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一個術語「陰影」,那些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今年夏天,一部懸疑劇引起熱議,豆瓣評分直衝9.1的《隱秘的角落》被稱為「國劇之光」。
該劇改編自紫金陳推理小說《壞小孩》,講述了朱朝陽、嚴良、普普三個孩子在景區遊玩時無意間拍攝到張東升謀殺嶽父嶽母的一幕。
這一經歷就像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解鎖了朱朝陽一直被壓抑的暗黑人格,一步步走向內心陰暗的角落。
讓朱朝陽從一個成績優異、聽話乖巧的孩子變成撒謊成性、向警察作偽證、間接害死自己的妹妹、幫張東升偷爸爸的冷庫鑰匙、設計害死所有知情人、最後偽造一本日記金蟬脫殼。
如若不了解他的處境,大概會覺得這是一個心機可怕的壞小孩,但當我們深入了解了他的成長環境,才發現天使變成惡魔,一切都有跡可循。
「消失」的父親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提到父母離婚後,對孩子漠不關心的一方便會成為「消失」的父母,讓孩子心裡產生極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虛感,一紙離婚判決書並不能成為不稱職父母遺棄子女的許可證。
孩子們通常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家裡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一定是他們的錯。
從孩子的生活中消失的父母會強化孩子不被關愛的感覺,繼而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
而受傷的孩子將會帶著這種傷害步入成年,就好像囚犯拖著鐐銬一般。
而朱永平就像「消失的父母」一樣,例行公事般毫無情感支持的見面無法填滿朱朝陽父愛的缺失。
朱永平對朱朝陽是漠不關心的,兒子的成績及穿舊的衣服都是經牌友提醒才注意到。
假意的套近乎問朱朝陽為什麼不坐車頭卻沒有注意到,前窗上他與新家庭王瑤、朱晶晶母女那醒目的合照刺痛了朱朝陽的內心。
這時的朱朝陽只是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帶兒子去買新鞋,卻在王瑤母女來之後立刻拋下朱朝陽陪女兒朱晶晶買裙子去了。
在朱朝陽面前,對待「舊」兒子的敷衍和對「新」女兒的偏愛又在他的內心深深刻下一刀。朱晶晶故意踩了朱朝陽新買的白鞋,後媽王瑤縱容的冷嘲熱諷讓朱朝陽第一次有了情緒波動,也為後面朱晶晶的死埋下禍根。
本來的朱朝陽可能只是嫉恨朱晶晶。
但當朱晶晶在少年宮的窗臺上對朱朝陽說:「我爸爸說了,他只喜歡我,不喜歡你」一下子就激怒了渴望父愛的朱朝陽。
在朱晶晶死後,王瑤懷疑朱朝陽是殺人犯並瘋了似的大肆傳揚,朱永平只是希望朱朝陽能夠體諒,卻沒有意識到這會給朱朝陽的內心帶來多大的刺激與創傷。
之後朱朝陽從王立手裡死裡逃生後又被朱永平祈求能夠放過王立,向警察作偽證。朱永平的這一系列舉動無疑是對朱朝陽情感的完全漠視。也使得朱朝陽的內心越來越冰冷。
在朱朝陽以為妹妹死了,自己終於能獨享父愛時,朱永平帶著錄音筆來套他的話,這種父親的背叛感與不信任使得朱朝陽內心徹底「黑化」,之前所有對於父親的情感瞬間崩塌。
朱朝陽是渴望得到父愛的,在和父親的相處中小心翼翼、極盡討好。被朱晶晶踩髒了新鞋不敢告訴父親,因為他不想讓父親覺得他不懂事。
努力學習,考第一名是他能夠獲取父親讚揚和關注的唯一方式。理解父親的難處,不和朱晶晶爭搶父愛。但他的討好卻一直沒有換得朱永平的注目,致使他心中的陰影角落逐漸擴大。
然而,同樣是單親家庭,與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班裡的第二名葉馳敏的父親葉軍。
葉軍是一名警察,雖然十分忙碌,但是依然會抽時間陪葉馳敏一起看《還珠格格》,與女兒玩笑打鬧。
在女兒認為自己第二名十分差勁的時候,表達了積極的人生態度。
也會在葉馳敏對朱朝陽態度不好時批評女兒並替葉馳敏像朱朝陽道歉,就是葉軍這種善良、樂觀、積極的想法影響著葉馳敏。所以原本也是孤立朱朝陽群體一員的葉馳敏,最後也像同學表達了不要欺負朱朝陽的態度。
這樣積極的改變源自於葉軍的教育與影響。同樣是單親家庭,朱朝陽與葉馳敏獲得的愛與最後呈現的性格卻天差地別。
令人窒息的母愛
同樣在蘇珊·福沃德對有毒家庭行為模式的分類中,朱朝陽的母親周春紅就屬於操控型母親,同時也屬於情感勒索中的悲情者形態,由於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對於「空巢症候群」(孩子離家後父母不可避免要經歷的一種失落感)有種病態的恐懼。
所以,操控型父母會因為孩子的獨立而感覺遭到背叛和遺棄,他們將家長角色與自己的人格緊密相連,悲情者認為自己為了孩子放棄了所有,孩子必須順從才對得起他們的付出。
周春紅會希望朱朝陽與父親吃過飯後,回到家,也要與她再吃頓飯。在朱朝陽幫王立作偽證時,認為朱朝陽胳膊肘往外拐,扮演了一個悲情者形象,卻在被朱朝陽戳穿當初是她要離婚時明顯慌亂了。
父母的操縱將很多子女逼入了死胡同:選擇反抗,他們就會傷害到自己「只是出於好意」的父母。
對多數人來說,選擇屈服似乎更容易一些。
劇中最令人窒息的一幕便是周春紅逼朱朝陽喝牛奶這段,明明是滾燙的牛奶卻要求朱朝陽一口喝下,這時的朱朝陽雖然嘗試過反抗,卻最終屈服的忍燙喝下。
周春紅把所有的寄託都放在了朱朝陽身上,希望兒子成為自己的驕傲,操控著兒子的思想與行為讓其符合自己的期許,在老師反映朱朝陽在校不合群,沒有朋友表示擔心時,周春紅表示兒子不需要交友,完全無視朱朝陽的情感需求。
在與馬主任談戀愛後,專制的認為這不需要和朱朝陽商量,這是在保護他,等他長大再說,在朱朝陽表示母親其實可以告訴他時,卻情緒失控。
從始至終,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朱朝陽在情感上都無所依靠、情緒無處釋放,母親的悲情者形象讓朱朝陽變得處處服從,懂事,考第一名讓母親和父親開心,心裡有的情緒不會也不敢向任何一方表示,就深深埋藏在心裡,壓抑著直到爆發。
同伴的選擇與社會的教導
極度孤獨的朱朝陽,沒有情感的支持系統也沒有情緒排洩的窗口,所以才會在嚴良和普普來投靠他的時候,抓住了這份將他徹底拉入深淵的友誼。
青少年時期,正是個體人格飛速發展的時期,是非觀和社會技能都在這一關鍵時期逐漸形成。皮亞傑說與同伴交往涉及到互惠互利的原則、和解、較少的強迫等,都是和父母交流時學不到的東西,因此,青少年同伴友誼關係為其成人後社會關係的形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練習機會。
朱朝陽在周春紅並不關注他人際交往的情況下,沒有得到正確的人際關係引導,對於是非觀與道德法律的認知並不明晰,所以答應了嚴良不報警,也採納了普普給張東升寫警告信的建議,直到後面也默認了嚴良和普普敲詐張東升30萬並幫助他們完成計劃,都是因為害怕失去這段來之不易且唯一的友情。
而嚴良和普普同樣沒有家庭的正確引導,他們的身邊也沒有可以提供幫助的大人,就這樣,三個孩子抱團取暖,只能用自己的邏輯解決問題,在扭曲的路上越走越遠。
而張東升的所作所為不僅播種了朱朝陽內心的邪惡之花,更是教會了他如何用殺人的方式解決問題。父母沒教的,社會會用它的方式教導你,可惜,朱朝陽所經歷的都是一幕幕血紅。
朱朝陽與吳謝宇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電視劇,我們的父母不都好好的嗎?但近幾年不斷頻發的青少年犯罪不得不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出了問題。
比如,轟動一時的北大弒母案,吳謝宇同樣擁有一個有強烈控制欲和一直活在喪夫之痛中的母親,密不透風的控制與壓抑的情感深深影響著吳謝宇的性格與行為。
吳謝宇的母親要強、忠貞、刻板、道德潔癖,喪夫後仍然保持清高的姿態拒絕校方的撫恤金,她的生活裡仿佛只有兒子是最重要的,希望兒子活成她理想的樣子,兒子的優秀能夠使她獲得安慰。吳謝宇也為了讓母親高興,完全的服從母親的安排。
與周春紅一樣,她對於兒子的控制滲透到生活的事無巨細,朱朝陽每天花零花錢要記帳,要隨時像母親匯報生活動態,像父親拿錢與父親出門要經過周春紅同意。同樣的,吳謝宇都已經上大學了,依然要保持每天向母親匯報生活。
母親的嚴格監督與思想控制,導致吳謝宇在青少年時期開始性啟蒙時羞於啟齒,覺得有這樣思想的自己很「髒」,後來報複式的愛上一位性工作者。
慢慢長大,吳謝宇在這種人生的束縛和母親每日悲憫的情緒中,忍無可忍終於痛下殺手,卻覺得是「解脫」了母親。
原生家庭行為模式的基因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些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觀察劇裡的每一個角色,我們會發現,最後他們各自的悲劇也與他們的家庭行為模式緊密相關。
嚴良的父親因為義氣替人出頭打架鬥毆被抓,而嚴良一貫的問題解決方式也是拳頭先出,義氣為先,為了普普什麼都可以做,威脅張東升時認為「三個人還打不過一個人嗎」。
王瑤的弟弟王立,與王瑤的處事風格一樣瘋狂,王瑤在警察未給出證明前懷疑朱朝陽,去朱朝陽的家裡、周春紅工作的景區,聲揚朱朝陽是殺人犯。而王立直接想暗害朱朝陽,姐弟倆的做法同樣瘋狂且暴力。
紫金陳:朱朝陽的原型就是我(除犯罪情節)
原著的作者紫金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如果我還是那個窮苦軟弱少年,這些永遠都將是秘密」。
但幸運的是,紫金陳沒有遇到張東升,也沒有遇到嚴良和普普,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浙大,並將不幸的童年變成自己創作的素材,用另一種方式與曾經的自己和解。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總要自己找回來。
「很多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可能就一步之遙。但是,只要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有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沒有過不去的坎,一切都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
如果您是為人父母,希望您能在看完這部劇與本文後,對您的孩子多一些理解與關懷,多一些陪伴少一些強制,給予他們自由、快樂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成為彼此的安全的港灣而不是親情的捆繩。
如果你擁有不幸的童年,經歷過原生家庭的創傷,至今還在努力擺脫情感上的陰影,希望你能夠原諒父母,他們也是第一次做你的父母,他們也深受他們的原生家庭所影響。
雖然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你的生活,他們已經很難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相信自己未來的路是可以由你自己掌握的,並且好好地對你的下一代。
最後有段話想要送給大家: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 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
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尼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