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事變後,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全城一派狼藉,到處烈焰沖天。
當時,眾多的名勝古蹟被戰火焚毀,倖存的也是一派殘破不堪的景象。
在東華門一帶,「蓬蒿滿地,」;「午門、天安門、太廟、社稷壇等處,為炮彈傷毀,中炮處所,密如蜂窠」。
此外,天壇、先農壇、地壇、日壇、月壇及各主要街道上的廟宇等,大半被焚毀。
而正陽門(即前門城樓),早在1900年義和團焚毀前門大街大柵欄老德記西藥房時,因火勢失控就已被延燒。
戰火已經無情地吞噬了古城那迷人的風採。
當八國開始撤離北京時,順天府府尹陳夔龍應直隸(今河北)商民的籲請,兩次上奏朝廷。
逃亡到西安的慈太后才決定在當年十月偕同光緒帝返回北京都城。
為迎接太后和皇帝返回京都,急需對已是殘垣斷壁的北京城進行大規模整修,工程量極其浩大。
據初步估算,光修復主要街道上的重要建築,就需款項達百萬兩之巨。
這還不包括重建完全被毀的正陽門城樓的費用。
清朝大臣們本擬定由尚書張百熙、侍郎桂春兩人負責承修各項工程。
但奏報到慈禧太后那裡時,慈禧胸有成竹地笑道:「此次工程,須由在京大員中揀派。情形熟悉,較為得力,我意中已有兩人:一兵部侍郎景灃,一順天府尹陳夔龍。不如一併派充四人合辦。」
由於桂春、張百熙因故不能馬上參加籌辦修建工作,所以,實際上由陳夔龍和景灃主持各項工程。
他們馬上召集各方工匠,派人四處精心選購所需的材料,迅速展開了各項工程的整修和重建。
陳夔龍,字筱石,別號庸庵居士,貴州省貴陽市人。
他少年得志,19歲中舉,30歲取進士,44歲擢升順天府尹。
他的升遷速度如此之快,與他娶了一位好老婆有關。
陳夔龍前後迎娶過3任老婆。
前兩任老婆都因病去世,第三任老婆叫許禧身。
許禧身出身名門望族,為人落落大方。
她在嫁給陳夔龍後,來到京城,很快就與達官貴人的眷屬混得很熟稔。
其中,還與慶親王奕劻的幾個女兒以姐妹相稱。
慶親王福晉便認她做乾女兒。
於是,陳夔龍、許禧身拜慶親王為乾爹。
之後,他的官場之路就變得格外順暢,從兵部主事升遷為郎中,兼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
不久,再次升遷為從四品的內閣侍讀學士,後補缺順天府尹。
這是正三品的朝廷大員。
慈禧太后出逃後,命他與崑岡等八人同為留京辦事大臣,隨時商辦一切事宜。
他奉西太后修復北京城之命後,一絲不苟地工作,親臨各處施工現場視察,對天安門等眾多的北京著名古建築的修復和重建作出了較大貢獻。
當時,面對清廷下撥的用以修復北京城的巨額錢款,景灃就同陳夔龍商量,要按照清朝官場中的腐敗之潛規則,凡各項工程在價目以後,各主管人員照例從中二成。
在各項工程施工完成後,該項開支所節餘的經費,照例私分。
景灃想從工程費中大撈一筆,以滿足其貪慾。
陳夔龍馬上斷然拒絕。
他認為此次北京城所受到的戰禍侵害,已是前所未有的創傷,而市民遭到的傷害就更加深重,生活都十分艱難。
因此,重新修復京城的工程,「不得以常」。
他主張,將全部工程款項一律核實工價,如數發放到工匠手中,主管各項工程的政府官吏員工等,連車馬等雜費也一律自備,不準挪用工程費用。
張百熙趕來參加主持修建京城的工作後,也表示支持陳夔龍的做法。
這樣,陳夔龍等人全身心地投入重建北京城的工作,每天逐一視察各處工地。
工匠們也日夜緊張勞作,從各地籌集來的大批材料源源不斷地運到北京城。
施工進度一天超過一天。
重修北京城的浩大工程竟然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就基本竣工了。
北京城又重新恢復了昔日雄偉壯麗的英姿。
清廷為了獎勵陳夔龍,先調其任河南布政使,尚未啟程,馬上又擢升為漕運總督,同時又令他親赴河南湯陰縣宜溝驛迎接鑾駕。
他在數日之間,就被慈禧太后召見三次之多,賞賜優厚。
陳夔龍到江蘇淮安任職後,雖身在漕運總督任上,心中仍一直惦念著尚未修復的北京正陽門城樓。
他便倡議各省督撫捐資助修,並帶頭首先捐獻白銀1萬兩。
後來,各省督撫從公款中撥出白銀共計三十多萬兩,終於使正陽門城樓重新巍然屹立在天安門正前方。
但在數十名封疆大吏中,僅有陳夔龍一人肯慷慨解私囊。
陳夔龍身居高位,離開貴州多年,卻一直懷念著故鄉的山水風情。
他常感嘆道:「鄉關萬裡,欲歸不得。」
1907年,他從江蘇巡撫任上奉調四川總督(後改任湖廣總督),便請假三個月,終於回到了闊別26年的貴州。
當他興奮地登上風景如畫的貴陽黔靈山絕頂時,禁不住揮毫寫下了重圓故鄉舊夢、春風得意的詩句:「石重尋舊點苔,蕩胸絕頂白雲開。」
陳夔龍後來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棄官居上海,著有《夢蕉亭雜記》《官過閣書錄》松考堂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