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時光似劍,歲月如梭,不知不覺,羊年就要到了。萬馬奔騰辭舊歲,三羊開泰賀新春。馬馳萬裡,羊越千山。馬有馬的風格,羊有羊的特色。想想那些可愛的小羊,感覺也不錯。
自打上小學的時候,就有一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其中唱到:「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每天看著她粉紅的小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這是多麼美妙的意境,多麼甜蜜的嚮往。
我國的古人,一直都把羊當作一種吉祥物。其一,羊長得壯,繁殖得多,可以豐富和滿足人們的生活;其二,羊在六畜中,是最懂得感恩的。所以古語稱「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其三,羊溫順、好善、知禮儀,從不傷害別人,更不會主動進攻;其四,羊是「王」的象徵,「羊」字去頭則成「王」字,因此一些夢想成王的草寇英雄,常以此預示未來;其五,羊是美味的代表,羊肉鮮美可口,可做出各種菜餚。
據考證,許多美好的漢字,都是從羊而來。比如甲骨文中的「美」字,就源自羊的漂亮形象,「羊」長大了,就成為「美」。再如「善」字,猶如羊在草地上開口,蘊含著羊的溫馴和忠厚。還有「義」字,繁體字的「義」,上邊是一個「羊」,下邊是一個「我」,意思就是我會像羊一樣講究義氣道德。還有「鮮」,一個「魚」,一個「羊」,說明魚羊都是新鮮可口的美味。至于吉祥的「祥」字,古時則通「羊」。羊者,祥也,吉祥也寫作「吉羊」。
歷史上關於羊的故事很多,其中有兩則最為有趣。
一則是說在舜帝和夏朝初期,有一個叫皋陶的人,被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據說他養了一隻獨角之羊,只要把嫌犯帶到這隻羊的面前,它「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百試不爽,極為靈驗。這個故事,在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專門的記載。後來,人們便把獨角羊作為秉公執法的象徵。從春秋戰國到清末,歷代執法者的官服上,一直都用獨角羊的圖案。
另一則是說,豬和羊覺得自己被人宰殺非常不公,於是一起到老天爺那裡告狀。上帝笑曰:「豬羊豬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一日三餐人飼養,不吃你肉理何在。」羊聞此言,雖感悲哀,但覺有理。主人養你,不就圖吃肉嗎?按照市場規則,這也完全公平。所以自此以後,即便到了被宰的時刻,羊也只是低吟幾聲。而那些豬呢,卻依然憤憤不平。乃至每次被殺的時候,都聲嘶力竭,大喊冤枉。
時代發展了,羊也進步了。有人統計,在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喜羊羊被蒸煮過839次,被電擊過1755次,而它仍然堅忍不拔,堅持鬥爭。正是在羊群的抗擊下,本來體質和裝備都佔優的灰太狼,卻被平底鍋砸過9544次,被抓過1380次。所以在現在孩子們的心目中,羊也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三羊開泰」源自「三陽開泰」,原指從冬至的「一陽」,到臘月的「二陽」,再到正月的「三陽」,則冬去春來,大地回春。這個時候,每個人的心情,都會格外的好。適逢羊年,羊到春早。但願吉祥的羊叫,為我們扣開幸福之門;幸福的羊角,為我們抵掉所有的煩惱。每個人都喜氣洋洋,奔向陽關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