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方洪澇原因 洪水災害系太陽活動引起?

2021-01-10 閩南網

  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持續強降雨。因其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局地強降水重疊度高等特點,也讓持續降雨引發網友熱議,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謠言。

  比如下面這條包含著「國家氣象局退休專家」「180年周期白元年」「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地質、氣候巨大災難」等奪人眼球關鍵詞的帖子,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廣為流傳,在轉發和傳播過程中刷了一波錯誤認知。

  破除「科學謠言」還須靠科學知識。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空間天氣預報臺副臺長宗位國研究員,逐一進行「硬核科普」——

  此圖為謠言全文截圖

  1、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地面指揮,國家氣象局退休職工?

  無此職位,查無此人

  2、180年周期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併到一條線?

  太陽、地球、木星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即出現「木星衝日」現象,這一現象的周期是1年多。類似的有「土星衝日」現象,周期也是1年多,實在不需要180年那麼久。

  無論是「木星衝日」還是「土星衝日」,都是正常的天體運行現象。

  3、近期地球引力場、磁場發生紊亂?

  先上結論:我國在軌的風雲衛星對於太陽總輻射量、太陽活動、地球磁場等都有長期觀測業務,目前未發現有任何異常。

  太陽活動有11年左右的長周期變化,也有短至幾十分鐘的爆發過程。學術界,一般用太陽黑子相對數來表徵太陽活動長期水平的高低,習慣上將1755年黑子數最少時開始的活動周稱作太陽的第1個活動周,目前太陽活動已經進入第24周太陽活動的末期,根據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發布的預報結果表明:

  「第25太陽周可能始於2020年1月前後(±6個月),將於2031年6月前後(±6個月)結束,長度約11.5年,太陽活動總體活動水平與第24太陽周大致相當。」相關結果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的網頁(http://http://www.nsmc.org.cn/NSMC/Channels/SpaceWeatherReport.html)上都可以查詢到。也就是說目前處於第24太陽活動周向第25太陽活動周過渡的階段,太陽活動水平很低,太陽風的速度也處於較低水平。

  4、太陽風、等離子會影響地球天氣氣候嗎?

  確定地說,太陽活動的周期性變化確實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

  這主要是因為在太陽活動周期性變化過程中,太陽總輻射量會有一些變化。不過從1978年衛星觀測太陽總輻照度(TSI)開始,在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中,太陽總輻射量變化僅約為0.1%~0.3%。另外,隨太陽黑子數的變化也存在一個11年的周期。

  但是,這樣的變化與大氣環流、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相比,遠不能對地球大氣的能量收支平衡產生決定性影響。(作者: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盧健)

原標題:今年南方洪澇系太陽活動引起?中國氣象局專家闢謠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2020年安徽等11省(市)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3417.3萬人受災
    據@應急管理部1月2日消息,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
  • 洪澇災害影響範圍廣!應急管理部發布去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
    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儲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政治工作部、紅十字會總會、國鐵集團等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
  • 應對洪澇災害,這些健康知識您知不知道?
    近一時期來,由於連降暴雨,南方多地出現洪澇災害。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洪澇災情之下守護健康?食用腐敗變質食物易引起食物中毒。食用不潔食物易引起痢疾、傷寒、A肝、霍亂等腸道傳染病。淹死、病死的禽畜可傳播豬鏈球菌病、禽流感等傳染病,不可加工食用。
  • 洪澇災害後如何防疫病發生?這些健康提醒趕緊看
    洪澇災害後,該如何防疫?17日,重慶市疾控中心轉發健康提醒,這些洪澇災害防疫核心信息要注意。飲水——不喝生水,喝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桶裝水,或經過漂白粉等處理過的水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飲用開水、瓶裝水和桶裝水。
  • 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2020 年版)發布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健康安徽微信號消息:8月24日,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安徽省洪澇災害常見病證中醫藥防治手冊(2020年版)》,手冊分基層醫療機構版和居民版兩個版本,基層醫療機構版主要供基層醫務人員應用中醫藥防治洪澇災害常見病證時運用,居民版主要供災區普通社區居民應用中醫藥防治常見病證時參考。
  • 關於洪水的幾個數據
    百度指數收錄了2011年1月1日-2020年7月12日,這9年裡「洪水」的搜索指數。直接看圖。 指數第二高的,便是2020年夏天的洪水了。
  • 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3701.5億元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巖紅應急管理部1月8日通報,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 不想回首的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會商結果出爐
    近日,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其他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 最強厄爾尼諾來了 83年陝南洪水就與厄爾尼諾有關
    預計其後續影響將持續加強,引發各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風險不斷增大,極可能導致今夏我國南方地區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並可能引發我省中南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北部出現乾旱,須引起各級高度重視。  2015年全球表面溫度再創新高,為有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今年1月北極氣溫曾上升到0℃以上。美國東部地區許多城市聖誕節氣溫打破了同期最高氣溫記錄,隨後產生暖冷急轉。去年12月美國南部遭遇暴雨襲擊。
  • 江西洪澇災害導致18.3萬人受災 直接經濟損失7978萬元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譚紅報導:7月7日,記者從江西省應急管理廳獲悉,截至7日16時30分統計,7月6日開始的洪澇災害導致18.3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5138人,直接經濟損失7978萬元,災情還在進一步統計核查中。
  • 應急管理部發布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
    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面對嚴峻汛情災情,各受災地區、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時果斷轉移受威脅群眾,全力搶險救援救災,盡最大努力降低了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與近5年均值相比,2020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43%,其中因洪澇災害死亡失蹤279人、下降53%,均為歷史新低。
  • 應急管理部發布2020年全國自然災害基本情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
    、紅十字會總會、國鐵集團等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
  • 2020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公布,颱風「黑格比」等在列
    據統計,與近5年均值相比,2020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43%,其中因洪澇災害死亡失蹤279人、下降53%,均為歷史新低。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2020年,中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儲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政治工作部
  • 應急管理部公布2020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颱風「黑格比」等上榜
    2021年1月2日,應急管理部對外公布2020年全國十大自然災害,長江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颱風「黑格比」等上榜。 紅星新聞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2020年,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儲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政治工作部
  • 2020年的災難為什麼如此之多?它們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不知不覺,2020年只剩下一個月即將過去。在2020年沒有剛來之前,很多人對於這一個特別的年份都充滿了各種期望。要知道2020兩個20相同雙數組成的年份是比較罕見的,所以,不少人都對2020年有著很多美好的期望。
  • 2020年這麼多颱風暴雨地震低溫連旱,中國都挺過了!
    我國氣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重汛情,自然災害以洪澇、地質災害、風雹、颱風災害為主,地震、乾旱、低溫冷凍、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也有不同程度發生,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氣象局、銀保監會、糧儲局、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和政治工作部、紅十字會總會、國鐵集團等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
  • 徐州市水利學會召開「8.14」沂沭河大洪水專題研討會
    【來源:市水務局】 【信息時間:2020/10/21   閱讀次數: 】
  • 2019年長江1號洪水正式形成 南方雨什麼時候停
    【今年長江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遊正式形成】央視新聞7月13日消息,記者從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獲悉,今天5時,受上遊幹流及鄱陽湖水系來水影響,長江中遊幹流九江水文站水位漲至20.00米,達到警戒水位。這意味著,今年長江1號洪水在長江中下遊正式形成。
  • 三峽工程能防多少年一遇洪水?有沒有「變形」風險? 權威人士獨家回應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單劼】自6月初我國全面進入汛期以來,江西、安徽、湖北、湖南、重慶等多地遭遇洪澇災害侵襲。同往年面對洪澇災害時一樣,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