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一隻幼年大熊貓的死亡引發網絡熱議和各界關注。事情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神樹坪基地大熊貓「祿祿仔」
9日凌晨「因丰容吊球繩纏繞頸部凌晨2點左右窒息死亡清晨飼養員遠距觀察未發現早上9點被飼養員發現死亡事發時,該園區正在進行24小時全球直播。
防止遺棄幼崽,刷生殖率
野生放養狀態下,熊貓性慾旺盛和繁衍力強。
雖然雌性只有兩三天的發情期,雄性丁丁短,但並不妨礙。雌性在短暫的發情期內可以與多個雄性交配,雄性則各處尋找發情的雌性,只要打得過其他競爭者,就可以四處播種。熊貓4~5歲性成熟,只要沒有在撫養幼崽,所有個體都會參與繁殖,攔也攔不住。
熊貓每兩三年繁殖一次,每次1~2胎,會選擇撫養一隻較強壯的寶寶長大,成活率高達60~90%,另一隻則會慘遭遺棄。
因此,人工繁育大熊貓為了提高幼崽生存率,一般會選擇人工與母熊輪流育仔或者是大熊貓中心的幼兒園模式。
在這兩種為何選擇幼兒園模式呢?
可能能夠使母熊儘快進入下一個繁殖期,以提高生殖率。
少見雙胞胎成活條件
2019年7月四川臥龍首次拍到野生大熊貓雙胞胎
王鵬彥認為,「首先是臥龍豐富的資源,有足夠的食物讓母熊貓撫養兩隻幼崽長大。其次,大部分熊貓媽媽因為沒有精力多撫養一隻,都會拋棄一隻。這隻選擇帶兩隻的熊貓媽媽除了有很強的母性外,另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其巢穴適合。在臥龍,熊貓是利用樹洞繁育幼崽,如果正好遇到一個空間緊湊的洞穴,剛好能容納下母熊貓,她就能把兩隻小崽放在肚皮上,長時間抱在懷裡。因為沒有縫隙,幼崽不會滑落到地上,既能哺乳又能保暖還能不費勁地為其排便,這樣相對輕鬆好帶的條件,促使這對雙胞胎罕見地被帶活了。」
為何吊死熊貓仔未被儘早發現
成年野生大熊貓相對而言可能更有在野外環境中生活的經驗,減少或停止人工食物有助於大熊貓的野化培訓,而母獸帶仔的野化培訓方法,或許可以使受培訓幼仔更快地學會野外生活技巧。在沒有母獸帶仔情況下,有多種玩具與許多同伴的大熊貓「幼兒園」成了第二選擇。
在黃炎教授的研究中,有一例子:大熊貓「草草」的雄性幼仔——經過6個月的野化培訓,幼仔比圈養同齡大熊貓幼仔重,各項身體指標均正常——特別害怕人類, 不依賴人工飼養環境和人工食物,幼仔一聽到聲響就立即上樹躲避。
說明熊貓幼崽正常情況下是經常在樹上趴著睡覺玩耍的,因此未引起工作人員的警覺。
大熊貓幼崽是因丰容吊球繩纏繞頸部窒息死亡,這個是直接致命因素。一些帶有繩索、銳利的丰容裝置,潛藏著安全風險,會給動物造成傷害,則是需要規避和防範的。
另據該園區工作人員解釋,夜間只有兩三人值班,看管40多隻熊貓,照看不過來,沒有及時發現問題。
但實際上,在直播期間,就有網友發現問題,當時撥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電話沒有打通。從大熊貓幼崽出事到被工作人員發現,經歷了漫長的七個小時,這種遲緩的反應速度,著實令人難以接受。
除了涉事基地管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也需加強。不能只把看護大熊貓當作一份工作,還應葆有愛心、真心,認真呵護國寶大熊貓的健康、安全。
總之,希望相關方面能夠儘快查漏補缺,升級管理、技術手段,落實責任,別讓類似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