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情卿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寫: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
其實這種拒絕別人的能力,許多人都或多或少的缺失。面對選擇時,自己在心裡煎熬很久,最後還是得出妥協的答案。
之所以不懂得拒絕別人,是因為害怕有一天別人也會拒絕自己。然而事實卻是,哪怕你不拒絕別人,別人也會拒絕你,尤其是那些本就要為難你的人。
好比東野圭吾《惡意》裡所說:
「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份、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生活中,這樣帶有惡意的人不在少數,而拒絕和遠離就是最好的方法。無論你再怎麼妥協,也不會改變對方,保護好自己就已是上策。
所以,不用為難自己,成全別人。應該是拒絕別人,成全自己。反正那些為難你的人,也都不是什麼好人。
01 懂得拒絕的人,守得住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然而初心易得,始終卻難守。
最初,心裡的夢想是自由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但是能夠實現夢想,過上幸福生活的人只有一小撮而已。
而這些人,也大都有懂得拒絕別人的能力。
首先,能夠明確懂得何時該拒絕的人,都對於自我有非常清醒的認知。這種認知,關於自我現狀,可承受風險評估,以及發展的長遠規劃等等。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會產生很多複雜情緒,這些情緒可支配意識,這時人在腦海裡做出了感性選擇。
如果能夠在衝動情緒產生後,短時間冷靜下來,用理智分析問題,最後理性戰勝了感性,就能做出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這樣的思維邏輯說起來簡單,但是想要運用到生活中並不容易。
好比人這一生會做出無數次選擇,但能夠準確抓住機會,改變現狀的人並不多。更多人都是繞在了人情世故的圈子裡,磨滅了熱情,丟掉了初心。
不禁想起山本文緒有句話說:
「人需要在某個地方悄悄地、堅定地提醒自己「這不是我的真實感受」。這是一種自衛手段,為了保護無法言說的「真正的自己」。」
同樣生活中,那些懂得拒絕的人,都更能守住初心,得到幸福。
02懂得拒絕的人,「朋友」反而更多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說過這樣一句話:
「生而為人,對不起。不在於別人為你做了什麼,而是你為別人做了什麼。」
如果不了解松子的一生,則很難想像出她到底是經歷了什麼樣的困窘,才會說出這種話。
松子屬於討好型人格,小的時候,她會察言觀色地討父親歡心,但父親還是把更多的愛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
記得心理學上說,人們在童年始終所追求的兩樣東西,第一是歸屬感,第二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孩子童年時沒有得到,那麼她就會在這一生中不斷地去尋找。
松子在整個童年都不斷地向父親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而父親從來沒有回應。所以在她往後的人生中,她潛意識裡的討好型人格更加嚴重。
當松子和朋友相處時,她永遠是個「冤大頭」,從不拒絕,從不爭吵,只為留住朋友。可這樣妥協的結果是什麼呢?
最後,松子一個朋友也沒有。
朋友表面捧場,誇讚松子善良美好,實則在背地裡議論松子是個十足的傻子。
有句話說:「無利不起早。」當朋友們覺得松子對於自己已經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這段情誼也就盡了。
松子永遠不會明白,與人相處,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就足夠的。真正的朋友不會刻意為難,不會在乎能從你身上得到什麼好處。
生活中,也只有當自己懂得適當拒絕,才不會給假朋友可趁之機。同時,不卑不亢,處理妥當,反而能夠吸引更多真正的朋友。
當你害怕拒絕別人,其實是不願意接納自己。
如果面對別人的要求,自己感覺到了為難時,其實內心的聲音在說:「你根本不想如此。」
然而很多人卻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隱藏自己的感受,去成全別人的要求。到最後,煎熬的依舊是自己。
所以,不要害怕去拒絕那些為難你的人,勇敢接納自己的真實想法。
當自己的為人處世變得進退有度,不僅守住了初心,也能遇見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像張嘉佳所說:「隨口拒絕討厭鬼,認真答應心上人。」
----END----
今日話題:
你都會怎麼拒絕為難你的人呢?
歡迎留言,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