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記
九月,在亞熱帶溼潤季風的作用下,水稻相繼成熟,即將全面開鐮收割,這個地處川中丘陵地區西部的小山村,一種名為金絲皇菊的植物也到了生長的關鍵期。
中江縣黃鹿鎮紅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金龍
在大眾的眼裡,金絲皇菊它是有觀賞的價值。作為一名醫生我覺得他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藥用價值,還有食用價值。作為一名扶貧幹部,我覺得它有一個給我們村民帶來增收的價值。
紅金村,一個位於中江縣最北端的小鄉村,這裡淺丘環繞,水源充沛,鋪陳著田園牧歌的詩意,但也是「插花式」貧困地區。2018年,縣婦幼保健院醫生劉金龍打上背包來到紅金村,擔任了駐村第一書記。
彼時的紅金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8戶108名,1500多畝耕地當中一半水田一半旱地,生產方式傳統,種植結構單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200元。
中江縣黃鹿鎮紅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金龍
2018年之前,我們村土地都還是種的傳統作物,然後經濟價值並不高,我們村雖然有很多青壯年,但是都外出務工了,留在村上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兒童,我們村那個時候又沒有村集體經濟,所有他們沒有增收的渠道。
2020年,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打通紅金村奪取勝利的「最後一公裡」,這是一樁不能拖,又不能急的大事。對身為醫生,又是駐村第一書記的劉金龍而言,越到最後的關頭,越要像給病人看病一樣找準病根,才能對症下藥。
從醫院來到鄉村,從「坐機關」到「蹲田地」,三十出頭的劉金龍經歷的不只是工作場所與身份的轉換,他面臨的問題要比想像的多得多。直到駐村第3月的一天……
電話是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打來的,作為優秀畢業生的劉金龍受邀參加母校60周年校慶。回到母校,劉金龍避開熱鬧的人群,一頭鑽進了學校的中藥標本館。大學期間,劉金龍是這個「百草園」的常客,而這次的重逢讓他有了意外的收穫。
田勇向劉金龍推薦的金絲皇菊被譽為「菊花之皇」,因其經濟價值高而被市場稱作「軟黃金」。
興衝衝地回到村裡,劉金龍迫切希望拉上鄉親們一起種植金絲皇菊。在這位「九零後」第一書記看來,只要能增加鄉親們的收入,哪怕有一絲希望都值得一試。然而,劉金龍失算了。
一腔熱情換來的卻是一瓢「冷水」,讓劉金龍有些發懵。他意識到,要讓大伙兒接受金絲皇菊這個新事物,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
劉金龍決定「賭一把」,用事實來檢驗做這件事值當不值當。說來也巧,村裡正好有10畝撂荒已久的土地,於是劉金龍拿出5萬塊錢積蓄將它們流轉出來,把自費買來的2000株金絲皇菊幼苗種在了地裡。
時間一天天過去,金絲皇菊幼苗開始變粗長高,而讓劉金龍傷神費腦的問題也接踵而至:由於溝渠排水不暢,導致菊苗出現積水爛根的現象,再加上株距不夠,瘋長的雜草對菊苗也構成了威脅。
金絲皇菊「性情」嬌弱,在生長過程中不能用藥,於是劉金龍又自掏腰包請來十多位貧困村民幫著人工除草,劉金龍則每月為他們支付300元的報酬。
春去冬來,歷經7個月精心培育,這批「種子選手」終於在2019年初冬迎來了盛裝亮相的時刻:一朵朵金絲皇菊迎風綻放,山野間瀰漫著清幽淡雅的香氣。
採摘期結束,劉金龍粗略一算驚喜不已:十畝地共收穫金絲皇菊一千斤左右。初戰告捷,劉金龍的心裡就像一杯剛剛衝泡好的皇菊茶。
新鮮的皇菊不易保存,最穩妥的處理方式是低溫烘乾,但建成一個像樣的烘房少說也要18萬元。不得已,劉金龍火速把皇菊送到綿陽,託關係找到一個加工廠,這才解了燃眉之急。緊接著,劉金龍又馬不停蹄把樣品送到四川農業大學品質實驗室,他需要得到更加確信的答覆。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 馮宗雲
從蛋白質、纖維和灰份、澱粉這些指標來看,你們這個金絲皇菊品種,就達到了優級標準,品質是比較好的。
最近幾年,金絲皇菊在國內的市場行情一直不錯,極品金絲皇菊每斤甚至能賣到1000多塊錢左右,品相一般的每斤也能賣300塊錢。劉金龍把一切閒暇時間利用起來,四處尋找買家。短短兩個月,一千斤金絲皇菊就全部脫手。這樣的結果,不僅讓劉金龍頓感快慰,也讓鄉親們感受到了什麼叫改變。
金絲皇菊的順利起步,極大鼓舞了劉金龍的信心。2020年,紅金村獲得省委組織部撥款資金 100 萬元,用於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金絲皇菊種植面積已達60畝,鮮花總產量有望達6000斤左右,產值可達50000元,貧困群眾戶均增收近千元左右。
劉金龍的新打算是,引進更優質的品種,打造具有觀賞特色的金絲皇菊產業,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為村民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進一步拓寬增收致富的門路。
中江縣黃鹿鎮紅金村駐村第一書記 劉金龍
這是我自己拍的視頻,每當看到這些自由飛翔的白鷺,我就有一種特別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生命和希望。紅金村窮過苦過,但我們一同致富奔康的念頭從來沒有斷過,只要心存希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定能成功。
【文章來源:德陽頭條】
原標題:《德陽市脫貧攻堅人物系列報導《待到山花爛漫時》第六集——種花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