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9 04: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眾所周知,中國人對「吃」有著異於常人的喜愛。走在大街上碰見熟人,最常問的就是「你吃了嗎?」,中國有句俗語也叫「民以食為天」,可見人們對於「吃」有多麼的熱衷與追求。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飲食的歷史幾乎與中國的文明史一樣長,而中國人的飲食思想也一直在與中國文化共生同長,歷千年而不衰。今天,我們就來淺聊一下國學中的飲食文化。
☑「飲」:
(▲點擊圖片學習「飲」字的演變)
甲骨文左下部分是個酒瓶,酒瓶之上是個大舌頭,舌頭之上是人張的大口,從「口」再接一條線彎轉到右邊就是立著的一個人,表示一個人彎腰低頭在伸舌喝酒。故《易•需》中有「君子以飲食宴樂」的句子,水流入口即為飲。
☑「食」:
(▲點擊圖片學習「食」字的演變)
朝下的「口」和「有腳的盛器」,中間一橫表示裝在盛器裡可以吃的東西,兩點表示唾星。造字本義是津津有味地進餐。故《說文》曰:「食,飠米也。」,即六穀之飯曰食。
通過解密「飲食」二字的起源與演變,你有沒有驚嘆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說到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其實,孔子也是一位「精緻吃貨」呢,當時弟子們向孔子交的學費就是「束修六禮」,即肉乾、芹菜、龍眼乾、蓮子、紅棗和紅豆這六種禮物。
不僅如此,孔子在吃這件事上還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八不食」理論——「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就是說食物變顏色、變味了不吃;糧食陳舊了,魚、肉、蔬菜不新鮮了,不吃;食物製作方法不當,蘸料的醬放得不妥,統統都不吃。在當時的背景下,其實醬是按季節來分的,有春醬和秋醬,孔子認為不同的肉要搭配不同的醬。可見,孔子對吃是非常講究的。
傳世的《論語》中,其實有很多關於吃的記載,特別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是說,米飯要挑最精細的那部分,肉要切的越細越好,來形容食物要精緻,細做。
同時,孔子也提倡飲食均勻,不能因為米飯精細就多吃,肉好吃就大吃特吃。他認為,五穀和肉也要按比例來攝入,即「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勝是超過,氣是主食,意思是說儘管各種美味的肉類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時候不能讓肉食總量超過主食的總量。在孔子看來,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種類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飲食要注意的地方。
還有一個人,他也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吃貨,研究出東坡肉、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餅等許多美食,沒錯,他就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軾對吃有多熱愛呢?我們從他的《老饕賦》「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中或許就能窺見一二,意思是說天下這些精美的食品,都是我這個老食客所喜歡的。
蘇軾不僅愛吃,也愛飲酒,不想做「釀酒大師」的才子不是好廚子,想知道他與酒有哪些趣事?來中糧集團旗下中糧酒業酒鬼酒特別製作的歷史十大酒鬼系列故事中了解一下!
既然是十大酒鬼,除了「釀酒大師」蘇東坡,另外九位又都是誰?他們與酒又有哪些傳奇故事?酒鬼說酒鬼,越說越有味,點擊下方視頻一起聆聽他們的趣聞軼事。
歷史上的他們,與其說是「酒鬼」,不如說他們好酒、懂酒,寄情與酒、借酒抒情,才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可以在燦爛的文學世界中自由徜徉。
今天的中糧「雲課堂」之國學飲食文化就先講到這裡啦,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學的你還知道哪些飲食文化和歷史人物軼事?對話區留言告訴我們吧!
中糧酒業是中糧集團旗下酒類業務專業化平臺,經營範圍主要包括葡萄酒、進口酒、白酒和黃酒,擁有「長城」、「桑乾」、「酒鬼」、「內參」、「中糧名莊薈」、「孔乙己」等知名品牌。中糧酒業旗下擁有13家工廠(含2家海外酒莊)。
原標題:《叮鈴鈴~中糧「雲課堂」之國學飲食文化開課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