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四川九寨溝
四川九寨溝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和生物多樣性寶庫。1973年以來,岷山地區大熊貓的主食竹——箭竹,大面積開花枯死,造成大熊貓死亡。1978年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建立南坪林業局九寨溝自然保護區。
過去,保護區的藏民「靠山吃山」,以原始性的破壞自然為代價發展經濟。建立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旅遊後,所有藏民都變成了生態系統的維護者。目前,門票與旅遊觀光車收入兩項,2007年,僅門票收入就達4.6億元。九寨溝案例充分說明,良好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是能夠帶動地方經濟跨越式發展的。
案例二:廣東車八嶺
廣東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之一。車八嶺自然保護區有「物種寶庫,南嶺明珠」之稱。
車八嶺自然保護區建立之初,只管自然保護,忽視社區發展。因為不讓打柴和狩獵老百姓收入下降,由此誘發了激烈的矛盾。後來保護區意識到不解決社區問題,生態恢復和自然保護就是空話,主動幫老百姓發展生產,從縣農業局請技術人員搞精耕細作,發展反季節蔬菜和果園。瑤民們丟掉斧頭拿鋤頭,收入上去了。這樣,自然恢復與社區發展實現了雙贏。
案例三:山東房幹村
位於山東萊蕪市西北部的房幹村,是一個以人工恢復生態帶動經濟發展的典型案例。過去的房幹村,進村無路,山上無樹,溝裡無水,家裡無糧,住的無房,是遠近聞名的「討飯村」。從1975年開始,村支部一班人團結帶領全村老老少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艱苦創業硬是把荒蕪的山場變成了一座「綠色銀行」,把貧困的房幹村變成了一個「綠色天堂」。
目前,房幹村是國家4A級景區,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之一。
案例四:福建武夷山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79年。保護區成立之初,由於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農民收入受到影響,農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採取消極態度。
後來,保護區借鑑國外做法,逐漸確立了「以社區為基礎,社區的穩定發展與資源保護管理並重的思路。」通過借鑑巴西等國家的做法,保護區引導和扶持社區群眾在實驗區發展更新能力快、對自然資源和環境影響小的毛竹、茶葉、蜜蜂養殖、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植被恢復後,大量毛竹、茶葉成為農民收入的來源,毛竹、山茶、蜜蜂利用減輕了其他生物資源利用的壓力,生態系統得以休養生息,自然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