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七)鳥趣(圖)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張樹義
    金剛鸚鵡
    亞馬遜是鳥的王國,這裡棲息著數千種鳥類,而且它們中的許多色彩斑斕,習性奇異,充滿了情趣。在亞馬遜熱帶雨林做生態學研究和考察期間,我「結識」了這個鳥類王國中的不少成員,關於它們的故事迄今還記憶猶新。
    蜂鳥 全世界約有600種蜂鳥,其中大多數種類生活在南美熱帶雨林。不知是哪位自然學家賦予這些小精靈這麼恰如其分的名字,小型的蜂鳥真的微縮得象只蜜蜂,懸飛時翅膀發出嗡嗡的蜂鳴。另外,蜂鳥無與倫比的「絕技」是它們既能向前後左右飛,又能在空中懸停。它們這種超群本領得益於其特殊的肌肉組織和翅膀結構:蜂鳥胸肌相對大小為鳥類之冠,振動翅膀能力很強;而且一般的鳥只能運動翅膀近端的肌肉卻不能操縱其遠端部分,但在蜂鳥則是二者兼用。
    蜂鳥家族的成員大都披著漂亮的羽毛,在陽光下發出五顏六色的光澤。有的蜂鳥拖著長長的尾巴,懸飛時尾羽不停地劃著圈兒;還有的頜下嵌著羽毛,好似扎著飄逸的彩帶。我們生態站附近最常見的一種蜂鳥身體為藍色,前胸鑲著一塊寶石綠,在陽光照耀下奕奕閃光。不過,也的確有些種類色澤黯淡,這樣的蜂鳥一般生活在森林的下層,在陰暗的環境下,這些蜂鳥不易被天敵發現。
    為蜂鳥拍照有時頗需要費一番心思。有一次,我的閃光燈忽然「罷工」了,這意味著無法再在昏暗的林下使用長焦鏡頭。為了拍到長喙蜂鳥入巢的情景,我做了個冒險的嘗試:在有兩隻幼雛的巢前支起三腳架,使用標準鏡頭捕捉蜂鳥入巢的瞬間。一切準備就緒,我耐心地等待。終於,蜂鳥飛來了,它發現「家」門前出現了陌生的「龐然大物」,發出驚恐的尖叫聲,圍著相機和我轉了兩圈便一溜煙飛走了。我繼續「守株待兔」,大約十分鐘後,蜂鳥回來了,依舊是故戲重演。又過了6-7分鐘,它再次飛來,圍著我和相機轉了兩圈便落在巢附近的樹枝上,似乎慢條斯理地理著羽毛。我摒住呼吸,右手緊握快門線。忽然,蜂鳥倏地又飛走了,我剛要鬆口氣,誰知它競從不知什麼地方閃電般出現在巢前。我毫不怠慢,猛地按下快門。「卡拉」一響,蜂鳥驚叫著躥進了密林。我默默地祈禱,但願它不會一去不復返。一會兒,蜂鳥倏地又懸在巢前。我再次按下快門,它又驚飛了,但轉瞬間再次飛來,而且這一次競不顧一切地撲到巢上。我狠狠心又按下快門,它驚恐地紮起翅膀,但畢竟沒有飛走。我不再動一動,止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靜靜地看著它將食物吐到幼雛嘴裡。它是冒著自身生命的危險哺育幼雛!終於,母鳥餵完食後輕快地飛走了,我也悄悄地離去。第二天清晨,我又去看那鳥巢,兩個幼雛安然地臥在巢中,我長長地鬆了口氣。
    金剛鸚鵡
    在我國乃至全球各地,人工餵養的鸚鵡都因其美麗的羽色和會學舌的嘴而成為籠中寵物。南美熱帶雨林裡的鸚鵡則生活在自由的世界裡:它們或者瀟灑驕傲地翱翔在蔚藍的天空,或者靈巧自如地穿行在茂密的林間。第一次在叢林裡看到這些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的鳥,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造物主如何把它們一個個塑造的如此光彩奪目、完美無暇!
    在鸚鵡家族中,金剛鸚鵡是體型最大的一個屬,包括三個種,其中紅色金剛鸚鵡分布範圍最廣。這種鸚鵡通體紅色,僅喙和兩頰為白色,雙翅的前緣呈天藍色,遠遠望去,仿佛一團火焰在熠熠燃燒。
    傳說金剛鸚鵡壽命可達50年,而且喙的力氣極大。森林中許多棕櫚樹上掛著碩大的果,通常這些果實的種皮極其堅硬,人用錘子也很難砸碎;而金剛鸚鵡卻能輕巧地用嘴將其外皮碾開,吃到種子。當地土著撒拉馬乾人曾給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歐洲白人入侵南美時,曾有士兵開槍射擊一對金剛鸚鵡,其中的一隻砰然落地,另一隻飛走了;過了一會兒,正當這個士兵手拎獵物沾沾自喜時,遁去的金剛鸚鵡突然從天而降,先是一口啄瞎了射擊者的眼睛,然後用喙將掉落地上的雙筒獵槍擰成了鐵麻花。對於土著人的傳說,我一般不敢貿然相信,因為其中常常夾雜著這些善良民族的美好願望。不過這個故事從側面說明了金剛鸚鵡在土著人心目中是個大力士。
    石雞
    達爾文因觀察到許多種鳥兩性形體和羽色的差異而創立了性選擇學說。這樣的兩性差異淋漓盡致地體現在石雞上,這種鳥的雄性呈光彩奪目的橙黃色,頭頂扇形冠羽;雌性則是暗淡的灰紫,也沒有特殊的修飾。象許多雌雄異形的鳥一樣,石雞有求偶炫耀行為。每天清晨和傍晚,十幾隻甚至幾十隻雄性石雞聚在雨林裡固定的幾塊被打掃的乾乾淨淨的空地上,生態學者稱之為「婚場」。如果婚場附近沒有雌性,雄鳥便棲息在樹枝上極有耐性地等待著,偶爾發出尖尖的叫聲,仿佛是在呼喚雌性。一旦有雌鳥前來造訪,雄性則尖叫著爭先恐後撲向空地,眼睛緊盯著雌性,一下下拍打翅膀,同時將冠羽緩緩地側向雌性以便使其看清自己的輪廓和漂亮的羽毛;不知是擔心雌性的注意力不夠集中還是空地無法容納所有的競爭者,雄鳥落地幾秒鐘後又飛躍起來,兩隻腳橫抓住空地旁邊小樹的莖幹,身體水平地懸掛著,眼睛依然盯著雌鳥,隨即又再次跳到空地上。如此你來我往,頻頻地跳躍不停。雌鳥似乎不易被打動,漫不經心地在樹枝上梳理羽毛,有時還會無緣無故地不辭而別,撇下一個個痴情的雄鳥。一般來說,雌鳥需要多次飛臨婚場才能最終選中情鳥,一旦有情鳥成為眷屬,兩隻石雞便飛到秘密的地方「成家立業」。石雞的巢是以泥土混合草梗築在石洞的內壁上,它們的名字亦源於此。
    可以說,人類迄今尚不十分了解石雞的婚配製度及其繁殖行為,比如說雌性是否光顧不同的婚場以及雌鳥是否始終使用同一個婚場,等等。不過最新研究表明,石雞的求偶行為與光有直接的關係:雌性總是在光照最適中時飛抵婚場,在這種光強下,雄性羽毛的豔麗被反射得最充分。
    音樂鳥 亞馬遜叢林裡有種鳥名為音樂鳥,它的個頭差不多麻雀般大小,也是棕色,外表看上去沒什麼出奇的地方。但這種鳥的無與倫比之處是具有天生麗質的好嗓子,鳴唱起來餘音嫋嫋、婉轉悠揚。我曾為它們業餘地標記了一下譜曲,大致為C調的5113165655132。不過,不知是過於歉虛還是膽子太小,這些「歌手」拒不接受「歌迷」的接近,只要有人稍微靠攏,音樂鳥就會急匆匆地遠走高飛,因此我們常常是只聞其聲,難見其蹤。
    根據達爾聞的性選擇理論,鳥類許多「出奇」的特徵,如豔麗的羽色或富有特徵的身體結構,都是異性長期定向選擇的結果。我由此聯想,如果音樂鳥美妙的歌喉也是這樣進化來的話,那麼它們或許也會有雄性求偶炫耀時群聚在一起時的「同臺演出」,倘若真是如此,那麼雄性音樂鳥的「擂臺賽」無疑應該是世界上最奇妙的大自然音樂會。遺憾的是我在森林裡聽到過許多動物的大合唱:比如粗曠的吼猴大合唱,刺耳的噪蟬大合唱,無休無止的青蛙大合唱,可唯獨沒能聽到這期盼已久的音樂鳥大合唱5113165655132。
    巨嘴鳥 南美有一類鳥被稱為巨嘴鳥,有幾十種,其共同特性是鳥的喙長相當於身體的三分之一。許多讀者一定會以為這樣的嘴很笨重,其實不然,它們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大嘴一張一合銜食水果時靈巧得很。這是因為巨嘴鳥的嘴骨構造很特別,它不是一個緻密的實體:嘴的外面僅僅是一層薄薄的硬殼,中間貫穿著極纖細、多孔隙的海綿狀骨質組織,其間充滿空氣,所以不會給巨嘴鳥的生活造成壓力。
    大多數種類的巨嘴鳥色澤豔麗,這不僅反映在其斑斕的羽色上,也體現在它們多彩的大嘴上。有一種巨嘴鳥喙尖呈殷紅色,大嘴的上半部分為黃色,下半部分則是蔚藍色。再配上橙黃的胸脯、漆黑的背部以及眼睛四周天藍的一個羽毛圓圈,真構成一幅多彩而又協調的水墨畫。
    巨嘴鳥主要以果實、種子和昆蟲為食。有人曾經這樣描述巨嘴鳥奇特的進食習慣:它吃東西時先用嘴尖把食物啄在一起,然後仰起脖子把食物向上拋起,再張開大嘴,準確地將食物接入喉嚨。不過在原始叢林裡,我是從未見過這種遊戲式的進食行為。根據我的觀察,每次大嘴鳥取食水果時總是將喙尖高高地翹起,這大概是為了讓水果滾入喉嚨,否則,真不知道它們如何將進了嘴裡的水果吞到肚子裡。巨嘴鳥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吞食許多水果,然後將種子排洩到它們飛及的地方,所以它們可算是植物種子的傳播能手。
    禿鷲 禿鷲是猛禽中體型最大的鳥類家族,常被人們稱為「百鳥之王」。而分布在南美的天皇禿鷲翼展可達3-4米,可謂猛禽中的龐然大物。天皇禿鷲的外貌很醜:頭部和莖部裸露,只被有錦羽,雄性禿鷲還長著鮮紅的肉冠和肉垂。
    天皇禿鷲可以長時間地在天空盤旋,飛行高度達幾千米。因為它們外貌醜陋、體型大、腳力強,當地人便「為」它們想像出許多傳奇的故事,比如禿鷲抓小孩等等。其實,這類猛禽通常只吃腐肉,不主動進攻活的動物。我們生態站一位年輕的鳥類學者曾經做過有趣的實驗:他首先赤身裸體地躺在烈日下的裸山上,兩小時過去了,沒有一隻禿鷲出現在視野內。他隨後打開幾筒牛肉罐頭倒在軀體四周,然後再躺下;不一會兒,幾隻禿鷲便開始在天空盤旋,而且逐漸地越飛越低,數量也越來越多;最後,幾隻禿鷲竟翩翩落在離他不遠處的巖石上並一步一步朝他走來。他耽心真的發生不該發生的事,便猛地坐起來揮動雙臂,禿鷲也慌忙飛走了。
    每每在亞馬遜森林裡看到形形色色、絢麗異常的鳥,我就漫無邊際地想,如果大自然中的生命果真是由上帝創造的話,那麼上帝肯定是個天才的畫家,將筆下的鳥個個描繪得色彩斑斕;其次,「他」還應該是個天才的作曲家,給不同的鳥配上各具特色的歌喉;當然,「他」還必須是個天才的想像家,為每種鳥設計出代表其物種特性的行為,包括捕食與反捕食對策、領域利用模式、繁育後代的方法、等等。一句話,上帝一定是個全才。倘若真是如此,上帝也是夠辛苦的啦!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電子文本提供: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四)神奇的擬態(圖)
    但在南美熱帶雨林,昆蟲的擬態可以說進化到了無處不在、出神入化的程度。記得有一次我正在森林裡拍照一株小巧玲瓏的蘭花,忽然隱約感覺樹枝上的一塊苔蘚在蠕動,定神一看,原來是個奇形怪狀的昆蟲。它深綠的體色和粗糙不平的體表使得它與周圍的苔蘚儼然溶為一體,倘若靜止不動,再銳利的眼睛也恐怕難以發現它。我好奇地將這個昆蟲捉起放在枯樹幹上,它尖尖的頭部和臃腫的身軀一下子顯得十分扎眼。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一)動植物協同進化(圖)
    我們不妨看兩個傳粉動物與植物協同進化的實例:    1 蜂鳥:在南美熱帶雨林中,蜂鳥是許多種植物的傳粉者。蜂鳥的喙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長而彎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種類型的鳥適於在略微彎曲的長筒狀花中採蜜,這一類花分布廣泛且產蜜量高;第二種類型的鳥適於在短小筆直的花中採蜜,這一類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較少,而且它們也經常吸引許多傳粉的昆蟲。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二)繽紛的植物王國(圖)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張樹義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種類成分最豐富的植被類型,這源於兩個原因:地區的古老性和適宜的現代生境條件。可以說,是赤道氣候孕育了熱帶雨林,這種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多雨,空氣溼潤。由於氣候全年溫度高而溫差小,不存在明顯的季節變化,故與氣候相適應的植物群落變化不象溫帶植物那樣表現出明顯的季相。葉在全年都呈綠色,每個月都可能有某些植物處於開花期。但如仔細觀察即可發現一年之中也的確存在開花最盛的季節,在大多數雨林中,開花主要發生在乾燥氣候下。    亞馬遜森林的植物種類異常繁多。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十)新大陸猴(圖)
    南美熱帶雨林盛產各種顏色的野果,而黃色水果尤其為棕色捲尾猴所偏愛。最近的研究表明,南美許多以水果為食的靈長類動物的視覺系統對黃色特別敏感,這樣動物就容易發現點綴在綠葉中的黃色的水果。其實,它們的這種生理特點也不是偶然的產物,而是動植物協同進化的結果:動物以水果為食,而果實被動物食用的植物種群又依賴這些動物傳播種子,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研究者: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深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正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上,有一個橫跨了9個國家的熱帶雨林,全球森林面積的20%以上,都來自於哪裡,同樣,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物種的數量也非常的豐富,在研究者們的眼中,亞馬遜熱帶雨林就是地球上的
  • 首次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發現一種雜交鳥類
    據外媒報導, 一個科學家團隊在經過大量研究後宣布了他們的發現: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首次發現一種雜交鳥類物種。 這隻鳥因其頭上的黃色羽毛被稱為金冠侏儒鳥。這隻小鳥的父母分別屬於侏儒鳥分支中的另外兩個物種。侏儒鳥分支共分為60種物種,全部都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五)龍眼雞,巨蜘蛛,箭毒蛙(圖)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張樹義  箭毒蛙  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有一種奇特的昆蟲叫龍眼雞。它的體形類似蝗蟲,呈黃色,頭部頂端有個硬硬的衍生物,但這衍生物不屬於頭卻是鼻子的一部分。
  • 亞馬遜熱帶雨林之傷——欲望叢林
    生命之床——亞馬遜熱帶雨林這是被上天特殊眷顧的一塊大陸——南美洲大陸這幾幅圖來自南美大陸生命之床——550萬平方公裡的亞馬遜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心臟」),它在亞馬遜平原蔓延展開,橫跨南美洲9個國家。這是地球的生命寶庫,人類的大部分糧食、蔬菜、藥材、家畜的種源都來源於亞馬遜熱帶雨林,它所孕育的生物物種佔全球1/5,植物鳥類佔全球一半,還有更多未知的物種在近幾年不斷被發現,它孕育著數百萬的物種,各種生命的奇蹟每時每刻在這個偉大的雨林裡上演!
  • 亞馬遜熱帶雨林消失面積堪比6個浙江省,巴西為何對此無動於衷
    雨林對於調節地球氣候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雨林中的王者亞馬遜熱帶雨林更是如此。如今它面積減少,前景堪憂,巴西的表現實在讓人失望。亞馬遜熱帶雨林俯瞰圖亞馬遜熱帶雨林是地球上倖存的古老雨林,面積達到了550萬平方公裡,是我國的一半還多。然而最近幾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經常發生大火,已經燒掉了大約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相當於6個浙江省。
  • 亞馬遜「熱帶雨林」的動物萌寶
    熱帶雨林
  • 亞馬遜熱帶雨林看似人間天堂,實則人類禁區,那到底有多恐怖呢?
    亞馬遜熱帶雨林聽到這個名字給人一種神秘感,它位於南美洲的亞馬遜盆地,佔地700萬平方公裡。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蓋亞那及蘇利南,佔據了世界上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肺",實屬一片綠色天堂。
  • 「東方亞馬遜」南臘河在雲南,屬於熱帶雨林區,常年雨水充沛
    在西雙版納望天樹熱帶雨林公園有這樣一個河流,這個河流的岸上景色奇美無比,能聽見不同的鳥叫聲,鳥叫聲清脆悅耳,就猶如聽見動聽的音樂旋律一樣,靜靜的感受著鳥叫聲所帶來的節拍很享受,這條河裡還有數百種的魚類,「桃花水母」可是這條河裡最稀有的動物,這條河也有非常優美的傳說,這條河就是母親河南臘河。
  • 亞馬遜熱帶雨林奇觀:蝴蝶喝烏龜的眼淚攝取鹽分(圖)
    在亞馬遜西部,蝴蝶圍著烏龜轉。據美國媒體9月11日報導,缺乏鹽分的西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有一種神奇的現象:眾多蝴蝶圍繞在烏龜周圍,喝下它的眼淚,攝取鹽分。秘魯科學家菲爾·託雷斯說,鹽分在亞馬遜雨林中比較少,烏龜的眼淚中恰恰有鹽,因此成為蝴蝶口中美味。和蝴蝶不同,烏龜是食肉動物,肉類中含有豐富的鹽分,烏龜也從來不缺乏鹽分。而蝴蝶有時候就會缺乏鹽分等礦物質,所以只能過來找烏龜,喝它們的眼淚。
  • 亞馬遜熱帶雨林到底有多恐怖?看似人間天堂,實則生命禁區
    所以,森林的「造氧」能力就變得非常很重要了,根據數據顯示,地球大氣中10%的氧氣,都來自於亞馬遜熱帶雨林,由此可見,說它是「地球之肺」一點都不為過。亞馬遜熱帶雨林中有多少種生物呢?截止到目前為止,已知的動物(包括鳥類在內),就超過了10萬種。
  • 壓死亞馬遜熱帶雨林的最後一根稻草,50年內森林變草原
    前段時間,有科學家表示:作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雨林,如今正迎來生死攸關的臨界點時期。而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大約在50年內,亞馬遜熱帶雨林就正式從地球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將是植被稀疏的乾旱草原。而造成這一切後果的,仍然是人類源源不斷的索取。
  • 亞馬遜熱帶雨林系列報導(三)形形色色的螞蟻
    軍團蟻也有剋星,那是各種各樣的食蟻鳥,常常有一、二十隻,專門尾隨在軍團蟻大部隊的後面,在矮樹枝和細樹幹之間飛來竄去,不時跳到地面上啄食一兩個螞蟻,隨即迅速飛起以避免被蟻群糾纏,然後再重複前一個捕食過程。每每在叢林裡遇到軍團蟻和食蟻鳥,我總會跟在它們後面漫遊一陣子,領略大自然的奧妙和體會弱肉強食的法則。看到蟻群噬咬獵物的慘狀,我難免為遇難的動物悲傷。
  •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一個奇蹟,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
    亞馬遜熱帶雨林是一個奇蹟,它是保存最完好的原最好的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遠離塵囂巢和人類工業,商業文明作出回報,成為海島綠洲,佔地兩百萬平方英裡南美的土地面積的亞馬遜叢林的城市,佔用了大片土地在巴西和厄瓜多,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委內瑞拉,秘魯和蓋亞那境內,被稱為和「地球之肺」的一部分,「綠色心臟」。哥倫比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一個廣闊的區域,那裡潮溼,炎熱,樹木參天,茂密的樹冠,使陽光滲透到硬,動物種類繁多,植物無數;.形成緻密的網。
  • 亞馬遜雨林被大火燒了三個星期,動物的屍體遍地都是,令人可惜
    近日,據外媒報導,亞馬遜熱帶雨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燃燒,煙霧甚至蔓延到了3000公裡以外的城市。熱帶植被、樹木和其中所棲息的動物都被化為灰燼。亞馬孫熱帶雨林(Amazon Rain Forest)位於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佔地550萬平方公裡。
  • 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探險家的天堂,地球之肺
    亞馬遜河浩浩蕩蕩,千迴百轉,滋潤著800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孕育了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河叢林,這裡不但是探險家的天堂,還流傳著印第安人黃金寶藏的神秘傳說,更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最佳棲息地。充沛的雨水、溼熱的氣候和長時間的強烈日照,使亞馬遜叢林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森林面積3億公頃,佔世界現存熱帶雨林的1/3,其中87%在巴西境內。
  • 世界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動植物王國
    導語:世界最大熱帶雨林——亞馬遜熱帶雨林,動植物王國水是地球的主人,它佔據了海洋、河流、冰川,染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就連我們的身體裡也有佔體重70%的水在日日夜夜有序地工作。奈何城市將我們放逐,遠離水的庇護和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