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語悅讀】大熱天裡憶「兒歌」

2021-01-09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大熱天裡憶「兒歌」

作者:侯寶良

播音:葉進(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阿富根)

點擊下方收聽音頻,時長7分44秒。

眼看大熱天就要來了,想起小辰光放暑假,阿拉搿點小巴辣子一道做遊戲,唱兒歌童謠個事體。

小辰光一到大熱天,阿拉男小人辣穿衣裳方面是最隨便嗰,往往渾身只有一條短褲、一雙木拖板,一整天赤膊到處跑,無拘無束。有辰光有鄰居小姑娘看阿拉穿得風涼眼熱,也想學樣,阿拉就會一邊用手指刮面孔,一邊唱:「冬瓜皮、西瓜皮,小姑娘赤膊老面皮!」冬瓜、西瓜儕是阿拉熱天最歡喜吃個瓜果,湊啦一道,唱起來還是蠻順口嗰。

雖然當時暑假裡勿流行到處補課上培訓班,但是暑假作業還是要每天做嗰。假使啥人一天到夜白相不做作業,被其他小朋友曉得了,大家看到伊就會對伊唱:「賴學精,白相精,書包摜到屋頭頂,看見先生難為情!」搿種互相監督學習個效果還是相當勿錯嗰,大多數小朋友儕會改正錯誤。

講到小辰光熱天最開心個遊戲,或許要算捉蜻蜓了。一根細竹頭,一隻小網兜,幾根細鉛絲,就可以組裝出一柄「捉蟲利器」。勿過,後來學堂裡上課辰光,老師講蜻蜓是益蟲,阿拉搿點小朋友就改捉知了了。記得還有一首專門講蜻蜓個兒歌:「小蜻蜓,大眼睛,兩隻翅膀薄又長,飛東飛西忙來西,消滅害蟲有本領。」

大熱天經常落雨,阿拉小朋友出去白相一般儕勿帶傘嗰,落雨就尋地方躲一歇,反正一歇歇太陽就出來了,而且,落過雨以後,天氣會風涼交關,所以阿拉儕蠻歡喜落雨嗰。當然,有辰光一時半刻尋不著躲雨個地方,也會淋著雨,被其他小朋友看到,有人就會唱兩句:「大頭大頭,落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被調侃一下,阿拉也只是一笑了之。

小辰光一般儕是雙職工家庭,假使屋裡有小毛頭,阿哥阿姐一旦有空儕要幫忙照看。記得鄰居有一個小姑娘照看小毛頭個辰光最歡喜唱:「弟弟眼睛小,倦了要睏覺。姐姐坐到搖籃邊,一邊拍唻一邊搖。寶寶安穩睏一覺,明朝門口採葡萄。」

記憶裡還有一段宣傳除四害,搞環境衛生個順口溜:「六月裡個瘌痢真苦惱,蒼蠅盯來蚊子咬。消滅四害頂重要,瘌痢聽得哈哈笑。」也有人用搿段順口溜譏諷因為勿講個人衛生,引起頭浪生疥瘡個人。有辰光大人也用來嚇唬勿肯汏頭個小人:「儂看儂頭浪介齷齪,勿汏清爽要生瘌痢頭嗰」。想想瘌痢頭個苦惱,阿拉汏頭儕老用心嗰。

吃過夜飯汏好浴,大家儕會到弄堂裡乘風涼。搿歇辰光,小朋友白相個遊戲儕比較文靜,免得再出一身汗。我記得有一種兩個小朋友互相用手指掐手背個遊戲:一方用左手個拇指、食指與中指去捏對方個右手背,同時念念有詞:「哦吆哇,做啥啦?蚊子咬我呀,快眼上來呀。上來做啥啦?」然後兩個人輪換。

小朋友一道做遊戲,難免有輸有贏。假使有小朋友輸得急了哭出來,也有兒歌可以「治療」一下:「一歇哭,一歇笑,兩隻眼睛開大炮。一炮開到城隍廟,城隍老爺哈哈笑。」

雖然童謠詞句簡單,內容也勿講究是勿是符合邏輯,但是讓阿拉個童年充滿樂趣,即使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蠻有意思嗰!

(原文刊於2019年6月16日《新民晚報》上海閒話版)

作者侯寶良老師簡介

侯寶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經濟師職稱。

散文、隨筆、故事作品散見於上海及各地的報刊、雜誌和電臺。在《新民晚報》各版面已刊載了一百多篇的文章,匯集出版了《我和飛燕有個約》,先後出版了散文集《彈街路》《彈街路續集》《申情難忘》,評論集《孰是孰非》。

多年來參與國內各類徵文,其中《德娥》、《蓮芸祈福》榮獲第十六屆、十八屆中國月餅文化節徵文的「一等獎」;《凝固的記憶》、《世博人家》、《三氣定忠魂》《上海書展為我寫好「上海閒話」》等先後獲得上海移動十周年徵文、上海「世博會」徵文、上海第十七屆讀書節徵文以及上海書展十周年徵文的「二等獎」,還獲得上海十六屆國際藝術節、2017年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等的「最佳作品」獎、《做生活的強者》獲2018年上海市民文化節改革開放四十年閱讀中真善美徵文的「十佳作品」。

作者:侯寶良老師

滬語播音員阿富根老師簡介

阿富根老師「學上海話」微信公眾號平臺滬語示範首席播音員。(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阿富根)

葉進,第三代「阿富根」演播者,也是目前上海電臺僅存的滬語男聲播音員。1982年考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從事滬語播音,他的播音風格與老一代滬語播音員萬仰祖、顧超等老師一脈相承,先後主持《對農村廣播》、《滬劇之家》、《知識雜誌》、《聽眾信箱》、《星期戲曲廣播會》等節目。

葉進從80年代起一直工作在滬語節目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鑽研,並與時俱進,在嚴格繼承上海廣播級滬語規範的同時能夠根據當前的時代節奏和多變的節目內容調整自己的主持狀態,使得上海廣播滬語在堅守中提高,並逐步探索新面貌,甚至確立新規範。1992年滬語廣播取消後,在經濟臺以普通話先後主持《市場旋律》、《美食苑》、《消費投訴熱線》等節目,2002年《阿富根》節目恢復後回到滬語播音崗位至今。

△播講者:阿富根老師

特別顧問簡介

張林龍,男,本鄉本土本地人。現為【學上海話】微信公眾號特別顧問,上海政法學院教授,九三學社社員。

其長期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業餘時間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滬語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上,堅持傳承上海地域文化,保護本土傳統語言。

他經常親自拿文章改編成滬語,並對文章中的字作解釋,方便新上海人學習。由他改編的文章或指導改編的文章,請播音員朗讀後,多次被上海發布、徐匯發布、閔行發布等官方公眾號、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採用。

△張林龍老師(左)錢程老師(右)

圖片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楊張悅(上海海事大學)

來源:「學上海話」公眾號

原標題:《【滬語悅讀】大熱天裡憶「兒歌」 (作者:侯寶良 播音:葉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熱天裡憶「兒歌」
    大熱天裡憶「兒歌」 2020-05-12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滬語悅讀:尋回心裡搿把扇子
    滬語悅讀:尋回心裡搿把扇子 2020-12-27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滬語悅讀:上海菜,上海閒話,上海人
    滬語悅讀:上海菜,上海閒話,上海人 2020-12-26 2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首滬語兒歌告訴你被蚊子咬了怎麼辦→
    這首滬語兒歌告訴你被蚊子咬了怎麼辦→ 2020-06-18 09: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班語言教案:上海話兒歌比尾巴
    目前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些簡單、常用的上海方言詞彙,所以是開展「滬語兒歌」集體教學活動的時機了。考慮到幼兒的可接受性和學習過程的趣味性、遊戲性,我選擇了「比尾巴」這首兒歌開展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學習用滬語念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   2、培養幼兒學說上海話的興趣。
  • 和孩子一起聽兒歌憶童年,講講過去的故事~
    和孩子一起聽兒歌憶童年,講講過去的故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兒歌,有一種兒子和老公給自己唱歌的感覺哦。 @一縷清芬香: 一次帶一客戶去公司考察,我車上放了這歌,結果隔天客戶就籤約了,條件是這歌幫他下載到他手機裡,他拿回家放給他。 @吳一物阿: 我認為只有可愛的人才會聽這首歌。
  • 探訪身邊託育園⑦ | 長寧區童心託育園:緩解焦慮有妙招 滬語童謠...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新民晚報·新民網】滑梯、小汽車、積木、海洋球……一走進長寧區童心託育園,記者就被入園準備區裡的小型遊樂園吸引
  • 用方言選秀普及滬語,《滬語人氣王》讓年輕人更愛說「上海閒話」了!
    圖說:《滬語人氣王》節目 官方圖「年輕化」潮玩滬語參加《滬語人氣王》的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在網絡上已經擁有不少粉絲的紅人,他們曾在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自己的原創滬語作品,用當下最潮流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對滬語產生興趣。「人氣王」之一的徐祥生活中是一名滬劇演員,在網絡上又是擁有20萬粉絲的「滬語網絡紅人」。
  • 《萌雞小隊》熱播,帶動一輪「動畫兒歌熱」
    《萌雞小隊》熱播,帶動一輪「動畫兒歌熱」2018-03-23 11:08:4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近日,記者發現社交網站上掀起一股「動畫兒歌熱」,有不少媽媽在社交網站上發帖稱,早上只要給自己的寶寶放出近期熱播的《萌雞小隊》動畫,孩子一聽到動畫主題曲就會秒醒,還會跟著音樂自己跳起來
  • 《滬語人氣王》:「年輕化」潮玩上海話
    該節目以上海方言為切入點,通過選手們精彩紛呈的滬語原創才藝節目,努力挖掘承載著上海城市記憶的滬語所蘊含的內涵,帶觀眾感受滬語之美,讓更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擁有說滬語的熱情,從而使滬語文化被保護和傳承下去。參加《滬語人氣王》的選手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乏有在網絡上已經擁有不少粉絲的紅人,他們曾在抖音、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自己的原創滬語作品,用當下最潮流的形式吸引了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對滬語產生興趣。「人氣王」之一的徐祥生活中是一名滬劇演員,在網絡上又是擁有20萬粉絲的「滬語網絡紅人」。在滬語人氣王的舞臺上,他把自己一口純正的上海話,用新穎的形式「包裝」起來。
  • 白沙溪畔 • 被窩悅讀 | NO.127《小海豹的12天》
    推薦指數   ★★★★★   適讀年齡   5-10歲   【主題關鍵詞】   生命教育成長   【故事導讀】   小海豹出生後的12天是風雪交加的12天,也是迅猛長大的12天,他要學會所有的生存本領,12天後他就要頑強地獨立生活了。
  • 首部原創滬語童謠音樂劇《搖啊搖》首演 童謠朗朗頌滬語聲聲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童謠育一方人,滬語童謠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童年。歷時兩年籌備首部滬語童謠改編音樂劇《搖啊搖》,2020年1月17至19日在上海共舞臺ET聚場正式獻演。全劇八個場景,十餘首原創音樂劇歌曲和經典滬語童謠改編而成。全劇為普通話臺詞簡潔易懂,滬語金句亮點頻現,現代音樂元素豐富,經典滬語童謠朗朗上口。《篤篤篤》、《小巴臘子開會了》、《猜東猜》、《小皮球》;流行音樂劇唱段《What should I do 》、《生命法則》、《奔跑》、全新改編《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傳統經典和時尚流行都可以在這部劇中找到!
  • 《滬語人氣王》今晚開播
    節目將邀請到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越劇王子趙志剛、上海人熟悉的「阿慶爺叔」、知名演員餘婭、知名藝人孫鳴潔與新上海人劉倩組成強大的評委陣容,節目主創團隊希望通過優秀原創滬語作品的廣泛傳播,點燃更多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一起來說滬語的熱情,以及保護和傳承滬語文化的意識。
  • 兒歌童謠裡 瀰漫著老成都風情(組圖)
    在遊戲以外,還有很多兒歌、童謠流傳,在孩子們成群結對從學校回家的路上,在院壩頭納涼的家人群裡,一支又一支童謠就這樣代代相傳。其實除了四川,其他地方也是這樣的,只是可能流傳的歌謠內容上大同小異。  或者捏捏孩子的小手,一邊握,一邊唱兒歌:捏饃饃,捏得圓,饃饃香,饃饃甜,吃了饃饃好過年。等孩子大些,還會一扳孩子的小手指,一邊編「大指拇哥,二指拇弟,中三娘,四夥計,小身小(lang)巴,不爭氣。」小朋友之間,還會互相玩猜中指的遊戲,這也有童謠「猜中指,辣辣皮,見家打你二十一。胡豆花,豌豆花,灶神老爺偷鍋巴。偷不到,挖挖挖!」
  • 兒歌飄在春風裡
    嬰兒在搖籃裡,媽媽就唱起了兒歌,10歲以前兒童們都喜歡傳唱兒歌。3月21日是春分,還是「世界兒歌日」。1976年,在比利時可諾克兩年一度的國際詩歌會上,將春天到來的第一天確立為「世界兒歌日」。近日,「嘹亮童聲?唱響未來」新時代兒童歌曲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開始前,會場循環播放著這些經典兒歌,最「年輕」的也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
  • 《365天精彩兒歌》閱讀測試題含答案
    《寶島臺灣》的兒歌中,寶島臺灣像只,它遙望著。2.《吃石子》的兒歌中,大公雞吃下石子是為了。 3.我們的國旗是。4.兒歌《小核桃》中,我敲核桃給吃。5.我把果皮紙屑扔進裡。6.李小多分果果,大的捧給,小的留給。7.
  • 十年以後 上海人不說滬語?
    為此,上海一些文化界人士建議,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應當保留方言交流的空間,可以讓中小學生與幼兒園裡的孩子們,在課餘時間用滬語交流;電視臺與電臺也應保留滬語節目。不像北京人,一開口便和標準普通話不差幾分,在電視裡侃侃而談,也均是心思的自然流露,不若上海人總要在肚子裡打個彎才說得出口。上海人所掌握的滬語詞彙有限,有時還不得不動動腦筋,把普通話詞彙再翻譯成上海話,但往往又發音不準,被老人家罵。  上海話的危機越來越大,聽說再小的一輩竟然不愛說上海話。爸爸媽媽儘管也在家施行「雙語」教育,只不過一是英語二是普通話。上海話的生存空間也是小了。
  • 《滬語人氣王》看他們各顯神通
    作為海派文化重要載體,滬語以不斷豐富的內涵與創新的表達記錄了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上海的城市記憶。然而隨著社會交往環境的多元化與普通話的廣泛普及,在上海這座國際性都市,越來越少的上海人習慣開口說方言,熟知滬語的人群也逐漸老齡化。那些具有濃厚鄉土情的滬語童謠、繞口令、順口溜等滬諺曾縈繞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如今卻逐漸消失在許多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
  • 「滬語童謠」一票難求 菊園寶寶「奇」鬧元宵-童謠,燈謎,上海,菊園...
    孩子們最喜歡滬語「炒黃豆」  不到1分鐘,票子就被搶光  這場由菊園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辦、東方信息苑菊園苑承辦的「滬語童謠匯」從招生階段就大「火」了一把,在微信公眾號「東方信息苑」和「菊園有戲」前期預告的基礎上,正式搶票時,不到1分鐘,20張票子就被一搶而空。根據「菊園有戲」的規則,如果搶到票但無故不出席,則被打入黑名單。
  • 我最喜歡滬語童謠評選活動開始啦!
    2014上海市民文化節★我最喜歡滬語童謠評選活動開始啦! 活動參與方式: 1、關注微信「儂好上海」(微信號:helloshanghai2013) 2、為你喜歡的滬語童謠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