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0多年來滄海桑田、戰亂人禍的洗禮,梅力更召的很多殿堂、佛像被毀壞了,大量的經書、供器也流失各處。但是亙古不變的,是梅力更召至今仍然堅持使用蒙古語誦經。正是這種歷經磨難的堅持,才讓這筆極其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得以保留和傳承。」12月17日,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九原區委常委斯慶扎布慨嘆萬千。隨後,他向記者揭開了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唯一一座使用蒙古語誦經的召廟——梅力更召的神秘面紗。
梅力更召
風景幽雅的梅力更召背靠蒼松翠柏的陰山山脈烏拉山南麓,為藏漢相間的建築群落,臨山面河,在鼎盛時曾經聚集了500多名喇嘛,成為內蒙古西部地區一座規模較大的宗教聖地。
據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九原區委常委斯慶扎布介紹,梅力更召一世葛根(住持)迪努瓦主持佛事以來,和該廟一世法王烏格力貢達來把梵、藏文經書編譯成蒙古文經書,並且在當時推行蒙古語誦經,用蒙古語舉行教學和法會。第三世住持羅布森丹碧佳拉森重新編譯了梵、藏文佛教典籍,將歌頌神佛的詩詞改編成誦經特定的韻律,還譜上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曲子,自成體系,獨具一格,並且將它發揚和推廣,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小孩出生前後父母到召院求名,有病由醫藥倉(醫藥機構)蒙醫喇嘛醫治,娶聘讓高僧選良辰吉日誦經祝福。祭祀山水(泉)、殯葬都誦蒙古語經,普通百姓也能聽懂經文的內容。
後來在滿清政府和西藏佛教上層階級的雙重壓迫下,曾經在蒙古地區用本民族語言誦經、召開法會的一些寺廟相繼被迫關門或者轉用藏文誦經。解放初期,梅力更召共有5座殿堂,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其中,最著名的大獨宮殿堂裡擺放的邁達爾佛像身高80尺。喇嘛最多時曾有500人以上。然而,在「文革」中,殿堂、佛像、經書和供器遭到破壞。
烏拉特人修建了梅力更召
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座用蒙古語誦經的召廟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建成的?又何以將偉大的民族文化遺存保存至今呢?
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斯慶扎布向記者介紹了梅力更召的前世今生。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後,蒙古族統治者退至漠北蒙古高原。16世紀六、七十年代,佛教格魯派領袖索南加措派使者到蒙古土默特部,使蒙古族接受了黃教。從此,蒙古地區寺廟林立,西藏傳教士紛至蒙古高原,蒙古族宗教人士也成批前往青藏高原學習佛教文化。
當時一些蒙古高僧試圖將藏傳佛教改變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蒙古佛教,並且為此做出了艱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始終未能如願。17至18世紀間,一些曾經在蒙古地區用本民族語言誦經,召開法會的寺廟也一個接一個地被迫關門或者轉為用藏文誦經。
「在這麼艱難地情況下,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能有效地保存下來,這還要歸功於烏拉特人民。」斯慶扎布說。
據了解,17世紀中葉,蒙古烏拉特部奉清朝政府指令,離開故土,從呼倫貝爾大草原遷移到陰山山脈西部——烏拉山南北、黃河北岸,也就是從現在的包頭市東河區以西及北,石拐區、固陽縣的一部分到現在的阿拉善盟一帶。
據《梅力更召創建史》記載,烏拉特人在呼倫貝爾時,即17世紀40年代左右已經開始信奉佛教。出於宗教信仰,他們從呼和浩特小召寺邀請了一世乃齊陀音呼圖格圖的弟子迪努瓦到烏拉特西公旗(現烏拉特前旗)主持佛教事務,並且在黃河邊為他建了一座小廟,名為梅力更葛根召。1705年遷至現在的位置,習慣稱梅力更召,在蒙古語中意思為聰明、智慧。清政府賜蒙古、滿、漢文「昌梵寺」名匾額。
三世葛根開創規範蒙語誦經
「在300多年的歷史中,梅力更召最著名的便是第三世活佛羅布森丹碧佳拉森。在他主持廟務期間,梅力更召達到頂盛。在這位高僧的主持和直接參與下,梅力更召的喇嘛們在前人基礎上,重新翻譯和編著了大量梵、藏文佛教經典和蒙文經書,並完善了蒙古語誦經的各項規章制度。」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斯慶扎布說。
第三世活佛羅布森丹碧佳拉森(1717~1766年)生於烏喇特(現稱烏拉特)中公旗阿魯科爾沁蘇木牧民羅布章家中,取名梅力更巴特爾,5歲時,被認定是烏喇特西公旗梅力更召轉世靈童,被請到梅力更召坐床繼位,取法名羅布森丹碧佳拉森,被封為梅力更召三世葛根(住持)。
在一世住持迪努瓦推行蒙古語誦經的基礎上,羅布森丹碧佳拉森重新改編了梵、藏文佛教典籍,將歌頌神佛的詩詞改編成誦經特定的韻律,並且譜上了極具蒙古特色的曲子,創造編寫查瑪舞,每年舉行經會都用蒙古語誦經,從未間斷。喇嘛們進行學位答辯時也用蒙古語答辯。這一切都應歸功於歷代梅力更住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羅布森丹碧佳拉森。
羅布森丹碧佳拉森還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詩人、蒙古語文學家、著名翻譯家,同時他在醫學、曆法、天文學、哲學及音樂、舞蹈等方面均有較深造詣。
羅布森丹碧佳拉森把佛教經文分為小誦、大誦、四大基典三個階段,並且用蒙古語進行教學。據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九原區委常委斯慶扎布介紹,佛教的這種三階段學習可理解為現在的國民教育中的小、中、大學各階段教育。
在他寫的誦經裡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描寫:「柳樹是矮矮的,到了三月就會長高;山裡的大石頭巋然不動,但經過多年洪水衝洗同樣會移動.....」以此向人們傳授辨證思想。在他的經書中,大部分是主張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讚揚父母養育之恩的積極思想。
「羅布森丹碧佳拉森是梅力更召開創和奠定蒙古地區召廟以蒙古語誦經、舉行各種法事活動的基礎,同時他為繁榮和弘揚蒙古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斯慶扎布介紹。
維繫蒙古民族的精神紐帶
梅力更召蒙古語誦經的存在,在蒙古語發展史上,在蒙古語古詩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還成為維繫民族精神的紐帶。
「羅布森丹碧佳拉森編譯的蒙古語誦經與舊譯文相比,突出特點是使整個經書更加蒙古化。語句更加精煉、押韻,唱誦起來更加朗朗上口,具有鮮明的韻律。同時,他還為大多數經文譜寫了樂曲,使蒙語誦經法則更加完善。」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斯慶扎布說。
後來,蒙古僧人和學者們把藏文經典與梅力更召蒙古文經書進行對照研究時發現,羅布森丹碧佳拉森編譯的蒙古文經書翻譯準確、語言生動、句式押韻、通俗易懂。韻律誦經易於背記,教起來容易,學起來也簡單。用蒙古語韻律誦經是當時的蒙古族學者在前人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據了解,蒙古語誦經已經超出了宗教本身的界線,成為蒙古民族整體文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全面、完整、生動地記錄了這一民族、地區的文化傳統,是蒙古族學者創造的一宗非常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以蒙古民族精神生活為基礎,是蒙古民族智慧的集中體現,起到了維繫民族精神的紐帶作用。
斯慶扎布認為,蒙古語誦經的萌生、發展和最終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與蒙古民族的民族史、文化史密不可分,是研究蒙古族文學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蒙古語誦經與藏傳佛教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宗教研究方面的重要文本。同時,它融入了蒙古民族的生活習俗,反映出蒙古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是研究蒙古民族習俗、文學、詩詞和音樂的重要資料。
搶救瀕臨失傳的蒙古語誦經
蒙古語誦經自17世紀70年代傳承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由於受到戰亂及政治壓迫等原因,一些研究蒙古語誦經的歷史文獻已經流失海外。「文革」期間,包括蒙古語誦經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均遭到嚴重破壞。此前雖然通過錄音等方式,及時搶錄下了部分蒙古語誦經錄音資料,但是由於人員和資料流失嚴重,目前蒙古語誦經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據了解,隨著老喇嘛的相繼去逝,現在在梅力更召能夠唱誦蒙古語經文者只有7人,而且年齡偏大,平均年齡已經有65歲,世界上唯一存留下來的蒙古語誦經傳統,很可能就會因為老喇嘛的離世而徹底消失。
「為了挽救保護這一文化遺產,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些蒙古學專家和學者聯合起來,不遺餘力地尋找流失在海外的蒙古語誦經文獻,以便讓它們回到故裡。」包頭市九原區統戰部部長斯慶扎布介紹。
1868年英國的殖民者從北京搶掠的《梅力更葛根全集》收藏在自己的大不列顛圖書館。在「文革」中內蒙古自治區的絕大多數召廟,連其珍藏多年的非常珍貴的文獻、文物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其中包括對蒙古族文化和蒙古學研究有著極其重要價值的蒙古文佛經之一的《梅力更葛根全集》。
《梅力更葛根全集》是梅力更召第三世活佛羅布森丹畢扎拉森所著,1783年用木刻版印刷,其內容集黃教、聖佛讚頌、蒙古族習俗、祝詞、天文、醫藥等方面,還有梅力更召誦經時的經書。
上世紀90年代,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著名蒙古學者烏.那仁巴圖教授,日本蒙古學研究者,經過艱苦努力,終於把早已流傳到英國的中國蒙古佛學經典《梅力更葛根全集》複印本送回到中國,送回到梅力更召。
「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包頭市、九原區政府等從1985年至今,已經累計投入500萬元,用於寺廟的修繕、經書的整理、傳承人的培養等。」斯慶扎布介紹,為了保護和傳承蒙古語誦經,政府將對蒙古語誦經傳統進行動態和靜態的雙重保護。動態保護是以原有寺廟為基地,招收願意從事的青年作為傳承人進行培養,並且給予一定程度資金補助;聘請有關學者專家進行學術指導。靜態保護是對蒙古語誦經進行大規模調查、收集、整理,利用錄音、錄像等現代記錄手段,將該項目的所有資料完整地保存下來,並且在記錄的基礎上,出版相關書籍,以期更好地將蒙古語誦經傳統傳承下來。
「在未來的五年計劃裡,將由九原區委統戰部牽頭,各有關單位協助寺廟開展與誦經相關的法事活動,恢復到原有的能夠正常開展佛事活動,召開法會的規模。同時,與內蒙古佛教學院聯合建立九原區蒙古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用蒙古語教學,培養蒙古語誦經的傳承人。」斯慶扎布說。(信息來源:北方新聞網 楊曉紅)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