認識了這一已被神格化的異域動物。由於佛教對獅子的推崇,獅子很快被人們所認同和喜愛,它的石獅像成了到處可見的風景,也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