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萬寧橋,往北走不遠,路西就是地安門火神廟。北京的火神廟不少,但這座是歷史最悠久,最具規模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
地安門火神廟位置示意圖
地安門火神廟全稱赦建火德真君廟,始建於唐貞觀六年(632年),比建於唐萬歲通天年間的憫忠寺(法源寺)和建於唐開元年間的白雲觀都要早。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潭柘寺建於西晉,歷史更悠久,但潭柘寺遠離北京幾十裡,當時北京隸屬幽州,因而改為「先有潭柘寺,後有幽州城」似更貼切。而地安門火神廟就建於積水潭東岸,萬寧橋旁,與元、明、清三代北京城有割不斷的聯繫。若說:「先有火神廟,後有北京城」似更確切。
地安門火神廟東門
中國的寺廟建築格局大都是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山門開在最南端。火神廟也是坐北朝南,但現在山門卻開在寺廟東側,這是為什麼?這恰恰說明先建成火神廟,原山門在中軸線南端。但後來積水潭水面擴大,山門前成為繁忙的航道,山門只好改建在中軸線以東了。
元代的火神廟緊傍漕運水道,雖然喧囂的市聲幹擾了寺院的清淨,但南來北往的客商卻增添了香火供奉,火神廟盡享了大元的盛世繁榮。
明代的火神廟受到皇室重視,萬曆年間重修,原灰瓦改為綠色琉璃瓦,明神宗御題「隆恩」匾額,火神廟達到鼎盛。當時的文人墨客常來廟中遊覽、聚會。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時常來火神廟,或談經論道,或吟詩作賦,流連忘返。袁中道在《過火神廟》一詩中寫道:「作客尋春易,遊燕遇水難。石橋深樹裡,誰信在長安?」火神廟附近的美景讓他想起古都長安。
長期以來火神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間風俗,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6月22日火祖聖誕之盛況。皇帝每年此時都要派太常寺官員前往致祭。清末及民國年間,火神廟又連年舉行中元法會,由大戶人家出資建造巨大的「普渡船」,在廟外焚化。前來觀禮的人將火神廟內外擠得水洩不通,為京城一盛景。
地安門火神廟南門
火神廟內常發生一些詭異的事。最神秘的一件是明天啟六年(1626年)五月王恭廠發生大爆炸前,北安門內先聽到奇異之聲,循聲找到火神廟。突然看到火球騰空,聲震天宇,接著王恭廠發生了大爆炸。不知這僅僅是迷信附會的傳說,還是當時的真實情況?如果是實情又意味著什麼?是否能為王恭廠大爆炸的原因提供一點線索。
清順治八年(1651年)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位皇帝都頒旨重修火神廟,山門及後閣改加黃琉璃瓦,地位更尊貴,香火依然旺盛。
直到民國後,火神廟才逐漸冷落,後變為民居。
在北中軸線的整治與保護工作中,對火神廟建築進行了徹底修繕。火神廟重又以歷史風貌展現在什剎海畔,萬寧橋頭。
從萬寧橋看地安門火神廟
2002年6月火神廟騰退修繕工程啟動,先後投入數千萬元。拆除非文物八百多平方米,電線全部入地,消除安全隱患。中路各殿,東西配殿等進行了全面修繕,儘量保持原真性,其中60%的彩繪保留原貌,只做了除塵處理。
火神廟全面修復工程於2008年3月竣工,重新開放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