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知北遊。
音樂本來是人類玩的東西,這東西起源很早,到底什麼時候有的音樂,現在實在是不能知道了。很多人對音樂的起源做過各種探討,也沒個定論。
但是根據古代的傳說來看,音樂的產生受動物鳴叫聲的啟發很大,也就是說,動物才是最早的音樂家。這裡面比較有名的,就是鳳、龍、夔(kuí)、鼉(tuó)四大家,這都是見於古代典籍記載的,這裡就給大家扒一扒。
一、鳳
鳳就是鳳凰,當然詳細地分就是雄的叫鳳,雌的叫凰(古書裡多寫作「皇」,《山海經》裡稱為「皇鳥」),據說是火的精靈,《春秋孔演圖》裡說:「鳳,火精」,就是這個意思。它又是羽蟲(鳥類)之長,所謂「百鳥之王」。
鳳凰這種鳥類本身就善於歌舞,《山海經》裡經常說「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帝王世紀》裡也說鳳凰「其飲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簫笙。」
最主要的是,鳳凰的鳴叫聲符合聲律,《韓詩外傳》裡說它能「律五音」,而古代的十二律,據說就是黃帝的樂官伶倫根據鳳凰的鳴叫聲創製的。
這個在《呂氏春秋·古樂》裡有明確的記載: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
其中的「阮隃」,據學者考證其實是「阢陯」之誤,讀為「崑崙」,《漢書·律曆志》裡正是作「崑崙」,也就是《山海經》等古書中的「崑崙虛」,《山海經·海內西經》裡說崑崙虛上有鳳凰、鸞鳥,顯然作「崑崙」是對的。
伶倫就是聽了鳳凰的鳴叫聲,發明了十二律,人類的音樂完善靠的就是它。此後,人類以十二律為基準,就創造了五花八門的音樂舞蹈。
伶倫最早吹的那些長短不一的竹管,就被改造成了排簫,據說這東西不僅是模擬鳳尾的形狀,還模擬了鳳凰的鳴叫聲,古代又叫參差、比竹、短簫、底簫、籥、籟等名目,是古代很有名的樂器,《楚辭·九歌·湘君》裡說「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參差」就是排簫。
鳳凰本身也好音樂,聽到好聽的音樂,就要飛來欣賞一番,《尚書·舜典》裡的樂官夔說「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列仙傳》裡說蕭史、弄玉吹排簫吹得優美動聽,鳳凰也來欣賞一番。可以說鳳凰是動物中的首席音樂家。
二、龍
龍這種動物,古書裡記載它與音樂的關係不是很密切,但是古書裡經常把「龍吟」和「虎嘯」並提,而古人認為,古代的重要樂器號角就是模擬龍吟之聲。
《通典·樂一·樂序》裡說:「蚩尤氏帥魑魅與黃帝戰於涿鹿,帝乃命吹角為龍吟以御之。」《事物紀原》卷九說:「《通禮義纂》曰:『蚩尤帥蜽與黃帝戰,帝命始吹角作龍鳴以御之。』蓋角肇於黃帝氏也。」
可見古人認為角這種樂器是黃帝創製的,其用途就是作「龍吟」或「龍鳴」以抵禦魑魅魍魎,《黃帝內傳》裡則認為「玄女請帝制角一十四以警夜」。
還有一種樂器是笛子,《樂書》裡說是孔子的發明,其原理是「剪雲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也是受龍吟的啟發。
還有一種音樂就是「嘯」,這玩意兒,就是今天說的吹口哨,最省錢省物料的樂器,據說還有世界口哨大賽,屬於正規的音樂藝術。
古代也是一種專門音樂,《異苑》裡記載「嘯有一十五章」,其中「九曰龍吟,皆嘯者聞而寫之」,第九章是「龍吟」,是善於吹口哨的人聽到龍吟而創作的。
在神話傳說中,飛龍也是一位音樂家,《呂氏春秋·古樂》裡說: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悽悽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古代的風聲貌似也是音樂的來源之一,所以古代的盲人音樂家瞽者,雖然看不見,但是耳朵好使,能辨識各種風聲來創作音樂。
《國語·鄭語》裡載史伯說「虞幕能聽協風,以成樂物生者也。」有學者考證說這個「虞幕」其實就是虞舜的老爸瞽叟,他是一位盲人樂官。
飛龍也善於模擬八風之音,並作了《承雲》之樂。到了《路史》卷十七《疏仡紀·高陽》裡,這段記載就變成了:
「帝命蜚(飛)龍氏防八風之音為《圭水之曲》,以召氣而生物,浮金効珍,於是鑄為之鐘,作《五基》《六英》之樂,以調隂陽、享上帝,名曰《承雲》。」
是帝顓頊讓飛龍根據八風之音創作了一堆音樂作品,說明飛龍在神話傳說裡也是音樂家之一了。《大戴禮記·五帝德》裡說帝堯的時候「龍、夔教舞」,《孔子家語·五帝德》裡則說「龍、夔典樂」,龍是和夔並稱的樂官之一。古書一說是帝顓頊時的飛龍,一說是帝堯時的龍,不過是神話的異傳而已。
三、夔
「夔」本來是一種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裡說: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根據這個記載,所謂的「夔」應該就是海象、海獅、海豹之類的海獸,它沒有腿,兩條後腿已經蛻變為尾鰭,就象只有一條腿,所以說「一足」,而且能「出入水」。
這類海獸常成群地擁擠在海灘上,它們的吼叫聲幾裡地之外都能聽到,所以說「其聲如雷」。大概古人也用它們的皮來蒙鼓,就是「夔鼓」。
後來的傳說不是用夔的皮,而是夔牛的皮,也寫作「犪牛」,是一種形體很大的牛,《山海經·中山經》的岷山、崌山上多夔牛,《爾雅》裡稱為「犩牛」。《黃帝內傳》裡說:
「黃帝伐蚩尤,玄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裡,連震三千八百裡。」
神獸「夔」變成了「夔牛」,自然夔鼓就成了一種很大的牛皮鼓。而根據古書記載來看,夔和夔牛是兩種動物,本來沒什麼關係的。
正因為古代有用夔皮蒙鼓的傳說,而鼓屬於八音中的「革」,也是重要的樂器之一,於是夔在傳說中也就成了精通音樂的一位神人,而且是最為有名的一位。
《尚書·舜典》裡記載帝舜說「夔!命汝典樂。」就成了舜的樂官,這類的記載,在其他典籍裡一划拉一大堆,比如:
《大戴禮記·五帝德》:「夔作樂,以歌龠舞,和以鐘鼓。」《禮記·樂記》:「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荀子·解蔽》:「好樂者眾矣,而夔獨傳者,壹也。」
夔是動物音樂家裡最為著名的一位,就名氣上講無人能與之匹敵。
當然,關於「夔」另一個比較有名的故事就是關於孔子辯解他「一足」的事兒。
本來夔是傳說中的一足神獸,直到《莊子·秋水》裡還說:「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說明夔還是一條腿。
但是神話被改造成歷史之後,容不得這麼說了,只能找個合理的解釋。《呂氏春秋·察傳》裡有這麼個記載: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孔子對「夔一足」的解釋是:帝舜認為玩音樂的只要有夔一個人就足夠了,所以說「夔一足」,而不是說夔是一條腿。這個解釋似乎很圓滿,立刻被後世人所接受,比如《論衡·書虛》裡說:
「唐、虞時,夔為大夫,性知音樂,調聲悲善。當時人曰:『調樂如夔,一足矣。』世俗傳言:『夔一足。』」
但是古人不知道神話和歷史是有區別的呀,非要把神話傳說轉變成歷史,再怎麼解釋,還是漏洞百出的。
四、鼉
鼉這種動物,就是豬婆龍,現在叫「中華揚子鱷」,中國本土所特有的一種鱷魚,本來黃淮江漢裡都有,現在只有在長江流域才有。
現在見到的揚子鱷都很小,但是古傳中它可以長到很大,《本草綱目》裡說它可以長到一二丈長,二丈就是六米左右,的確夠大。因為它的樣子像龍,被認為是「龍類」,所以也叫「鼉龍」、「豬婆龍」、「土龍」。
這種東西的鳴叫聲很響,就象敲梆子一樣「咯!咯!」作響,可以傳出很遠,它特別喜歡在晚上鳴叫。
《本草綱目》裡說「(鼉)性能橫飛,不能上騰。其聲如鼓,夜鳴應更。謂之鼉鼓,亦曰鼉更,俚人聽之以佔雨。」它一叫就要打雷下雨,所以也叫「呼雷」,後人也寫成「忽雷」、「忽律」。
實際上,「呼雷」這個名字,應該是說它的鳴叫聲如雷,所以古人根據它創造了一個「雷神」或「雷獸」的神話。
《山海經·海內東經》裡說:「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
《淮南子·地形訓》裡說「雷澤有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
《大荒東經》裡說黃帝「橛以雷獸之骨」的「雷獸」也是指它,是黃帝為了造鼓,先殺了夔,雷獸也跟著遭了殃,夔被剝了皮,雷獸被抽了骨,說明這位神靈的本事也不咋滴。
它之所以稱為「雷神」或「雷獸」,是因為古人認為它敲打自己的肚子就發出雷聲,《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海內東經》作「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頰,鼓其腹則雷」,大概最符合文意。
這個雷神或雷獸,其原型就是鼉龍,說它能打雷不過是它鳴叫聲的神化。也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古人也好用它的皮來蒙鼓,所謂「鼉鼓」,《詩經·大雅·靈臺》裡說「鼉鼓逢逢」,就是指這個。
這樣傳來傳去,鼉也成了音樂家,《呂氏春秋·古樂》裡說:
「(帝顓頊)乃令鱓先為樂倡,鱓乃偃寢,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鱓」就是「鼉」的異體字,說它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就發出了「英英」的音樂聲。而實際上,鼉龍的聲音是它叫出來的,和拍打肚皮無關。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