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

2021-01-09 澎湃新聞
【「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2020-12-09 18: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雲南信息報訊 雲上融媒記者 鄧尹婷文/圖 美麗的致命吸引蘭花螳螂、將螞蟻屍體背在背上獵蝽、雌雄雙態的絡新婦、和蜘蛛長得一樣的蟻蛛、喜歡埋藏種子的姬鼠……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身處熱帶雨林,從草叢中的蛇蟻,到懸掛半空絞殺的植物,俯仰之間皆是生命。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介紹道,西雙版納土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的0.2%,目前卻擁有約5000種高等植物、102種哺乳動物佔全國、427種鳥類、98種兩棲爬行動物和100種淡水魚,有153種本地種和56種珍稀瀕危物種。

龍腦香科植物

其中,西雙版納植物園佔地面積約1125公頃,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有一片面積約250公頃的原始熱帶雨林,是我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植物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的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但園內的生物多樣性仍然是個謎。

雪苔蛾的蛹

王蓮

多年來,西雙版納植物園致力於保護瀕危物種,近日,生長在園中的瀕危植物白旗兜蘭花開正盛,預計花期將持續到12月中下旬。這是園內最珍貴的蘭花,產自印度北部。2003年,首次在雲南普洱發現野生的白旗兜蘭,當時僅有10餘株成年植株。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西雙版納植物園已經掌握了白旗兜蘭種子共生菌萌發技術和種苗快繁技術,擴繁的種苗已回歸野外。

白旗兜蘭

蘭花螳螂

地湧金蓮

蓮池

據悉,園內還收集保存了國內、外的龍腦香科植物8屬30餘種,成為了國內收集、保存龍腦香科植物最大、最全的單位。望天樹、東京龍腦香、羯布羅香等園內深受大家喜愛的樹種就屬於龍腦香科。此外,園中還有 「一葉當舟誰敢比?凌波馭浪頌王蓮」的西雙版納王蓮等譽滿中外的「明星植物」。

熱帶雨林特有的「絞殺現象」

西雙版納植物園立足中國熱帶,面向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開展以森林生態學、資源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版納植物園設有熱帶森林生態學和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2個院級重點實驗室、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和哀牢山森林生態系統2個國家級野外臺站。

目前,建有綜合保護中心、元江乾熱河谷所級野外臺站、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標本與種質保存中心等支撐系統。西雙版納植物園是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全國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點)」、全國文明單位、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

來源:樂雲網

原標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 (2/6)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西雙版納 (2/6) "← →"翻頁
  • 西雙版納植物園告訴你
    △蘭花螳螂(新華網 馮雨釤 12月5日 攝)△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四數木 (中新社記者 康平 12月5日 攝)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體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成果
  • 【雲南生物多樣性】暖冬西雙版納,探秘神奇動植物的秘密
    夜幕降臨後的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裡,生活在雨林中動物和植物會發生什麼故事?它們有什麼精妙絕倫的智慧?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是上個世紀1959年在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領導下創建的,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生物多樣性保護,成都市現在咋樣了?
    2020年7月10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組織召開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項目評審會。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單位專家及生態環境廳、市公園城市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處室負責同志應邀參加會議。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藍歌鴝:我是「情歌王子」,也能...
    其實,最好的愛就是保護。讓我們一起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藍歌鴝。曾孝濂,1939年生。原籍雲南威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後為五十餘部科學著作繪製插圖,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國內外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今年7株貝葉棕開花
    今年4月以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的7株貝葉棕紛紛開花。12月5日,記者跟隨「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的採訪團,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裡目睹了萬花齊放的這一熱帶雨林奇觀。圖片來源: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圖片來源: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據研究,在古代印度,皈依佛門的教徒把經文刻寫在貝葉棕的葉片上,創造了流傳千古的貝葉經。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藍歌鴝:我是「情歌王子」,也能精通多...
    其實,最好的愛就是保護。讓我們一起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藍歌鴝。曾孝濂,1939年生。原籍雲南威信,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參與完成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先後為五十餘部科學著作繪製插圖,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在國內外出版多部個人畫集。
  • 「生物多樣性百科」脊椎動物•藍歌鴝:我是「情歌王子」,也能精通多種鳥語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是「美麗雲南·生物多樣性百科」2020年度的最後一期。去年12月,得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雲南召開,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一種宣傳方式,讓更多公眾了解雲南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優勢,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大會為什麼選擇在雲南舉辦。如何進行有效宣傳,我們認為美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人人一平米 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活動參與人數...
    《生命的綻放》拍攝:肖翠近期,由《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籌備工作執行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螞蟻集團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的「人人一平米 共同守護生物多樣性」活動(即螞蟻森林兌換嘉塘公益保護地活動)參與人數超過1億人次,成為國內生物多樣性保護社會公眾參與人數最多的項目之一
  • 馬拉松西雙版納植物園開跑 在奔跑中遇見珍稀瀕危動植物
    「倉鴞,在中國分布範圍極其狹窄,但在西雙版納有穩定種群。」「白旗兜,由於過度採挖和生境的破壞,導致野外種群數量非常稀少。」……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馬拉松比賽,沿途的公裡牌上,都是西雙版納珍稀瀕危動植物的介紹。圖為參賽選手在比賽中 張嬌嬌 攝  這場馬拉松比賽16日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啟動 支持益心華泰...
    項目支持京西林場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區域內開展科研監測,並基於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成果,開發以自然觀察為主題的環境教育和自然體驗產品,定期邀請公眾作為志願者參與京西林場的生物多樣性監測以及日常巡護,打造公眾參與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示範平臺。
  • 「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繼續教育基地」啟動儀式
    「中國科學院植物科學繼續教育基地」啟動儀式暨第五期雷射雷達森林生態應用培訓班在植物所舉辦 2019-06-10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教師帶子女走進滇池溼地
    開展生物多樣性主題活動 —昆明日報
    本報訊 記者孫瀟報導 日前,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組織200名教師及其子女走進古滇精品溼地公園,開展了一場以「感受滇池生態多樣、激發生態教育活力」為主題的團建活動,迎接2021年即將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 宜昌市開展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 大鯢放歸野外 頒發「資源保護...
    本網訊(記者宋志豪,通訊員吳勇、李鳳英)5月21日,市生態環境局、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五峰鎮政府、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聯合開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第26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宣傳活動。  當日下午,工作人員協同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志願者來到後河保護區,將3尾大鯢放歸自然。
  • 發現生命之美 首屆全國青少年生物多樣性挑戰賽在黃山開幕
    圖說:從左至右依次是:籮紋蛾,中華奧鍬,鳳蝶幼蟲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大自然的神奇,每時每刻都在上演。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少年,在科學家的帶領下,齊聚黃山,變身小小昆蟲學家,準備接受科考的技能競技「比武」。今天,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生物多樣性挑戰賽在黃山風景區開幕。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
    作者:於文軒(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亦面臨生境退化、物種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問題,這對國家生物安全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在生物安全法的調整範圍中,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讓我們尋找身邊的生物多樣性
    活動現場布置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展板、海報、圖片、書籍、多媒體資料等生態科普項目展示,還配備瞭望遠鏡、顯微鏡、燈光誘蟲等輔助工具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觀察。  學生與專家頻繁互動  當天早上6點鐘,上海市各區(縣)的12支學生隊伍近百名學生就已到達植物園。他們之所以一大早趕來,為的是在鳥類最活躍的早晨進行觀察。觀鳥活動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半。
  • 科研團隊在西雙版納發現過樹蛇屬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昆明3月21日電 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公眾號21日發布消息,中國科研團隊利用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數據,對過樹蛇屬物種進行野外採集、分類釐定和分子系統發育關係的構建,研究認為採自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侖的過樹蛇應為一新種——沃氏過樹蛇。
  • 保護生物多樣性,廣東在行動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答案在自然)。「生物多樣性」指地球上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它包括了遺傳、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我們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廣東一直在行動;業界也一直提倡「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
  • 從衝突到和諧,西雙版納如何做到亞洲象保護有「數」
    西雙版納雨林,近300頭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  它們在這裡生活、棲息、繁衍,隨著種群規模的不斷增加,亞洲象的活動範圍也不斷擴大,一些大象頻繁走進村寨、城市「肇事」,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人象衝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