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公共場合趴地上哭鬧,媽媽的做法很機智,教養就是這麼煉成的

2021-01-10 糖果的媽媽

父母的教養,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

上個月我坐著地鐵去出差,我的旁邊坐著一對母子。當我正在回覆郵件的時候,這個看起來五歲左右的小朋友,突然耍賴躺在了地上,把原本就狹小的過道給「堵死了」,列車員是走也不能走,只能被迫待在原地。

當寶媽看見趴在地上的孩子,真的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把目光收了回來,不再看向孩子一眼。結果孩子看見自己的媽媽不理自己便哭得更大聲了,這一哭不要緊,吸引了很多乘客的目光。可是呢,這位寶媽非但沒有管孩子,反倒是轉移了自己的視線。過了一會孩子可能覺沒意思了,便停止了哭聲。

這個時候孩子的媽媽才開口對孩子說:「你覺得你剛才的那種行為有意義麼?你覺得你這樣的行為禮貌麼?」

寶寶說:「哼,誰讓你不答應我的要求。」

孩子的媽媽說:「你這樣,我可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想要新的玩具可以,但是你得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我明明說了等到你生日的時候再給你買,可是你還是哭鬧,那你應該給我一個理由。」

眼見孩子理虧說不出來話了,孩子的媽媽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剛才很沒有禮貌,你應該為你剛剛的行為道歉,否則,我可以將你的生日禮物取消。」

這個小男孩乖乖的聽了媽媽的話,對我和身邊的幾位乘客說了對不起。這件事才算完事。

當時的心中不由得為這位寶媽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父母的教養,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當孩子大的時候,透過孩子就能了解孩子的父母,正所謂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沒有人會喜歡熊孩子,有教養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被人誇讚

曾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在孩子的9歲前,學習的主要是來源是靠模仿成年人,因此孩子的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教養規則意識中,孩子就會更好的和這個相處,我們要知道規則的制定從來都不是約束孩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

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老師,要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的,學校的老師只能告訴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於孩子成長路上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孩子的家長。

什麼是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社會的影響、學校的影響、家庭的影響、個人後天修養的影響。但是其中對孩子教養影響最大的還要是家庭對孩子道德規範的影響。

如何培養孩子的教養

1.重視對孩子的道德規範教育

央視著名的女主持人周濤,在她小的時候她的奶奶就為她制定了很多的「規則」。比如:待人要禮貌、聲音要溫和、不給別人添麻煩、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據周濤自己說,當時覺得這些規矩太煩了,但是當我現在回過頭去看這些規矩,我真的覺得奶奶對我的這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現在做的事風格,說話的態度,都是從小的時候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2.家長還應該以身作則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情培養孩子。比如:外出就餐,多和服務人員表達感謝;過馬路時不要「中國式過馬路」……

通過家長這種以身作則的反思,對孩子的行為起到一種榜樣的作用,示範的作用,在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和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3. 尊重孩子

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我們也應該尊重我們孩子。都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唯有家長對孩子做到了真正的尊重,孩子才會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在生活中去尊重別人。

4.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

在培養孩子的教養時,我們應該注意觀察著孩子們的行為。如果孩子表現好了,家長還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要認真地鼓勵孩子的具體行為,強化孩子對這個正確行為的認知。

其實我們口中所謂的教養,也是一種高情商表現,情商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家長的教養就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哦。

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選取最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建立正確的三觀。

相關焦點

  • 嬰兒飛機上哭鬧媽媽被埋怨:我帶娃出個門,就欠了全世界嗎?
    另一種則是吐槽這個媽媽太沒素質了,打擾到別人還理直氣壯。這麼惡劣的態度,看誰為你開脫!連帶著還有這樣的講法:要真想管怎麼可能管不好?這麼小的娃就不該帶出來!管不好帶出來就是害人!就像視頻裡的男子說的那樣:「孩子是小,總有辦法哄的呀!」
  • 公共場合孩子鬧脾氣,你會怎麼做?高情商凱特王妃做法如同教科書
    相信家長們都碰過這樣的情況,自家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脾氣或任性哭鬧,而自己站在一旁,尷尬得不知所措,一部分家長會很生氣,要麼大聲訓斥孩子,要麼就是無條件順從孩子,可這兩種做法,都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同樣的情況,德國訪問結束時,凱特王妃與威廉王子準備回去,在他們即將登機的時候,小公主卻開始鬧起了脾氣,甚至準備躺在地上耍賴,當時周邊還有記者,這個時候就很能看出家長的素養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了。像凱特王妃這樣的情況,該怎麼做呢?
  • 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試試「三不」原則
    每個當媽的人都遇到過孩子在公共場合鬧脾氣的情況。有的孩子哄一下就好,但是有的孩子根本哄不住,即使你試圖用命令、吼叫、體罰或者威脅等方式想要孩子立即安靜下來,結果都是——孩子變本加厲地鬧。似乎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會在公共場合旁若無人地哭鬧?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 熊孩子趴地上哭鬧,爸媽卻把娃晾一旁引熱議,網友:一次就能制服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妖魔鬼怪都不可怕,人們最害怕的就是出門在外遇見熊孩子,因為熊孩子不僅會大吵大鬧,甚至還會哭鬧到在地上滾來滾去,雖然說有的孩子不會,但是很多的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總是會有這個瞬間。
  • 家長:帶孩子出去玩,到了公共場合孩子就會又哭又鬧,怎麼辦才好
    很多家長對於帶孩子都會很無奈,因為通常都是母親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也會帶上孩子,但是有的時候母親帶著孩子在商場逛,如果孩子想吃糖葫蘆,但是媽媽說我們吃那個好不好,糖葫蘆太甜了,這時候孩子就有可能哭鬧,而商場人很多,孩子媽媽當然不免尷尬,溫柔的哄兩句之後見孩子還沒有好轉,就會打孩子,
  • 90後夫妻佛系帶娃,寶寶撒潑趴地哭鬧,父母站一旁冷靜「圍觀」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有一個孩子趴地上撒潑大哭的視頻火了,因為孩子趴在地上哭,父母則站在一旁冷靜的「圍觀」。對此,網上也有人說這就是90後父母「佛系」帶娃,其實之所以會有這種畫面,原理是這個小孩和父母出門逛街時看到了喜歡的玩具,但是父母並沒有答應給他買,走出商場後孩子耍賴就臉朝著冰冷的水泥地上開始打滾、哭鬧。
  • 孩子情緒失控,不買玩具就去「屎」,寶媽機智做法成模板
    不買玩具以命相抵 「媽媽,你不給我買玩具,我就去屎」!,不熱鬧的商場裡傳來了刺耳的叫喊聲。本來這次出門,寶媽已經跟娃商量好,不買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但是寶寶看見玩具硬是耍賴要我買。在商場裡又哭又鬧,情緒失去控制的孩子,寶媽沒有慌,也沒大聲呵斥孩子,而是蹲下來在孩子耳邊說話,然後帶著哭著依舊不情願的娃走到了扶梯旁。不一會兒孩子不大喊大叫也不放聲大哭乖乖的和媽媽離開了?這位寶媽怎麼做到的呢?其實不難,她僅僅用了教育孩子過程中最常見的三招而已。
  • 致熊孩子的家長:你孩子的表現是沒教養,不是聰明
    那傢伙已經把車拿給另一個小朋友玩了,他不但不去把車拿來還我兒子,還一把推我兒子摔地上搶走了球。本想讓他們自己解決,但是看見我兒子摔倒了我就上前說:你不要推弟弟啊,玩具不玩了要還回來,而不是搶啊 。孩子奶奶看我說話了,直接略帶得意地:你車車在那個小朋友手裡,你去問他要啊 ,這麼大了哭羞羞臉。我兒子望著那個小朋友,又看著我:媽媽,你幫我拿回來好嗎 ?
  • 3歲熊孩子,錯把502膠水當成眼藥水,媽媽做法被醫生稱讚:機智!
    當孩子發生危險時,父母的第一應對措施很重要,不少年輕父母沒有帶娃經驗,在孩子發生危險後著急亂了手腳,如果能夠提前了解應對措施,也許能將傷害降低到最小。3歲熊孩子,錯把502膠水當成眼藥水,媽媽做法被醫生稱讚:機智!工作狂的小王有個3歲的兒子,白天讓老人幫忙帶娃,晚上孩子就跟自己一起睡。小王有個習慣,每天晚上加班創作,兒子在一邊安靜地玩玩具。
  • 學會改變教養方式,才能減輕媽媽育兒交瘁感
    學會改變教養方式,才能減輕媽媽疲憊感小徐是一位新手媽媽,她生下了女兒以後,她便在家裡全職帶女兒,由於初為人母,小徐在養育女兒的時候,很是精細:家庭成員在抱女兒的時候,雙手一定要消毒才可以,女兒衣物、奶瓶、碗、玩具等等,每天都要消毒處理。這樣精細的養娃方式,也讓小徐感到身心疲憊。
  • 地鐵上,3歲小男孩睡在媽媽腳下,看清孩子的手後乘客立刻報警
    小朋友都是非常調皮的,在公共場合有時候也會做出一些讓人討厭的事,而這些孩子有一個統一的稱呼,那就是熊孩子。前陣子一位乘客在下班的時候發現,地鐵上,有一個3歲的小男孩睡在媽媽腳下,這位母親全程都沒有看小孩,一直在刷著手機,偶爾抬頭看一下孩子的情況。
  • 孩子哭鬧撒潑不聽話,李玫瑾絕招:「一做四不做」,治服熊孩子!
    說起帶娃,很多家長能吐槽三天三夜不帶重複的,最終得出一個結果:「現在的娃太難帶了」。確實,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管不得,稍稍一個不順心,就在地上撒潑打滾,哭鬧不休,引得路人紛紛側目,讓寶媽或者寶爸十分難堪。
  • 媽媽帶寶寶坐地鐵,孩子哭鬧要吃奶,媽媽尷尬餵奶還被眾人嘲諷
    2、新手媽媽帶寶寶出門最怕就是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 媽媽帶孩子出門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這會讓新手媽媽感到非常無助和辛苦
  • 「脆弱」不是媽媽的代名詞 堅毅會融進孩子的教養裡
    最近看到論壇有熱議的帖子「生娃後少女感就不見了」、『』生娃和沒生娃的照片一對比就能看出來」……是的,我也深有同感,仿佛這是條規律。那麼到底是哪裡不一樣了呢?仔細研究後發現,「眼神」是最大的不不同,疲憊中透露著堅定,那是滄桑後的沉澱。
  • 給娃講道理越講越不聽話?掌握3R1H原則,才能起到管教的意義
    《正面管教》這本書,被很多媽媽所喜愛,並且也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嘗試使用裡面的理念。像閨蜜她們的做法,其實是進入了一個誤區,學會了「溫和」,卻沒學會「堅定」。是在變相地向「驕縱型」靠攏。這不就是印證了那位媽媽管教孩子的方式嗎?試問,三歲的孩子如果在早期沒有樹立規矩感,他日後選擇的規則會正確嗎?不分場合的講道理講道理的管教方式,對於父母來說,比較考驗自己的情緒忍耐能力。
  • 寶寶肚子咕嚕響,排氣困難,亂扭哭鬧睡不好,有可能是腸脹氣
    月子裡小C完全就是個天使寶寶,不用抱睡哄睡,睡完吃、吃完睡,簡直不要太省心,讓我一度認為這麼好養的娃根本不用請月嫂,我一個人就能搞得定嘛。滿月後,娃開始了無端哭鬧。餵完奶放下去睡了沒多久就開始哭,我以為是沒吃飽,抱起來繼續喂,娃吃了幾口就不吃了,放下去繼續哭;那是不是困了?
  • 媽媽帶寶寶坐飛機,送每位乘客耳塞和糖果:擔心孩子哭鬧打擾大家
    對於很多結婚有孩子的父母來說,這個家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從有了寶寶的那一刻,父母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他。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寶寶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是最難帶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除了小寶寶喜歡吵鬧之外,最主要的是不管大人去到哪裡,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才會安心一些,並且也有一些父母,想從小多給孩子一些寶貴的回憶,便想帶著他去看看世界。可是我們也都知道,自駕遊是很累的,父母也不方便照看孩子,可如果出行坐動車飛機,孩子年紀小又是陌生的環境,難免會出現哭鬧的情況,這都是很難說的。
  • 給抱著娃的媽媽讓座,孩子媽:乾脆把你孩子的座位也讓給我孩子
    給抱著娃的媽媽讓座,孩子媽:乾脆把你孩子的座位也讓給我孩子樂於助人一直是我們提倡並踐行的美德,但有些人面對別人的付出卻擺出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更有甚者提出得寸進尺的要求,這種人真是能把人氣笑。小胡帶著孩子坐下一會後,旁邊就過來一個抱著娃的婦女。車上人多擁擠加上可能起的早沒睡好孩子一直在哭鬧,那個媽媽沒辦法只好抱著孩子走來走去以轉移他的注意力。但過道都是人,行走很艱難,因此更是讓孩子煩躁不安,哭得更大聲了。看到此景,都是同為母親的人,因此對她這樣的情況很是同情理解,便想著讓她抱著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安慰哭鬧的孩子。小胡便站起來對那個女的說:「坐我這休息下吧。」
  • 娃哭鬧、發燒、情緒差?可能是出牙惹的禍
    文 | 米粒媽 最近老有新手媽媽問我: 「米粒媽,我家娃最近脾氣好大啊,總是哭鬧是什麼原因呢?」 「米粒媽,娃發燒了,但去醫院檢查就查不出來問題,怎麼回事啊?」
  • 爸爸媽媽相繼離世,2歲女孩和爺爺相依為命,餓了趴羊肚子吸奶吃
    爸爸媽媽相繼離世,2歲女孩和爺爺相依為命,餓了趴羊肚子吸奶吃圖中的可愛小女孩叫宇宏,小宇宏出生剛剛48天的時候,母親得急症,忽然撒手人寰。幼時喪母,老年喪子,不幸的事兒都讓付續年和小宇宏攤上了,付家的天塌了下來。爺爺80歲高齡。一輩子連自己的兒女都未曾照料過,又如何會侍弄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