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除了雞和達爾文雀等一些具有良好研究基礎的物種外,我們對其它野生鳥類喙型多樣性的遺傳基礎卻知之甚少。

  主效基因(major locus)具有較高的等位基因頻率、易被自然選擇固定且不易被遺傳漂變丟失,因此更容易從基因組中檢測到,且與表型具有強的相關性。為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研究團隊通過對14種山雀科鳥類的基因組比較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主效基因(COL27A1),調控因適應青藏高原地面覓食和掘洞築巢生活習性的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的特化而長且彎曲的喙(圖1)。研究人員結合固定指數分析(fixation index, FST)和偏曼特爾檢驗(partial mantel test),檢測到25個高度分化且與喙型相關的基因組區域,注釋和富集分析從這些區域中篩選到的7個與骨骼發育和重塑相關的候選基因(圖2)。中性檢驗發現,只有COL27A1基因在地山雀中受到強烈的選擇性清除(selection sweep)作用。該基因顯示出較低的核苷酸多樣性、Tajima’s D、Fu & Li’s D和Zeng’s E值,較長的連鎖單倍型區域,以及高比例的固定位點。COL27A1基因編碼區120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構建的基因樹顯示了地山雀和其它13種山雀之間的深度分化,這些SNP位點在地山雀中具有高度的純合性,其中11個固定位點中有6個是非同義替代位點。在鳥類甚至爬行類和哺乳類中都具有高度保守性的COL27A1基因,通過對這6個非同義替代位點進行選擇分析和蛋白功能預測,發現其中兩個潛在有害的非同義突變位點很可能調控了地山雀喙型的適應性特化(圖3)。該研究雖然尚未完成進一步功能實驗驗證,但已明確顯示鳥類喙型這一重要特徵變異的遺傳機制及其在高海拔適應中的作用,也表明了比較基因組學是生態適應和進化發育研究的一種重要手段。

  6月27日,相關研究成果以Comparative genomics reveals evolution of a beak morphology locus in a high-altitude songbird為題,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動物所博士後程亞林為第一作者;雷富民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後張德志、副研究員宋剛、副研究員賈陳喜及研究員屈延華參與野外樣本收集和數據分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助理教授Matthew J. Miller參與數據分析和論文寫作。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14種山雀科鳥類的喙型比較

圖2.結合FST分析和偏曼特爾檢驗篩選候選基因

圖3.非同義固定位點的選擇分析及其功能預測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主效基因
    經典的定量遺傳學研究發現,大多數表型是一種多基因控制性狀(polygenic trait)。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major effect)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 研究發現鳥類喙型進化新的主效基因—新聞—科學網
    在這種模式下,自然選擇往往同時作用於多個基因位點,導致少數具有主要效應的基因座和許多具有微量效應的基因座協同控制表型的適應性變化,這對我們理解表型進化的遺傳機制帶來了挑戰。 鳥類的喙是一種典型的多基因性狀,其形態的多樣化是其功能(覓食、梳理、築巢、挖洞等行為)和生存環境多樣化導致的結果,這也使得鳥類應對環境變化時能夠快速做出反應。
  • 昆明動物所揭示家雞體型的遺傳機制
    培育出生長速度快、體型大的家雞品種是育種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因此體型大小變化的遺傳機制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在家雞中,有小至500g左右的觀賞雞,大至5000g的鬥雞等。迄今為止,已報導了上千個和雞的體重以及生長發育相關的QTL,但基於低密度的遺傳標記定位的這些QTL區域較大,很難精確定位到與體型相關的基因,目前決定家雞體型大小的主效基因並不清楚。
  • 基因測序發現鳥類唱歌和人類說話非常相似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聲音創新所涉及的基因組竟然與人類言語能力進化所涉及的基因存在不可思議的相似性。這項發現屬於12月12日科學日刊上發表的8篇科研文章以及幾乎同時發表在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大數據科學》和其它期刊上的21篇文章。賈維斯是其中20多篇文章的合作作者,並且是其中8篇文章的聯繫作者。
  • 東京大學及浙江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東京大學及浙江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到昆明動物所交流 2015-09-30 昆明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此外,Mariko Kondo以棘皮動物和腔腸動物兩大類群作為研究對象,系統探討了hox基因的擴張、重排等進化格局,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場內容豐富,系統全面的學術講座。  周琦的報告介紹了生物性別決定的基本理念和假說,在此基礎上,深入介紹了他在果蠅、鳥類等動物中開展的性染色體進化相關研究。
  • 美科學家發現兩個基因使動物從卵生進化為胎生
    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有兩個基因可能對於動物祖先進化出胎生所必需的器官至關重要。     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報導,這兩個基因稱為「HoxA-11」和「HoxA-13」,研究發現它們導致雌性動物發育出子宮、胎盤等胎生器官。Hox基因是一組決定生物基本身體結構的基因。
  • 新研究指出恐龍與現代鳥類基因同源
    《侏羅紀公園》電影的劇情背景是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滅絕恐龍DNA,復活的這些史前巨獸的方法。不過現實中,這一技術難以實現,但是據英國肯特大學的科學家發布在《自然-通訊》的新論文認為,恐龍的DNA實際上就存在我們周圍,鳥類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恐龍。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6期:拼多多提供10萬份免費核算檢測,新型...
    ,從2例確診病例及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環境採集的標本中獲得的3株病毒基因分析顯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可以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傳播毒株或武漢流行毒株導致本次疫情。
  • 珊瑚進化能力有多強?研究發現其變異基因也可遺傳給後代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1月2日報導,珊瑚的進化能力強大。成年珊瑚可以將它們在有生之年獲得的變異遺傳給後代,從而推翻一種長期觀點,即沒有動物能將這種變異遺傳給後代。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伊利亞娜·鮑姆斯說:「幼年珊瑚遺傳了父母一生中獲得的突變。以前沒有在其他動物身上觀察到這種情況,但曾在植物上觀察到這種情況。」珊瑚是最古老動物群之一。
  • 我科學家發現:兩棲動物比恆溫動物進化更「慢」
    人民網北京3月4日電(趙竹青)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以及車靜研究員課題組與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及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單位合作,成功破譯了首個「現代蛙類」—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的基因組。並且進一步證明兩棲動物具有比恆溫動物更低的進化速率。
  • 鴨嘴獸為什麼奇怪-它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部分
    鴨嘴獸基因組的第一個完整圖譜剛剛發布,它與您所期望的一樣奇怪,它具有10條性染色體,一對有毒的刺骨,一層螢光皮毛和「發汗」的皮膚牛奶。鴨嘴鴨嘴獸確實是地球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
  • 唯一的夜行猛禽:原也是白天活動的,狩獵方式+基因進化改變一切
    當然,除了貓頭鷹之外,大晚上也有其他「睡不著」非猛禽的鳥類動物出來晃蕩,比如獼猴和油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視嗅覺上已進化出增強的敏感性。而唯一代價就是失去了顏色的辨別能力。並在貓頭鷹的祖先分支中,找到了這些蛛絲馬跡:與視知覺功能相關的基因,在進化中的陽性選擇的痕跡,特別是與光傳導和染色體包裝相關的基因。用大白話來說:一開始它的基因與大多數鳥類其實是白天活動的,白天最活躍,晚上睡覺,但不知道在某一個時間點所發生的誘因,進化改變了這基因的選擇傾向,並留下進化痕跡。
  • 鴨嘴獸為什麼如此奇怪-它們的基因是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一...
    除了尖銳的針ech蟲外,這兩隻澳大利亞動物還屬於高度專業化的哺乳動物群體,稱為monotremes,它們不僅產卵,而且還用乳汁餵養幼仔。 兩者的基因都是相對原始且不變的,揭示了幾種脊椎動物的奇異混合體,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乍一看鴨嘴獸似乎與眾不同,正是這些差異揭示了我們與地球其他脊椎動物的相似之處和共同的血統。
  • 為什麼鳥類進化過程中失去了「丁丁」?
    鳥類的陰莖是怎麼消失的對於研究動物繁殖的科學家來說,97%的鳥類沒有陰莖是令人費解的,對於卵子在雌性體內受精的動物來說,如果精子在容易到達的範圍內通過管道輸送,那麼精子有更好的機會通過。當科學家們仔細觀察消失的組織時,他們發現這些細胞正在消失。科學家隨後確定了產生這些不同結果的基因。 小結節開始生長時,所有鳥類都有相同的基因。但在雞和鵪鶉中,結節頂端的細胞開始產生一種叫做Bmp的蛋白質(骨形態發生蛋白)。
  • 從恐龍到飛鳥,你有沒有想過:未來鳥類會進化成什麼
    始祖鳥和鴿骨骼解剖的海爾曼比較由於海爾曼堅信進化是不可逆的,他只能將抹去鳥與恐龍聯繫起來,並將這種相似性歸因於收斂進化。恐爪龍(左)始祖鳥(右)然後Ostrom和英國古生物學家阿利K.Walker發表了一系列出版物,闡明了鳥類和獸腳類動物恐龍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恢復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關係。
  • 永久凍土中發現的約4.6萬年前的鳥類屍體為研究進化提供線索
    據外媒CNET報導,科學家日前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發現了4.6萬年前的鳥類屍體,這被確定為一隻古老的角百靈。這隻鳥在西伯利亞東北部Belaya Gora地區的永久凍土中得到了特別的保存-正在幫助科學家了解角百靈的進化,此外還可以幫助確定過去的氣候事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早些時候報導了這一發現,科學家於周五在《 Communications Biology journal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 獵豹基因缺失,恰是進化所為--中國數字科技館
    獵豹基因缺失,恰是進化所為2018-05-15 22:43:00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那麼恐龍最先進化出鳥的什麼特徵?
    儘管迄今為止,關於恐龍羽毛的最早證據來自於侏羅紀的肉食性恐龍,並且鳥類大概也是從相同的時間就開始進化的,但研究人員同時還在親緣關係非常遠的植食性恐龍身上也發現了剛毛一樣的絲狀結構。如果這些剛毛結構代表了早期的羽毛,那麼它意味著羽毛在恐龍中的進化可能發生在距今約2億年前。
  • 針對近1300種不同鳥類的基因研究表明物種較少的區域能更頻繁地孕育出新物種
    這些發現是對近1300種鳥類基因研究的延伸,它們主要來自南美洲亞鳴禽亞目,其中多數鳥類體型較小的雀形目鳥類,分布在幾個大陸,但它們最大的多樣性是在南美洲發現的,這裡生活著近三分之一的已知鳥類物種。北美洲的鳥類愛好者可能對亞鳴禽亞目鳥類非常熟悉,南美洲具有代表性的亞鳴禽亞目鳥類包括:砍林鳥、蟻鳥、侏儒鳥和傘鳥等。
  • 200多位科學家參與,日夜研究上萬種基因,只為找到鳥類「親戚」
    想要製作萬種鳥基因組圖譜並不容易,因為地球上的鳥類實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鳥類都已經瀕危,或者是很難被發現、捕獲來獲取基因。 最終,通過這項研究,科學家們逐漸繪製出了鳥類的進化生命之樹,同時,也找到了在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差異,以及鳥類的基因遺傳方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最終有望徹底揭秘鳥類的起源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