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爛漫——來自第一將軍縣的脫貧攻堅報告

2021-01-21 騰訊網

巍巍大別山,層巒疊翠,山花絢爛。

英雄的山孕育了一種精神——樸誠勇毅,不勝不休。

2010年1月23日,荊楚大地處處煥發勃勃生機。習近平在湖北考察期間,專程瞻仰了紅安縣革命烈士陵園,與七裡坪鎮長勝街群眾拉家常。他強調,要大力弘揚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把老區精神轉化為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推動老區建設又好又快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五年後的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紅安是國家首批重點貧困縣,黨有號召,紅安人一往無前,脫貧戰場不畏犧牲,敢於勝利。2018年8月7日,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紅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喜訊傳來,全縣人民歡欣鼓舞。

紅安成為湖北省乃至整個大別山地區首批國家級摘帽縣。

人間最暖是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這一年的春天,紅安漫山遍野盛開著映山紅,她是那麼的鮮豔奪目,絢麗芬芳。

婚沒離成,卻添二胎

五十多歲的周記權,頭髮銀白,逗著一歲多的小女兒,臉上的笑紋波浪一樣漾開。

他不光看著女兒笑,看到忙裡忙外的愛人,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愛人比他小十多歲,是周圍十裡八鄉有名的俏姐兒,當初相中他,因為周記權是本村小學裡的民辦老師,會教書。

結婚後,豐滿的理想變得越來越發骨感。

兒子天生癲癇病,一月要發作好幾回,隨時有可能倒在塘邊地上,夫妻倆整天提心弔膽,愁眉不展。

周記權憂慮,積勞成疾,患上了哮喘,發展成了肺結核,常年喉嚨怕刺激,走幾步上氣不接下氣,拉風箱一樣地喘。

書自然教不成,他幾乎成了廢人。

面對著這一老一少,妻子一夜急白了頭。生活來源沒了,治病的錢只得東挪西借。

三間舊瓦房,年久失修,漏雨又漏風。

以淚洗面洗了十多年,妻子終於絕望了,她要逃離這個貧病交加的窟窿,她要去尋找自己當初想要的那個生活。

周從貴當選村支書,她是周記權壪下同輩,也是他當年的小學生。

「不能讓記權哥這個家散了。」從貴在村委會上發話,擲地有聲,大伙兒點頭贊同。

周記權家一有事,從貴和村委就出現在面前。兒子發病,記權哮喘,三更半夜村幹部開車送醫院。冬天,夜裡下雨,屋頂瓦被吹翻了,從貴喊來幾個黨員,淋得一身透溼,把屋幫忙蓋好了,雞也打鳴了。

晚飯後,從貴經常到記權家串門,跟記權嫂子聊天,勸她不要離開丈夫兒子。

從貴告訴周記權夫婦,他家可以享受易地搬遷,就近安置到竹林新村。還可享受健康扶貧政策,治病的藥費不用擔心,醫療救助住院可報九成,不管住院治療費花多少自付最多五千元。

周記權愛人睜大眼睛問:「你說對,這些都是真的嗎?」

從貴笑了:「您是我的嫂子,也是我的師娘呀,難不成我還敢騙您?紅安這麼好的醫助政策,不僅全省都在學習,還在全國會議上作為經驗交流呢。」一席話,點亮了記權夫妻的希望。

從貴打開手機,讓記權夫婦看新聞報導:2016年7月5日,全國健康扶貧工作會議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作為邀請參會的兩家縣級代表之一,紅安在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言,與會領導對其健康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去年以來,紅安縣把健康扶貧作為關鍵一招,探索推行健康扶貧「4321」模式(注釋1),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截止6月25日,全縣完成健康扶貧對象免費體檢49132人次,住院診療9556人次,住院醫療總費用4939萬元,其中:新農合報銷3019.3萬元,政策兜底1483.7萬元,群眾自付440.4萬元,健康扶貧對象平均住院醫療支出僅為460.9元,較健康扶貧前下降77%,健康扶貧對象就醫經濟負擔得到極大的減輕。

記權的愛人也從紅安電視新聞看到一個真真切切的故事——

2017年6月16日,紅安縣主要負責人去醫院看望受傷工作隊員,突然,在電梯裡遇到一名患者向他敬了一個禮,這位患者哽咽的說:「我認得您是縣委書記,真是感謝黨的好政策啊!」經了解,患者是七裡坪鎮楊李家村貧困戶,李子明,多年前股骨頭壞死,由於治療費用昂貴,一直沒有進行手術治療。有了健康扶貧救助政策,他才敢進醫院,只用了5000元就在縣人民醫院完成了髖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前家裡需要人專門照看他,現在他不僅生活能夠自理,還在村裡擔任了護林員,他健康了,有收入了,所以才如此激動。

這些新聞和故事打消了記權夫婦的顧慮,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

從貴知道記權嫂子不是寡情薄義的人,她照顧兩個病人,無法出門去勞動,一家人沒得收入,光靠國家救助終究留不住她的心。

於是,周從貴跟村委一起想辦法,託熟人在縣城王家畈附近租了個小門面,先墊付資金,開了個茶葉店,讓記權嫂賣茶水,賣茶葉,還讓村民把種的菜捎帶店裡去賣。城裡人進店喝茶人聊聊天,小店整天熱熱鬧鬧人氣很旺,小店進項一天天上漲,夫妻倆臉上漸漸有了喜色。

2017年10月,周記權全家搬進竹林新村安置房。打開29棟2單元202室大門,周記權做夢沒想到一分錢沒花,今生能住進這好的房子。

竹林新居與縣城一河之隔,39棟荊楚風格的六層住宅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購物廣場、美食城、幼兒園、竹林實驗小學、衛生院等商業網點與社區服務設施一應齊全。綠化帶、廣場、路燈、廣播、健身器材等應有盡有。幾棟新樓的拐角處,孩子們在健身器材上快樂地玩耍,老人們臉上掛著笑容,坐在長條椅上休息聊天。

這不是安置點,分明就是城市新區,走進竹林新村的人無不這樣感慨。

妻子樂呵呵地對記權說,「以前日子像黃連,一下子從粥窩跳進肉窩,這簡直像做夢了。」

「遷」變萬化的竹林新村,成了搬遷戶幸福的家園,像周記權這樣的家庭一共有954戶,3363人。

屋頂發電,坐分紅利。竹林新村在屋頂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總裝機容量約1.5MW,每年可發電150萬千瓦時,直接經濟收益120萬元。

竹林新村屋頂發電收益歸安置點所有貧困戶。搬遷入住前,已有907戶每年享受到全縣光伏扶貧收益3000元(注釋2)。搬遷入住後,所有貧困戶每家每年還可增收1000元的「陽光」收入。

安置點的新建,原竹林村變成了竹林社區,村支部變身為社區黨委。竹林新村成立了物業公司,「社區+物業」管理模式讓易遷戶落地生根,花繁葉茂。

家家有菜園,開通了公汽專線,天然氣接通到戶,插卡即用。

他們不光安新居,還家家樂新業。

周記權和竹林新村搬遷戶入股德青源農業生態項目,每年可分紅1300元。這是輸血。

家門口有量身定製的香菇產業:採取「市場主體+社區+貧困戶租賃」方式,吸納貧困戶參與種植,建立合作社,一枚枚香菇,像一朵朵「致富花」,開在香菇棚架上,也開在貧困戶的心頭上。

守菌棒,採香菇,安置點後面500米一片大棚裡,時常活躍著周記權這樣有文化的種植戶和嫂子們忙碌的身影。

全縣10個大型集中安置點複製竹林新村模式,統一發展香菇種植,「周記權們」生活在希望中發芽,在成長中收穫。

荷包變鼓了,周記權喜事一樁接一樁,2018年底,妻子不僅沒與他離婚,居然還生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全家日子越過越甜蜜。

譜寫新時代紅安謠

戰爭年代,紅安有首民謠:「小小黃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

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女將衝鋒陷陣颯爽英姿同樣勝過男人。

高橋鎮是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家鄉。

一天上午,高橋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何春芳,到駐點村詹家灣村查看五保戶生活情況,發現63歲的孤老詹仲華正在家中縫補褲子。

詹仲華先天駝背,眼睛老花,手腳也不靈便。

看到何春芳進門,詹仲華把正在補的衣服遞給何春芳,隨口說:「你來得正好,我這褲子縫不攏。」

何春芳當即接過老人手中的活兒,坐在老人的對面,一針一線將褲子縫補好。老人開心地笑了,何春芳也笑了。

第二天,何春芳回家找出幾套衣服,又專程送到詹仲華老人家中。

何春芳主管高橋鎮精準脫貧與農業農村工作。一天到晚,到處是她忙碌的身影,「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想」。加班太晚,被人誤以為她「下班忘記關燈」;同事們笑稱她是「女漢子」,在法院工作的丈夫周末跑到高橋鎮來陪伴她,他常常笑著說自己「我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啦!」

村裡牆上都留有何春芳的個人電話,「她與貧困戶親,半夜接電話她也不嫌麻煩,全鎮人都喊她何姐。」高橋鎮一女同事說。

「何姐」一馬當先,高橋鎮精準扶貧工作連續三年全縣考核第一名。

也有讓她終生遺憾,永遠內疚的事兒。她的母親臨終前想見女兒最後一面,她白天忙工作,說好晚上一定去看看病重的老媽,可是,下午老人就走了。何春芳懊悔自責,在靈柩前哭得昏厥過去。埋葬了老娘,擦乾淚水,她又一頭埋在工作中。

忠誠,出色的工作是告慰母親在天之靈唯一的辦法。

紅安百姓稱讚何春芳是「最美扶貧幹部」。她的美,並不在於外貌、衣服和髮式,在於她的內心、她對群眾的那份真情。

長河緣貧困戶種的桃子熟了,她發朋友圈吆喝;高橋鎮種元胡貝母等中藥材,她動員、培訓、請專家、建合作社,頭年試驗第二年推廣;朝天椒種植,地膜怎麼鋪,底肥打多少,她編口訣當老師。太陽底下,手把手教農戶操作,汗流浹背,拿繡花的針的手拿起鋤頭,儼然是個種地老把式。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肥沃的土地裡收穫了票子,群眾的腰包鼓了眉頭舒展了,何春芳變黑了變瘦了,可是她開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為有犧牲多壯志,兌現承諾哪惜身?

省扶貧辦負責人說,「最硬的仗,必須派最能打的人。」

全縣有上萬餘名黨員、幹部結對包保貧困戶,何春芳是其中表現優秀的一員。

為有犧牲多壯志,有的幹部用生命兌現承諾。2017年7月5日凌晨,紅安縣47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周春華突發心臟病,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柏樹崗村,倒在扶貧攻堅的路上。

7日上午,上千人為周春華送行,哭聲慟天……

村民說:「不當村支書,他就不會走這麼早」

75歲的老上訪戶阮成瑞拄著拐杖來了——「我曾天天找他,罵他,他從不發脾氣。我半夜找他,他開車把我送回去,還給錢我用。」他長跪不起:「要是能換,我願以命換命。」

他承諾,任期內幹成三件事:貧困戶全部脫貧,組組通硬化的水泥路,整塘堰拆舊屋,打造美麗鄉村。「承諾是兌現了,人卻走了。」周春華嶽父、當了37年武漢市黃陂區旋峰寺村支書的方國庚抹淚說,春華放著工程項目不做,執意回村當支書時,他對村民有感情,認準了就一根筋,我們攔不住。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紅安組織9724名黨員幹部包保39426戶貧困戶,抽調1398名優秀幹部組建399個駐村工作隊和12個督查隊,全面落實駐村「五天四夜」(工作隊員每周在駐點村工作5個白天,住4個晚上)工作制度,當好脫貧攻堅戰鬥員、基層黨建指導員、美麗鄉村建管員、鄉風文明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召開場子會、上門走訪、共進晚餐、慰問幫扶,實打實地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三年來,紅安縣駐村幹部化解各種矛盾糾紛1872個,為貧困戶解決實際問題6883個;2017年全縣信訪量同比下降30%以上。

「當年紅軍的好作風又回來了。」扶貧工作隊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真心贏得了群眾的尊重。他們像尖刀兵戰鬥在一線,像當年臘子口戰役一樣,機智勇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起到了關鍵性的突擊作用。

2018年5月3日至5日,全國駐村幫扶工作座談會在孝感市舉行。紅安縣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介紹了紅安縣駐村幫扶工作經驗和做法。

一根藤,催生一片脫貧產業

2018年10月17日紅安紅苕扶貧直播專場,湖北廣電《好吃佬》節目主持人陳哥、紅安臺新聞主播熊欣帶領網友們圍觀黃岡市紅安縣杏花鄉一場盛大的挖苕大賽,現場尋找「苕王」,直播評苕、烤苕、吃苕;同時,在直播分會場,長江雲網紅主播駱璟來到當地紅苕加工企業,直播了紅安紅苕的「變身之旅」。直播中,還開放互動,觀看直播的網友可參與現場抽獎,贏取紅薯特產。豐富的內容,有趣的互動,生動熱鬧的鄉村實景、原生態的土特產品真實呈現,引爆了網友參與及購買的欲望。直播2小時,實現紅苕銷售52萬元,全天網絡累計銷售額達63.5萬元。

產業是脫貧致富的「牛鼻子」。

「紅安苕」,一個響噹噹的網紅名字,一個有故事的地標優品,結出了一個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清朝康熙年間,紅安就開始種植紅薯,特殊的區位氣候土壤,孕育了「紅安苕」生食甘甜、熟食綿香,不一樣的品味。

傳統的紅安苕往往蒸煮來吃或者曬成紅苕片留著過年吃,最早的加工就是用一塊木板,釘上鑽成很多篩眼的一塊鐵皮做成刷子,把紅苕刷成漿,然後做成苕豆腐。

近年來一根紅苕藤,吸引一群能人回鄉,牽引出一條綠色脫貧產業鏈。

紅安縣杏花鄉龍潭寺村的周叔寬,年過六旬,當過兵。10年前,妻子查出患上了罕見的「主動脈夾層」病,徹底喪失勞動能力,癱瘓在床。

日子正在貧困的時候,村裡傳來好消息:要想富,跟著合作社一起種紅苕!

原來,姚峰迴鄉了,他變賣了三臺挖機,揣著一疊鈔票回家承包1000多畝土地,成立了瑞灃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他要把紅安苕盤大,圓鄉親們一個致富夢。

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姚峰組織社員拿土地入股,到基地幹活,一大片紅苕藤綠了幾近荒蕪的土地,田地增收了人也增值了。

周叔寬成了這一模式的受益者。他在合作社打工一月2000多塊工資,每年土地和小額貸款分紅6000多元,周叔寬的生活蒸蒸日上。

「周叔寬們」如今遍布全縣。200多個合作社把千家萬戶組織起來,在家門口侍弄紅苕掙鈔票。

綠油油的葉子紅彤彤的苕,遍布紅安山坡田壟,顏值高價值同樣高,紅安農民心中脫貧致富的希望在這一紅一綠中生長蔓延。

能人回鄉讓紅安苕身價暴漲。

被紅安苕改變命運的,不只是當地的貧困戶。

紅安苕成為一個區域品牌,產業鏈不斷延伸,得益於像姚峰一樣執著的「苕人」。

袁鵬,土生土長的紅安小夥子。13年前,他下崗後到廣州一家麵粉廠打工,做檢驗員。邊工作邊學管理,2007年,袁鵬返鄉創業,承包一家國營麵條廠,成立湖北阿帆食品有限公司,隨後在武漢市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成功掛牌。公司員工由60多人,增加到100多人。

阿帆公司研發的「紅薯掛麵生產新工藝」順利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鑑定,被認定為「國內領先」水平。這種紅薯麵條,白淨無瑕,吃起來滑溜爽口,經過選薯、清洗、粉碎、打漿等10多道工序進行加工而成。

一顆顆沾著泥土芳香的紅安苕從農民們手裡收購上來,進入湖北阿帆食品有限公司,完成「變身之旅」。

一塊多錢一斤的鮮紅苕,經過深加工,「身價」暴漲了好幾倍。阿帆公司的紅薯面在網上賣到128元一提,遠銷重慶、深圳、廣州,吃了的都說好,弄得供不應求。

二程鎮是大理學家程頤程顥的退隱居住地,也是「姜牌紅」紅苕精品原產地,被農業部認定為「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武漢賣烤紅薯的首先就是二程人,二程人盤苕嘗過甜頭。近幾年,全鎮紅苕種植面積達3.1萬畝,總產量約5.2萬噸,紅苕種植撐起了二程人「錢袋子」。

種植面地擴大,緊跟著就是要建設先進的紅苕保鮮系統與產品加工流通體系。二程鎮幾十家紅苕企業及產品微商、經紀人參與紅苕產業經營,打通了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帶動了鮮食紅苕及加工產品的銷售。

韓德校與旋風將軍韓先楚同村,紅安偉傑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就是他回鄉打造紅苕產業的根據地。

韓德校是村支書韓德偉喊他回來的,韓德校要和村裡共建紅苕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現代農業,這個心願,這個夢是小時候吃紅苕吃不飽就扎了根的。

在深圳打拼了15年,資產幾千萬,韓德校突然跑回到生養他的二程鎮田店村盤苕,妻子感到驚愕,說他「發了燒」,瘋了,簡直是瞎折騰。韓德校折騰得有聲有色,公司種植紅薯千餘畝,建成「苕澱粉」「苕粉條」等深加工產品生產線和全產業鏈,創立「苕大哥」」苕大嫂」品牌,年加工鮮苕5000噸。

「苕大哥」品牌系列產品成功登陸CCTV-7《鄉約》欄目;亮相天津召開的101屆全國糖酒招商會,現場籤約多家大型商超平臺;「苕大哥」品牌系列產品全面入駐黃商超市。

今年3月復工復產,公司迎來開門紅,加工紅薯粉條9萬公斤,一銷而盡,紅薯酸辣粉銷售52萬桶,人家愁企業倒閉,韓德校逆流而上,銷售總額較往年同期翻番。

4月,公司再次與央視籤訂廣告投放合作協議,央視央廣7頻道午間黃金檔和官方抖音號上對紅安苕加工品進行宣傳;與今日頭條續約,淘寶企業店鋪、拼多多店鋪的運營力度加大,102屆全國糖酒食品交易會展位已定。

擴大紅苕澱粉、粉條產能,由現在日產粉條2500公斤提升到日產5000公斤以上,實現年產值4000萬元以上,年加工鮮紅苕能力達10000噸,在帶動本村及周邊村鎮3000餘畝紅薯種植基礎上,再流轉土地3000畝,擴大種植,幫助更多農戶增產增收,韓德校目標有點「野心」勃勃。

小豐山村:一根網線,引爆紅安苕。

小豐山村從「空殼村」華麗轉身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如期摘帽脫貧以後,小豐山村靠一個聚寶盆鞏固提升成果,那就是——扶貧工廠。

工廠生產什麼?

「拼命三娘」村支書周從貴選準產業紅安苕。

大年初九,她和駐村第一書記、黃岡市供銷社副主任徐和平出發了。安徽、河南、上海一圈看下來,心裡有底了——建農產品加工廠,生產方便食品紅安苕酸辣粉。

5月,紅安縣紅虹食品加工廠投產,紅虹、巧思兩家電商公司註冊成立。

一根網線、兩臺電腦,能量有多大?周從貴指著扶貧生產車間,「你看,紅安苕酸辣粉,名副其實的網紅產品。」

生產車間在村部旁邊。透過玻璃看到,全封閉的車間窗明几淨,兩條生產線馬力全開,身著白色工裝的工人正在忙活。倉庫裡,成箱的酸辣粉即將發往全國各地。

「35人務工,每人每月最多可拿到3000元。」車間主任周少平說,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顧家、掙錢兩不誤。

相鄰的電商公司,打單機響個不停。「一天網售一萬單。」看著牆上的進度表,周從貴嘖嘖讚嘆,「哇,照這樣下去,今年銷售額要衝刺2000萬元,村集體保底分紅可達10萬元!」

「一根網線引爆『紅安苕』。」紅安縣扶貧辦主任負責人說,如今,小豐山的紅薯不夠用,紅虹公司的收購範圍輻射全縣。

劉靜,一位深圳耕耘多年的女能人,回鄉創業,她別出心裁,在華家河鎮王家衝,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種苕,釀苕酒,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聯姻,繁殖出醇香健康的綠色瓊漿,帶動一個鎮五萬多人釀造甜美的生活,發財門路越走越寬廣。

據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2019年全縣「紅安苕」種植7.5萬畝,產量達15萬噸,總產值超過6.7億元。全縣有1530戶貧困戶通過到「紅安苕」種植基地打工或開展合作經營,每戶平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貧困戶年打工收入過萬元。(註:2019年《紅安縣紅苕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規劃(2019—2023 年)》《紅安縣加快推進紅苕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

2020年初,縣政府出臺獎勵政策,春耕復產,村村育苗,5月底,家家栽種,紅苕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10萬畝。扶貧車間全面開工,3000戶就近就業,戶平收入6000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9月份紅苕產量達20萬噸,涉業脫貧人員1.2萬以上。(註:2020年《紅安縣春季農業生產獎勵方案》)

醜小鴨變成金鳳凰

2018年秋天,陽光和熙,金風送爽。

中直機關甘肅省駐村工作隊一行到紅安考察學習。他們興致勃勃走進城關鎮建中村,七裡坪鎮柏林寺村,領隊吳主任等且行且感慨:「紅安脫貧工作『五位一體』的做法,長遠規劃,面向小康,確實值得學習。」

走進建中村黨群服務中心,濃厚的向善向美氛圍感染了大家,悠久的文化傳承與現代的黨建知識融為一體,展播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別致。

參觀黨員之家、服務大廳、村史館、文化禮堂,特別是村賢牆,令人駐足流連,眼睛為之一亮。

「以前的村部,破舊漏水,門口長了草,桌上一層灰,如今村部不僅變得乾淨明亮,功能齊全有文化,關鍵是群眾辦事方便了。」退休的老村支書韓用福感嘆。

老年活動中心、四點半學校、圖書室、談心說話室、文化廣場,是村民茶餘飯後,休閒的好去處。

新田鋪灣,一脫往日髒爛差,實現了華麗蛻變,出落得像個俏麗的大姑娘。

「過去的村子,田地沒人種,門口塘又髒又臭,彎前屋後垃圾成堆,全是土路,每逢下雨天,寸步難行。」 村支書胡紅光介紹,「如今,建中村的23個自然垸,水塘清澈,水泥路平坦寬闊,花樹成片成行,牆上水墨畫,廣場嶄新的健身器材……太陽燈照亮家門口,垃圾箱擺在家門口,人人愛清潔,戶戶講衛生,比勤勞,爭上進,村容村貌人的精神面貌都是煥然一新。」

建中村是重點貧困村,有貧困人口171戶507人,2015年8月,紅安縣委推行綜合治理試點,在全縣帶頭開展了以精準脫貧統領基層黨建、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平安鄉村的「五位一體」基層基礎工作,發起脫貧攻堅戰總攻。村級有產業:紗帽翅蔬菜大棚,佔地100餘畝,緊臨G346高速路邊,既滿足日常飲食所需又能吸引遊客體驗鄉村田園的採摘樂趣。

湖北乾康食品有限公司,位於建中村部南邊,公司年產值2.5億,帶動村裡勞動力就業28人,年收入近6萬元。

「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有不錯的收入,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作為新時代的新農民,確實感到好幸福。」村民陳振國說。

2017年建中村脫胎換骨,率先脫貧出列,一個落後村貧窮村蝶變得宜居、宜業、宜遊。

建中村,成為精準扶貧「村級樣本」,紅安縣像這樣的村不在少數:柏林寺村,高升村,葉河村,陳河村,陳樓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

「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深情牽掛、親切關懷在紅安正變成現實。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紅安縣人自己寫下一首扶貧之歌《「我最牽掛」》,用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習近平主席和新生活的深情禮讚和嚮往——

您一聲「我最牽掛」

好似春風吹進萬戶千家

暖了冬天的心窩

暖了神州大地

暖了千年華夏

雲貴高原披彩霞

大別山脈吐新芽

老少邊窮的臉上啊

愁雲散盡

綻放出激動幸福的淚花……

新時代的巨輪啊

乘風破浪

向著美好明天高歌進發

注釋1:「4321」模式:紅安健康扶貧創新模式:明確「定救助對象、定報帳方式、定兜底標準、定就診機構」四定原則;實行「入院不交費、報帳一站式、結算一次性」三大舉措;落實「健康全管理、就醫全兜底」兩大保障;實現「不讓一個貧困戶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目標。

其核心內容有二:一是將精準識別貧困對象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90%;二是年度住院醫療費用個人部分實行5000元封頂,不足部分由政府通過購買商業保險方式兜底。

縣衛生與健康局相關人員介紹,截止2018年底,全縣共救助貧困患者66380人次,住院醫療總費用3.79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報銷22857.23萬元、大病醫療保險報銷3947.96萬元,政府補充醫療保險報8115.34萬元,民政救助409.56萬元,個人自付2603.31萬元,實際報銷比例93.14%。住院醫療次均自付費用僅為392.2元。

紅安縣投入630萬元用於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服務。2018年全縣完成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籤約88360人次,全縣家庭醫生上門服務22萬次,籤約面達到全縣覆蓋。

全縣2273個貧困群眾恢復勞動力,9247人部分恢復勞動力。他們不但能生活自理,還能從事種養等生產活動,增強了自我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紅安健康扶貧先後兩次在全國會議上交流經驗,被評為全國基層改革創新50個優秀案例之一。原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在全國健康扶貧會議上肯定「紅安縣精準扶貧醫療救助的做法,值得借鑑」。聯合國人權組織認為紅安健康扶貧作法和經驗值得國際社會學習。

2017年9月亞非拉8國29人考察團來紅安,就醫療與健康扶貧、農村衛生發展、專項扶貧、社會保障等四方面進行為期兩天的考察。

注釋2:紅安縣光伏扶貧自2016年4月開始建設,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併網發電。總裝機規模61556千瓦,建設161個點位267個電站,截止2019年12月底,已發電量16433.5167萬度。總投資50191.53萬元。涉及96個重點貧困村(每村50千瓦),176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3千瓦)。

審閱:張今中

簡評:此文來自前國家主席李先念和素有旋風將軍之稱的韓先楚的家鄉。講述的是湖北紅安人民脫貧致富的故事。他們的事跡十分感人。他們精準扶貧的做法具有全國意義,多次在全國性的會議作過介紹。並得到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高度評價。文章緊扣時代,全景式展現革命老區紅安脫貧攻堅的宏大主題,事例典型生動感人,經驗介紹翔實客觀,結構立體全面,很值一讀。

終審:劉俊鷹

作者簡介:李紹倫,湖北紅安人,六零後。湖北省詩詞學會會員,網絡作協會員。在《遼河》《河南文學》《群島小小說》《小說家》《深圳文學》《湖北日報》《中華文學》《湖北詩詞》等發表過小說詩歌散文30餘萬字。

來源:湖北廣播電視報

相關焦點

  • 德陽市脫貧攻堅人物系列報導《待到山花爛漫時》第六集——種花記
    2018年,縣婦幼保健院醫生劉金龍打上背包來到紅金村,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中江縣黃鹿鎮紅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金龍2020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打通紅金村奪取勝利的「最後一公裡」,這是一樁不能拖,又不能急的大事。對身為醫生,又是駐村第一書記的劉金龍而言,越到最後的關頭,越要像給病人看病一樣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
  • 脫貧攻堅:來自涼山州喜德縣的樣本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中國政府莊嚴承諾:今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340萬人……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啃下「硬骨頭」、補齊最大的短板?如何久久為功打贏脫貧攻堅戰?如何確保脫貧成效真正得到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國各地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與實踐。那麼,就民族地區而言,擺脫貧困之路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 調研報告範文: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調研報告3篇
    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由包村掛點組、駐村工作隊、村三職幹部組建扶貧工作隊,下設3個小組分片包幹6個村民小組,27名縣、鄉幹部結對幫扶78戶貧困戶,參加脫貧攻堅政策培訓學習班8期,抓實脫貧攻堅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扶貧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脫貧摘帽風險排查,全面覆蓋6個村民小組138戶493人,其中貧困戶有78戶312人,非貧困戶60戶181人。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吉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吉林省殘聯黨組、理事會始終把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作為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衡量標準,深刻認識和把握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形勢,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總體部署和中國殘聯有關要求,主動擔當作為,層層傳導工作壓力、打牢工作基礎、壓實工作責任,建立起助力殘疾人脫貧攻堅的長效工作機制。
  •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讀到這句詞你想到了什麼呢?在你的眼前一定浮現出來了她的樣子,一百個人的心目中就有一百個她的模樣。歷史上描寫梅花的詩句有很多,這首最值得人們細細的品味。
  • 講述佛坪一線故事 助力陝西脫貧攻堅
    佛坪縣地處中國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線的秦嶺南麓,是有名的「中國山茱萸之鄉」。佛坪植被豐茂,氣候溼潤,物種豐富,有130多隻野生大熊貓,也被稱為「中國熊貓第一縣」。9月5日下午,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深情旋律中,2019年「鏡頭中的脫貧故事」網評引導活動在佛坪啟動。
  • 廣南多人上榜全省脫貧攻堅獎候選人
    按照《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工作方案的通知》(雲開組辦〔2020〕38號)和全省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視頻會議精神
  • 金寨縣斑竹園鎮健康脫貧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也是喜迎脫貧攻堅碩果之年,金寨縣斑竹園鎮中心衛生院通過多種舉措,將健康脫貧工作落到實處,讓貧困人口切實感受到黨的政策的優越性。  一、走村入戶、精準摸底 衛生院組織人員與村委會、村衛生室對轄區內的貧困人口逐一摸底,摸清貧困人口患病情況,積極為符合條件的人員申報慢性病,讓慢病患者及早享受「180」政策,同時宣傳「351」及醫保相關政策,讓群眾少走冤枉路、少花冤枉錢。  二、分類幫扶、精準救助 在摸底的基礎上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醫療救助,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對於特殊病種限額。
  • 智庫論壇|掛牌督戰脫貧攻堅
    本刊記者 馬玉榮訪談嘉賓孟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原副部長、研究員張鳴鳴,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農村人居環境戰略團隊首席專家、研究員、博士吳玉聖,貴州省黎平縣蓋寶村扶貧第一書記2020年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召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
  • 羌山來了駐村第一書記,兩年時間實現全村脫貧!
    養雞養豬、種植藥材,村民們忙得不不亦樂乎……這些都得益於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羅小剛,國網北川供電公司派駐小壩鎮酒廠村的第一書記,為了給村民拓寬銷售渠道,他化身主播,為村民家的蜂蜜代言。「我們這是土蜂蜜,蜜都是在附近藥材花上採到的。蜂蜜非常黏稠,色澤透亮,味道香甜。」
  • 脫貧攻堅看中國
    在今年的「扶貧日」到來之際,首次設立了「全國脫貧攻堅獎」,38名為脫貧攻堅做出突出貢獻的各界人士受到了國家級表彰。精準扶貧的勇氣召喚成為深化中國改革進程的時代特徵。
  •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強調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時強調咬定目標全力衝刺 查漏補缺提升質量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全面勝利10月12日,省委書記彭清華到越西縣越城鎮城北感恩社區調研,看望已搬入新家的脫貧群眾。彭清華說,「懸崖村」的脫貧成效一定意義上講是我省脫貧攻堅事業的一個縮影。希望鄉親們心懷感恩、矢志奮鬥,講好「懸崖村」脫貧故事、做優「懸崖村」文旅品牌,繼續走好致富路、幸福路。美姑縣是全省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脫貧難度最大的未摘帽縣之一。離開阿土列爾村,彭清華即趕赴美姑縣,來到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牛牛壩鄉北辰社區。
  • 脫貧攻堅|彭貴院長督促指導中和鎮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攻堅|彭貴院長督促指導中和鎮脫貧攻堅工作 2020-05-17 0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走出脫貧路
    生活在山,出路也在山。近年來,大井鎮圍繞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念好「山字經」,做活「菜文章」,著力破解脫貧攻堅中的熱點難點,使貧困群眾實現穩步脫貧增收。  摸清家底 凝心聚力抓產業  為了把脫貧攻堅工作抓牢抓實,大井鎮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把鎮屬144名幹部職工分17個工作組,包村聯戶開展扶貧工作。
  • 領跑脫貧攻堅之路 傾聽他們的故事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但當前,貧困殘疾人仍是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有數據表明,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來,貧困殘疾人數量從700多萬減少到了2019年底的近50萬人,僅2019年就淨減少120萬人。在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不少殘疾朋友脫穎而出,用自己的努力再次書寫了新的人生。他們有的靠勤奮建立了自己的養殖場,有的利用智慧研究新領域、學習新本領,還有的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與天賦,成就事業,最終光榮脫貧。
  • 唐河縣桐河鄉人大代表聚力脫貧攻堅
    央廣網南陽12月1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吳玉顯)為更好地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群眾、助力脫貧攻堅的作用,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唐河縣桐河鄉人大不斷探索,切實調動人大代表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作為、多點發力,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注重深入調研。
  • 敢叫天地換新顏——秦巴山區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歌
    新華社西安11月11日電 題:敢叫天地換新顏——秦巴山區譜寫脫貧攻堅奮進歌  新華社記者  地跨陝西、四川、重慶、河南、湖北、甘肅等多個省、市的秦巴山區,是全國十四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任務重的地區之一,曾被稱為全國除「三區三州」外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 河海大學舉辦2020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
    2020年12月30日,河海大學舉辦2020年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河海大學副校長許峰出席並講話,該校2位扶貧幹部和4位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向廣大師生進行扶貧先進事跡匯報,相關部門負責人、200名師生代表出席現場活動,常州校區師生代表通過線上形式參加活動。
  • 煙臺平安人壽:脫貧攻堅,平安在行動
    近日,由煙臺平安人壽出資援建的萊州市西大劉村農田灌溉項目引水成功,該項目成功落地有效緩解了村民種地靠天吃飯的困境,為西大劉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西大劉村以沙土地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自種植傳統農作物,收入單一,經濟發展滯緩。2018年煙臺平安人壽專門成立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多次帶隊赴村走訪,與村兩委班子探討脫貧致富有效方法。通過打造產業扶貧閉環流程,改變傳統經營理念,提升經濟效益。
  • 決戰脫貧攻堅,點讚富美同安!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
    【節目首播】第3期:勇做新時代新農民 帶領鄉親共圓小康夢隨著本期訪談的播出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紀實網絡專題活動也即將告一段落大家是否還有點意猶未盡還想看更多?下面就請跟著小編的步伐一起來回顧下吧~活動於8月5日正式上線推出內容豐富 精彩紛呈一「決戰脫貧攻堅 點讚富美同安」活動網絡專題頁面在廈門網開設專題頁面匯聚整合活動全部內容直觀呈現同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成果市民網友可以通過該頁面全面深入了解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