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籍裡,動物中的四大音樂家——鳳、龍、夔、鼉

2021-01-09 山海經解密小七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知北遊。

音樂本來是人類玩的東西,這東西起源很早,到底什麼時候有的音樂,現在實在是不能知道了。很多人對音樂的起源做過各種探討,也沒個定論。

但是根據古代的傳說來看,音樂的產生受動物鳴叫聲的啟發很大,也就是說,動物才是最早的音樂家。這裡面比較有名的,就是鳳、龍、夔(kuí)、鼉(tuó)四大家,這都是見於古代典籍記載的,這裡就給大家扒一扒。

一、鳳

鳳就是鳳凰,當然詳細地分就是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古書裡多寫作「皇」,《山海經》裡稱為「皇鳥」),據說是火的精靈,《春秋孔演圖》裡說:「鳳,火精」,就是這個意思。它又是羽蟲(鳥類)之長,所謂「百鳥之王」。

鳳凰這種鳥類本身就善於歌舞,《山海經》裡經常說「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帝王世紀》裡也說鳳凰「其飲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簫笙。」

最主要的是,鳳凰的鳴叫聲符合聲律,《韓詩外傳》裡說它能「律五音」,而古代的十二律,據說就是黃帝的樂官伶倫根據鳳凰的鳴叫聲創製的。

這個在《呂氏春秋·古樂》裡有明確的記載: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

其中的「阮隃」,據學者考證其實是「阢陯」之誤,讀為「崑崙」,《漢書·律曆志》裡正是作「崑崙」,也就是《山海經》等古書中的「崑崙虛」,《山海經·海內西經》裡說崑崙虛上有鳳凰、鸞鳥,顯然作「崑崙」是對的。

伶倫就是聽了鳳凰的鳴叫聲,發明了十二律,人類的音樂完善靠的就是它。此後,人類以十二律為基準,就創造了五花八門的音樂舞蹈。

伶倫最早吹的那些長短不一的竹管,就被改造成了排簫,據說這東西不僅是模擬鳳尾的形狀,還模擬了鳳凰的鳴叫聲,古代又叫參差、比竹、短簫、底簫、籥、籟等名目,是古代很有名的樂器,《楚辭·九歌·湘君》裡說「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參差」就是排簫。

鳳凰本身也好音樂,聽到好聽的音樂,就要飛來欣賞一番,《尚書·舜典》裡的樂官夔說「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列仙傳》裡說蕭史、弄玉吹排簫吹得優美動聽,鳳凰也來欣賞一番。可以說鳳凰是動物中的首席音樂家。

二、龍

龍這種動物,古書裡記載它與音樂的關係不是很密切,但是古書裡經常把「龍吟」和「虎嘯」並提,而古人認為,古代的重要樂器號角就是模擬龍吟之聲。

《通典·樂一·樂序》裡說:「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乃命吹角為龍吟以御之。」《事物紀原》卷九說:「《通禮義纂》曰:『蚩尤帥蜽與黃帝戰,帝命始吹角作龍鳴以御之。』蓋角肇於黃帝氏也。」

可見古人認為角這種樂器是黃帝創製的,其用途就是作「龍吟」或「龍鳴」以抵禦魑魅魍魎,《黃帝內傳》裡則認為「玄女請帝制角一十四以警夜」。

還有一種樂器是笛子,《樂書》裡說是孔子的發明,其原理是「剪雲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也是受龍吟的啟發。

還有一種音樂就是「嘯」,這玩意兒,就是今天說的吹口哨,最省錢省物料的樂器,據說還有世界口哨大賽,屬於正規的音樂藝術。

古代也是一種專門音樂,《異苑》裡記載「嘯有一十五章」,其中「九曰龍吟,皆嘯者聞而寫之」,第九章是「龍吟」,是善於吹口哨的人聽到龍吟而創作的。

在神話傳說中,飛龍也是一位音樂家,《呂氏春秋·古樂》裡說: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古代的風聲貌似也是音樂的來源之一,所以古代的盲人音樂家瞽者,雖然看不見,但是耳朵好使,能辨識各種風聲來創作音樂。

《國語·鄭語》裡載史伯說「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有學者考證說這個「虞幕」其實就是虞舜的老爸瞽叟,他是一位盲人樂官。

飛龍也善於模擬八風之音,並作了《承雲》之樂。到了《路史》卷十七《疏仡紀·高陽》裡,這段記載就變成了:

「帝命蜚(飛)龍氏防八風之音為《圭水之曲》,以召氣而生物,浮金効珍,於是鑄為之鐘,作《五基》《六英》之樂,以調隂陽、享上帝,名曰《承雲》。」

是帝顓頊讓飛龍根據八風之音創作了一堆音樂作品,說明飛龍在神話傳說裡也是音樂家之一了。《大戴禮記·五帝德》裡說帝堯的時候「龍、夔教舞」,《孔子家語·五帝德》裡則說「龍、夔典樂」,龍是和夔並稱的樂官之一。古書一說是帝顓頊時的飛龍,一說是帝堯時的龍,不過是神話的異傳而已。

三、夔

「夔」本來是一種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裡說: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根據這個記載,所謂的「夔」應該就是海象、海獅、海豹之類的海獸,它沒有腿,兩條後腿已經蛻變為尾鰭,就象只有一條腿,所以說「一足」,而且能「出入水」。

這類海獸常成群地擁擠在海灘上,它們的吼叫聲幾裡地之外都能聽到,所以說「其聲如雷」。大概古人也用它們的皮來蒙鼓,就是「夔鼓」。

後來的傳說不是用夔的皮,而是夔牛的皮,也寫作「犪牛」,是一種形體很大的牛,《山海經·中山經》的岷山、崌山上多夔牛,《爾雅》裡稱為「犩牛」。《黃帝內傳》裡說: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裡,連震三千八百裡。」

神獸「夔」變成了「夔牛」,自然夔鼓就成了一種很大的牛皮鼓。而根據古書記載來看,夔和夔牛是兩種動物,本來沒什麼關係的。

正因為古代有用夔皮蒙鼓的傳說,而鼓屬於八音中的「革」,也是重要的樂器之一,於是夔在傳說中也就成了精通音樂的一位神人,而且是最為有名的一位。

《尚書·舜典》裡記載帝舜說「夔!命汝典樂。」就成了舜的樂官,這類的記載,在其他典籍裡一划拉一大堆,比如:

《大戴禮記·五帝德》:「夔作樂,以歌龠舞,和以鐘鼓。」《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荀子·解蔽》:「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

夔是動物音樂家裡最為著名的一位,就名氣上講無人能與之匹敵。

當然,關於「夔」另一個比較有名的故事就是關於孔子辯解他「一足」的事兒。

本來夔是傳說中的一足神獸,直到《莊子·秋水》裡還說:「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說明夔還是一條腿。

但是神話被改造成歷史之後,容不得這麼說了,只能找個合理的解釋。《呂氏春秋·察傳》裡有這麼個記載: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夔一足」的解釋是:帝舜認為玩音樂的只要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而不是說夔是一條腿。這個解釋似乎很圓滿,立刻被後世人所接受,比如《論衡·書虛》裡說:

「唐、虞時,夔為大夫,性知音樂,調聲悲善。當時人曰:『調樂如夔,一足矣。』世俗傳言:『夔一足。』」

但是古人不知道神話和歷史是有區別的呀,非要把神話傳說轉變成歷史,再怎麼解釋,還是漏洞百出的。

四、鼉

鼉這種動物,就是豬婆龍,現在叫「中華揚子鱷」,中國本土所特有的一種鱷魚,本來黃淮江漢裡都有,現在只有在長江流域才有。

現在見到的揚子鱷都很小,但是古傳中它可以長到很大,《本草綱目》裡說它可以長到一二丈長,二丈就是六米左右,的確夠大。因為它的樣子像龍,被認為是「龍類」,所以也叫「鼉龍」、「豬婆龍」、「土龍」。

這種東西的鳴叫聲很響,就象敲梆子一樣「咯!咯!」作響,可以傳出很遠,它特別喜歡在晚上鳴叫。

《本草綱目》裡說「(鼉)性能橫飛,不能上騰。其聲如鼓,夜鳴應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佔雨。」它一叫就要打雷下雨,所以也叫「呼雷」,後人也寫成「忽雷」、「忽律」。

實際上,「呼雷」這個名字,應該是說它的鳴叫聲如雷,所以古人根據它創造了一個「雷神」或「雷獸」的神話。

《山海經·海內東經》裡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淮南子·地形訓》裡說「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大荒東經》裡說黃帝「橛以雷獸之骨」的「雷獸」也是指它,是黃帝為了造鼓,先殺了夔,雷獸也跟著遭了殃,夔被剝了皮,雷獸被抽了骨,說明這位神靈的本事也不咋滴。

它之所以稱為「雷神」或「雷獸」,是因為古人認為它敲打自己的肚子就發出雷聲,《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海內東經》作「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頰,鼓其腹則雷」,大概最符合文意。

這個雷神或雷獸,其原型就是鼉龍,說它能打雷不過是它鳴叫聲的神化。也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古人也好用它的皮來蒙鼓,所謂「鼉鼓」,《詩經·大雅·靈臺》裡說「鼉鼓逢逢」,就是指這個。

這樣傳來傳去,鼉也成了音樂家,《呂氏春秋·古樂》裡說:

「(帝顓頊)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鱓」就是「鼉」的異體字,說它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就發出了「英英」的音樂聲。而實際上,鼉龍的聲音是它叫出來的,和拍打肚皮無關。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相關焦點

  • 原來古代的「龍」與「麒麟」是這兩個動物啊
    喜歡動物就關注我我們經常聽到「龍」、「麒麟」這些詞。古人甚至信誓旦旦地認為它們確確實實存在。那「龍」和「麒麟」到底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揭秘!我名字多著呢古人很早就知道了鱷魚這種恐怖的動物有著巨大的殺傷力,因此給它起了很厲害的名字,甚至還把它叫做「土龍」,最常用的名字就是鼉 tuó。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有關鼉的記載。
  • 維舟:中國人崇拜的龍就是鱷魚嗎?
    《中國古代動物學史》主張「原型動物為鼉(Alligator)」,也即揚子鱷,何新《龍:神話與真相》洋洋灑灑論證龍「就是古人眼中鱷類、蠑螈類以及蜥蜴類動物的共名」。郭靜雲則認為鱷鼉並無飛天能力,與中國的神龍崇拜相左,主張「龍」的本源是昆蟲。另一派學者則否認龍是真實存在過的動物,如民俗學家施愛東在《中國龍的發明》中,認為上古的「龍」是一個集合名詞,只能在神話學意義上得到理解,甚至也不能算是圖騰。
  • 中國古代四大吉祥物:龍、鳳、龜、麒麟
    龍龍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至高無上的瑞獸,因為古代天子稱為天龍血脈,現在我們也自稱龍的傳人,可見龍是一種非常神聖的動物。龍這種動物在東西方文化中都有文字記載,在十二生肖中也有龍,其他的十一種動物在現實中都存在,那麼龍是否也真的存在呢?答案我們也不得而知,龍到底有沒有都很難證明,不過在很多史書中,卻對龍都有記載。《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是:「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 中國神話中古老罕見的四大怪獸,全都認識的,我承認你博學
    這種感覺對於神話中的神獸、怪獸也是適用的,像什麼四大神獸、四大兇獸,乃至《山海經》中的種種怪獸等等。我們經常說這些東西,感覺也不新鮮了。其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神話傳說豐富多彩,總有一些比較冷門,大家都沒聽過的東西,比如,我們今天就說一說,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冷門怪獸,古代能認識的人都極少。
  • 中華傳說中的龍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讓我們來談談龍的歷史來源
    義大利考洛尼亞出土的壁畫:波斯細密畫中的龍:不同文化中的「龍」在早期都是極其相似的,所以把西方的dragon翻譯成龍,問題並不大。再打個比方,人類和黑猩猩都是「人」科動物。都有著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東方龍(loong)和西方龍(dragon)也都是「龍」科生物。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鼉科之王」才是亞馬遜真正的淡水霸主
    鼉(tuó),算是個生僻字,大多數人最早見到這個字是在《墨子·公輸》這篇課文裡,其中有一句:「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這裡的「鼉」就是指的我國特有的爬行動物揚子鱷,也被稱為鼉龍。而揚子鱷是一種短吻鱷類,所以揚子鱷與其關係相近的幾種短吻鱷被劃入鼉科。
  • 陳夔龍:枕頭風吹來的朝廷大員,重修了北京城
    但奏報到慈禧太后那裡時,慈禧胸有成竹地笑道:「此次工程,須由在京大員中揀派。情形熟悉,較為得力,我意中已有兩人:一兵部侍郎景灃,一順天府尹陳夔龍。不如一併派充四人合辦。」由於桂春、張百熙因故不能馬上參加籌辦修建工作,所以,實際上由陳夔龍和景灃主持各項工程。他們馬上召集各方工匠,派人四處精心選購所需的材料,迅速展開了各項工程的整修和重建。
  • 古代神話中的十大神獸,龍只能排第二,第七創造出了4個殭屍王
    10、夔牛夔,一足無角,踔而行,狀如青牛,吼聲如雷,久居深海,三千年乃一出世——《山海經》古代神話中,夔牛是十大神獸之一,它的外形酷似青牛,但只有一隻腿,而且沒有角,夔牛住在深海裡面,叫聲特別大,就像打雷,每隔三千年出現一次,一旦出現就會帶來狂風暴雨。在《封神演義》中,通天教主的坐騎就是夔牛。古代神話中,三清的坐騎都非常厲害。
  • 龍、鳳、麒麟如何分辨公母?
    其實吧,現實中有很多事情,並不是非黑即白,對錯分明的。所謂俗話,重在靈活運用,隨機應變。好歹也能解解心寬。言歸正傳,我們說龍啊、鳳啊的,這些都是我們神話中,著名的神獸。神獸無論生的是什麼,都不是重點,我們仔細品「生」這個字。生,即生殖、生育的意思,這說明什麼呢?說明神獸也和普通動物一樣,是會繁殖的。
  • ...獸面紋|雲雷紋|雲龍紋|夔龍紋|饕餮紋|雲紋_網易訂閱
    西漢 龍鳳乳釘紋玉璧 廣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漢 金玉相連龍帶鉤龍紋乳釘紋  3、雲雷紋:連續迴旋形線條構成的圖案   虺紋  7、夔龍紋:一足或兩足龍形怪獸,圓眼、方嘴、方形卷尾。     夔龍紋  8、饕餮紋:一種貪吃的怪獸的頭部。
  • 不論是龍魚,還是其他動物,都是有靈性的
    養龍魚風水你關注嗎,近年來,龍魚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華人觀賞魚愛好者的家中,除了被龍魚亮麗的外形和優美的身姿吸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龍魚也被作為「風水魚」來飼養,養龍魚風水也是龍魚玩家十分關注的。那麼,有哪些我們可以參考的養龍魚風水呢?小編就特地總結了一下,以供龍魚玩家參考。
  • 古代龍生九子和鳳育九雛的傳說,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屬於上古神話
    我國古代神話體系複雜,體裁多樣。在不同的神話之中,有完全不同的神話和傳說。作者給出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來談談古代神話中的眾神之王。這是現代文學中一種罕見的修辭伎倆,在李白的詩句「大鵬扶搖直上九萬裡」、「青絲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中,九萬裡、三千丈均是虛指。不要相信,除了我們所知的「龍九子」外,胡椒地圖、琵琶、貪食等動物也是神話傳說中的龍子。也就是說,龍有很多兒子,遠遠超過九個。那麼「龍生九子」的神話傳說是從何而來的呢?恐怕你會失望地說,它不是來自古代神話,而是來自明朝李東陽時期的懷麓堂稿。李東陽是明代先進的學者。
  • 上古洪荒十大兇獸四種說法,有種兇獸以龍為食,應龍是麒麟的祖先
    我國古代神話中有著四象神獸的說法,即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它是古代文學與古代神話的產物,那麼你可聽說過上古洪荒十大兇獸的威名?這是人們從明清古籍中整理所得的。白澤生活在崑崙山上,全身雪白,通人性,會說人話。據說白澤極少出沒,除非當朝有聖人出現,白澤才會奉書而至。夔生活在東海流破山,其形狀如牛,無角,身形巨大,昏黑色,但只有一隻腳支撐,也叫獨腳夔。夔是一種惡獸,能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鳴般的叫聲。
  • 《山海經》中10大神獸排行榜,麒麟和鳳凰上榜,第一名實至名歸!
    我國著名的《山海經》,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爭論熱議的書籍。因為《山海經》一書中的神話故事和地理風貌,總讓人覺得是在另一個世界裡,甚至有虛構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部古老的經典已經伴隨我們歷經了千年的歲月,其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故事,比如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等。
  • 看看古籍中記載的鳳凰是什麼樣
    所有動物都能和諧相處,有「百鳥朝鳳」之說。還有一種說法是「鳳凰卵」是一種美味的富含營養的食品。《山海經》記載,鳳凰是黃帝族群的氏族圖騰鳥,以鳳凰為圖騰的氏族居住在開明西,其職責是「戴蛇踐蛇」,即捕蛇、訓蛇。巫師或人神都要「操蛇」以顯示神靈和權威。鳳凰到底是一種什麼生物?鳳凰是否已經滅絕?
  • 龍生九子,鳳育九雛,沒想到鳳凰的這個兒子居然會墮入魔道!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龍和鳳由於出身高貴,一直被視為王權的象徵。關於龍的典故是層出不窮,而鳳身上發生的故事,大家卻知之甚少。其實他也像龍一樣,生了許多的子嗣,由於中國古人以九為尊,所以便將他的孩子稱為九雛。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鳳的九雛。
  • 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十大神獸
    《白澤圖》曰:羊有一角當頂上,龍也,殺之震死。《三才圖會》中白澤是獅子身姿,頭有兩角,山羊鬍子。夔。夔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條腿的怪物。《山海經·大荒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