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新峰
85歲的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開啟了諾獎之旅。北京時間12月7日晚,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屠呦呦用中文發表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演講。10日,她還將出席頒獎典禮,實現中國大陸科學家諾獎零的突破。(人民網 12月8日)
今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獲得諾獎一時讓中國學術界歡呼沸騰,很多人甚至妄言:中國學術的春天已經到來。現在,距離屠呦呦獲得諾獎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內,包括中國學術界在內的社會各界都在對中國學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難道中國學術的春天真的已經到來?
眾所周知,學術集中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科學研究能力,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明顯體現。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因此學術界歷來被視為一方淨土,學者專家也被視為社會的良知。但是,在中國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面對這樣的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學術腐敗無疑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近年來,西南交通大學、遼寧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及一些研究機構頻頻爆出學術論文抄襲醜聞。在很多地方,抄襲剽竊的現象已經「蔚然成風」。「兩會」期間有一項調查顯示:在180位受訪的博士中,有60%的人承認曾經花錢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不少學術刊物,也都公開半公開地賣版面了。隨著媒體傳播渠道的豐富,一些醜陋的學術腐敗也紛紛見諸報端,尤其是一些領導幹部利用手中權力,大肆參與學術腐敗,花錢買論文、找槍手,沽名釣譽成為一時潮流,權力與學術的不良「媾和」,令中國的學術腐敗日益嚴重。每當看到類似的新聞,社會各界無不痛心疾首、大加鞭笞。甚至連教育部也都曾無奈承認學術不端已非個別現象,可見中國學術界已經「病」到何種地步。
學術腐敗不僅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也瓦解了學者的人格,腐蝕了國家的「魂魄」,嚴重的學術腐敗會掐斷社會賴以持續發展的文化命脈,葬送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一個崇尚學術造假國家,還有多少人會踏踏實實的搞科學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講,學術腐敗挑戰的不僅是科學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規範,根本上來講,挑戰的是社會和制度的公平正義。
不可否認,屠呦呦獲得諾獎是世界對中國學術的高端認可,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刺激中國學術和學者的科研激情。但是,漂浮在中國學術「天空」的重重「霧霾」,絕不是獲得諾獎這「一陣風」可以吹得掉的。如果制約中國學術發展的根本性障礙不能破除,屠呦呦獲得的這個諾獎,不過是為中國學術界打了一針「興奮劑」而已。
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重新審視和嚴肅面對學術界存在的種種問題,大力改革中國學術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尤其是要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發展激勵機制和學術腐敗懲戒機制,徹底解決束縛中國學術發展的痼疾。學術研究者要嚴格自律,甘於清貧,不慕虛榮,堅守好知識分子做人治學的「精神家園」,社會各界也要擦亮監督的「眼睛」,織牢織密監督網,真正讓學術腐敗無處藏身。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學術腐敗的「歪風」和土壤也才會被徹底蕩滌,「諾獎效應」才不會僅僅是中國學術的一顆「速效救心丸」。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