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海霞
在松鼠家族中,還有一個旁支。它們可以滑行,可以跳躍。它們就是鼯鼠家族,也被稱為飛鼠。分布在亞歐大陸、美洲大陸的熱帶與溫帶叢林中。之所以能夠滑行,是其藉助於飛膜以及尾巴,其飛膜可以撐開以起到翅膀作用,尾巴就是舵,可以控制方向。據說,有的可以滑行47米。它們大多是夜行性動物。
別看它們能滑滑翔,但中國古代先賢荀子認為:「鼯鼠五技而窮,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看來,荀子對它們要求很高啊!話會所回來,若是它們滑翔、遊泳、打洞等各種本領羊羊都會,而且還很精通,那豈不是神獸。即使是神獸,也難逃人類人類貪婪的魔爪。
在中國,有以下幾種飛鼠,有些還是中國特有種。
1、毛耳飛鼠
攝影:趙江波
小型鼯鼠類。吻部相對較長。國內分布於雲南、 貴州、廣西、海南、廣東及臺灣等地。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 寮國。夜行性,生活於熱帶及南亞熱帶原始森林。食物以植物的果實為主,也吃植物的花、嫩 枝葉、芽等。
2、復齒鼯鼠
攝影:王昌大
吻部相對較短。吻鼻部、翼膜及足背呈黃褐色。耳郭發達,耳基部內外側具黑色的長簇毛。背毛棕褐色或土黃色;腹毛黃白色;尾毛以灰色為主、蓬鬆,遠端具黑色長毛。為中國特有種。
分布於北京、河北、河南、 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湖北、貴州、雲南、四川、重慶、 西藏等地。通常獨居,生活於溫帶及亞高山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一般在樹洞中築巢,夜行性。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種子、花、芽及嫩枝葉為食。
3、紅白鼯鼠
攝影:牛蜀軍
大型鼯鼠類。相對於其他種類的鼯鼠,紅白鼯鼠的毛被較濃密且更具光澤。頭部白色, 眼眶赤褐色,身體背面、側面及翼 膜大多呈棕慄色或赤褐色,腹部橙紅色 ( 中央區域也有呈現灰白色的 個體)。腰部中央具有一個淡黃色或黃白色的大型斑塊。
國內分布於雲南、 廣西、貴州、重慶、四川、甘肅、 陝西、湖南、湖北、江西及臺灣等地。國外主要分布於緬甸。
攝影:袁屏
通常棲息於海拔 1000- 3000m 左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暗針葉林中,常在高大喬木的樹冠或樹洞內築巢,滑翔能力較強。食物包括植物的嫩枝、葉、 果實等,也吃昆蟲及鳥卵等。
4、灰頭小鼯鼠
攝影:董磊
吻部相對較短,額部主要呈灰色,喉部白色,耳黑、基部 灰棕色且內側有淺紅色斑。體背部無 白斑 ( 這是與白斑小鼯鼠的主要區別)前後足背橙紅色, 尾淺棕色並夾雜有黑毛,尾梢黑色。
國內分布於西藏、雲 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湖北、 湖南、甘肅和陝西等地。國外分布於印度、尼泊爾、不丹及緬甸北部。
主要生活在海拔 1000- 3500m 左右的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針葉林中。樹棲性,通常單獨活動。大多在高大樹木的樹洞或樹杈上築巢,夜間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果實、 嫩芽為食物。
5、慄褐鼯鼠
攝影:郭亮
大型鼯鼠。背部毛色呈黃褐色或暗棕色。從頭至尾基部具 有暗棕色至淡黑色的縱行條紋。肩部 黃斑明顯。體側及翼膜深黃褐色。腹 部黃褐色。尾基部棕色,尾毛以黃褐 色為主,雜以黑色毛尖。足黑色。
國內分布於西藏南部。國外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和不丹。
夜行性。樹棲。主要 生活於常綠闊葉林及落葉林環境,棲 息地海拔可達 3000m 左右。主要以植 物的嫩葉、芽及禾草為食。築巢常選 用地衣、苔蘚等柔軟材料。
6、慄背大鼯鼠
攝影: 黃秦
眼眶及鼻周黑色,臉頰部灰黑色,頭、頸及軀幹背部以慄色為主。大多數個體從肩部以後開始有散布的白色毛尖,至腰臀部更多。胸、腹部以棕褐色為主,四肢足趾部黑色。尾呈圓柱形,尾毛髮達,後端基本呈黑色。
國內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海南、臺灣等地。國外分布於緬甸等。夜行性,生活於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在高大喬木的樹洞或樹冠頂部築巢,一般獨棲或成對活動。主要以植物的果實、種子、花、芽、嫩枝葉,以及苔蘚等為食。
7、小飛鼠
攝影:權毅
小型鼯鼠類。有短而稠密的毛體。腹毛淡白到米黃色。背部毛灰色,比腹面深些。足腹面白,背面 棕色。尾扁,尾側毛較長,尖尾部淡灰黑色。眼大且黑。
國內分布於西北和東北地區,向南延伸到中部。國外分布於俄羅斯、蒙古、朝鮮半島、日本等。
棲息於中國北部海拔 2500m 的冷杉林中。也常出現在成熟的樺林中。喜好在樹洞築巢。大多數交替佔有著幾個巢,不冬眠。夜行動物。個體非常靈活。食物包括堅果、芽、嫩枝、漿果、榿樹和樺樹花,偶爾吃鳥卵、雛鳥、蘑菇和昆蟲,會儲藏大量食物。
8、灰鼯鼠
攝影:李錦昌
眼眶呈淡棕黃色。耳 郭稍圓,耳尖呈黑色,基部外側黃褐 色。喉部灰白色,皮毛柔軟而疏鬆。背部毛色整體偏暗,帶白色至米黃色 的毛尖。腹部整體呈淺灰色,毛尖白 色。翼膜外緣橘黃色。足背稍顯黑色。尾較長,具黑色的長毛。
為橫斷山區特有種。僅分布於西藏、雲南、四川、甘肅等地。
夜行性,晨昏活動頻繁,棲息於海拔 3000m 左右的亞高山 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滑翔能力較 強,一般築巢於高大喬木的樹洞或離 地面較高的巖石洞中。以植物的果實、 種子、嫩枝葉、芽等為食,也吃昆蟲
9、溝牙鼯鼠
攝影:牛震
吻鼻部至兩頰淺棕灰色。眼周棕色轉深。額部灰 棕色。頜下有一褐色小斑塊。耳 基部無細長簇毛。背毛長且蓬鬆、 較柔軟,淺棕色至暗棕色。腹部 毛較背毛短、黃白色。翼膜邊緣 呈棕黃色。尾呈棕色略微扁平, 尾端部黑色。足背黑色。
為中國特有種, 僅分布於四川、甘肅及河北。
夜行性,晨昏活動頻繁。棲息於海拔 2500-3000m 的冷杉、紅樺混交林環境中。滑 翔能力較強,一般築巢於樹洞。
10、林睡鼠
攝影:王瑞
個體中等。體長 80-100mm。尾長等於或略長於體長。耳前至眼前及眼周圍有一道 明顯的灰黑色紋路。身體背面毛色棕灰色,脊背、 頭頂、枕部有赤褐色色調。腹面毛基灰,毛尖淡 黃,背腹毛色界限明顯。尾毛厚密而蓬鬆,尾兩 側的毛比尾背面和腹面的毛長,尾毛深棕灰色。
國內僅分布於新疆北部。國外還分布於中東、向西北到歐洲。
大多數像小松鼠,有柔軟而密實的毛,尾毛蓬鬆,眼睛大而圓。善於爬樹。有特殊的尾斷後能再生 能力。數量稀少。中國分布的林睡鼠和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 sichuanensis)均十分罕見。尤其四川毛尾睡鼠生境特殊,僅分布於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和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全世界的標本數量僅 5 只,處於極度瀕危狀態。生態學資料幾乎空白。
特別感謝
海峽書局對本文提供的支持。有關中國哺乳類動物更詳細的介紹,請閱讀他們出版的《中國獸類圖鑑》,該圖鑑收錄中國境內的野生哺乳動物近400種。其中,收錄中國特有種80餘種,收錄新世紀以來發表的新記錄10餘種、新種20餘種、新提升或新分立的物種3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0餘種。
所有物種均用文字介紹了其分類位置、地理分布、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和習性等,並配有大量精美的生態圖片,全面反映我國哺乳動物的現狀及資源分布情況,是近年國內出版的完全使用生態照片展示中國獸類物種數量最多最全的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