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養,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
上個月我坐著地鐵去出差,我的旁邊坐著一對母子。當我正在回覆郵件的時候,這個看起來五歲左右的小朋友,突然耍賴躺在了地上,把原本就狹小的過道給「堵死了」,列車員是走也不能走,只能被迫待在原地。
當寶媽看見趴在地上的孩子,真的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便把目光收了回來,不再看向孩子一眼。結果孩子看見自己的媽媽不理自己便哭得更大聲了,這一哭不要緊,吸引了很多乘客的目光。可是呢,這位寶媽非但沒有管孩子,反倒是轉移了自己的視線。過了一會孩子可能覺沒意思了,便停止了哭聲。
這個時候孩子的媽媽才開口對孩子說:「你覺得你剛才的那種行為有意義麼?你覺得你這樣的行為禮貌麼?」
寶寶說:「哼,誰讓你不答應我的要求。」
孩子的媽媽說:「你這樣,我可不能答應你的要求,想要新的玩具可以,但是你得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我明明說了等到你生日的時候再給你買,可是你還是哭鬧,那你應該給我一個理由。」
眼見孩子理虧說不出來話了,孩子的媽媽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剛才很沒有禮貌,你應該為你剛剛的行為道歉,否則,我可以將你的生日禮物取消。」
這個小男孩乖乖的聽了媽媽的話,對我和身邊的幾位乘客說了對不起。這件事才算完事。
當時的心中不由得為這位寶媽的行為豎起了大拇指。父母的教養,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當孩子大的時候,透過孩子就能了解孩子的父母,正所謂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沒有人會喜歡熊孩子,有教養的孩子走到哪裡都會被人誇讚
曾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在孩子的9歲前,學習的主要是來源是靠模仿成年人,因此孩子的爸爸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的教養規則意識中,孩子就會更好的和這個相處,我們要知道規則的制定從來都不是約束孩子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
不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老師,要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都是在生活中慢慢養成的,學校的老師只能告訴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於孩子成長路上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孩子的家長。
什麼是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社會的影響、學校的影響、家庭的影響、個人後天修養的影響。但是其中對孩子教養影響最大的還要是家庭對孩子道德規範的影響。
如何培養孩子的教養
1.重視對孩子的道德規範教育
央視著名的女主持人周濤,在她小的時候她的奶奶就為她制定了很多的「規則」。比如:待人要禮貌、聲音要溫和、不給別人添麻煩、學會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據周濤自己說,當時覺得這些規矩太煩了,但是當我現在回過頭去看這些規矩,我真的覺得奶奶對我的這種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我現在做的事風格,說話的態度,都是從小的時候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2.家長還應該以身作則
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情培養孩子。比如:外出就餐,多和服務人員表達感謝;過馬路時不要「中國式過馬路」……
通過家長這種以身作則的反思,對孩子的行為起到一種榜樣的作用,示範的作用,在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和認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3. 尊重孩子
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學會尊重別人,我們也應該尊重我們孩子。都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唯有家長對孩子做到了真正的尊重,孩子才會感受到「被尊重」,才能在生活中去尊重別人。
4.不要吝嗇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
在培養孩子的教養時,我們應該注意觀察著孩子們的行為。如果孩子表現好了,家長還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要認真地鼓勵孩子的具體行為,強化孩子對這個正確行為的認知。
其實我們口中所謂的教養,也是一種高情商表現,情商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家長的教養就是孩子規則意識上的起點。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哦。
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父母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選取最適合孩子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建立正確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