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了沒,ID:A-qingnianleme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一。
說出來,似乎有些許難以啟齒。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是屬於那種躲在角落裡的透明女孩,不敢和別人主動搭話,和男生說話都會臉紅。
大概是從念小學起吧,當時我就讀的是我們市裡最好的一所實驗小學,所以身邊大部分同學的家裡非官即富,而我的父母只是一家國企的普通員工。
當時他們談論最多的便是「自己的爸爸是什麼車」。
那天,一個和我玩的還不錯的女生突然問我家是什麼車。
當時我漲紅了臉說,我不知道,因為我不太認識那些牌子。
她仰起頭盯著我說了一句,你家不會沒有車吧?
我的臉燒得滾燙,咬著嘴唇沒說話。
她突然指著我大笑,然後對著周遭的同學說那個誰她家沒車耶。
而我卻連轉身的勇氣都沒有,只能看著她們臉上肆意洋溢的笑容。
其實當時,最讓我難受的並非是被人嘲笑,而是因那慫恿他人笑論我之人,原是我在意之人。
後來,我索性慢慢形成了內斂的性子,不輕易再去結交朋友,每天下課時都安安穩穩地坐在座位上,課外書成了我唯一的好友。
而那個我自認為玩的還不錯的女生,三番五次為難過我之後,許是覺著無意,又轉移了新的玩弄對象。
二。
而我的「笨拙」不只停留在六七歲的光景。
十三四歲那會兒,收到過好幾份男生的喜歡,而我卻因為不敢同男生搭話連一個回答都不願給別人。
直到一個膽大的男生尾隨我回家,半夜站在我家樓下給我送巧克力,我卻只敢站在窗簾後看著他來時的身影與離散時的背影。
不知何時起,我似乎成了一個他人眼裡的怪異女生。
沒人知曉,那時我的心意,不過是這般的我,不值得他人喜歡罷了。
好像在每一次被人為難的時刻,我都選擇了逃避,然後又將那份為難轉移到自我身上。
一個人度過了幾乎所有困難的時刻,便不是那麼輕易的去期許某一份感情與友情,不願勉為其難也不想泛濫求眾,我甚至開始為難每一個想要接近的我的人。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甚至對那些想要接近我的人持有警戒心,持有不安情緒。
所以現在的我,回過頭去看那段原本寫滿豆蔻的時光,我卻只是對我的笨拙多了幾分感慨。
真正為難過我的人原是不值得我沮喪的,而那些想要靠近我的人,必定是在某個點撇見了我的心聲,才想走近。
卻被我的小心翼翼擋在外頭,任由風吹在兩頭,我卻始終學不會輕巧柔和。
三。
我想,這世間,笨拙的人大抵不止我一個。
不懂得怎樣去拒絕別人,不懂得怎樣去了解自我,不懂得怎樣變得自信。
其實,真正感到為難的時刻,語氣委婉地去拒絕,或者淺笑著選擇沉默,自會有懂的人來體恤。
而不懂的人,迎合也會成為罪過,到頭來還是白白傾負了屬於自己的一份體諒。
因為體諒是相互的,如若體諒失衡,這段關係也會隨之失衡甚至傾倒。
四。
黃執中講:「每個人心裡頭都有,你以前經歷所造成的空洞,你花了一輩子都無法填滿」。
總不會每個人都能體諒你,照顧到你的情緒,所以覺得為難的時刻,也是在確認自我的時刻。
對所有的「為難」,保留自己的三分善意,因為那三分,是用來讓自己感知溫暖的東西,剩下七分,留給底線。
可以情長氣盛,可以偶爾破例,但只可以為值得的人,只可以為也體諒著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