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氣溫高、溼度大,適合腸道致病菌和黴菌的生長繁殖,食物易腐敗變質,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多。為避免市民食用有毒有害食物,提升自我防範意識。7月23日,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以下食品安全警示信息和預防食物中毒防控知識。
夏秋季食物易腐敗變質,如食品生熟不分、食品貯存不當、進食未經加熱處理的生食品等,易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在發達國家,每年患食源性疾病的人數高達 30%。美國每年每 6人中就有 1 人因為吃了被汙染的食品而生病,每年僅僅是沙門氏菌感染造成的直接醫療費用損失就達3.66 億美元。目前全省各地發生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包括食物中毒)僅僅是實際發病情況的「冰山一角」。這些小小的微生物小到我們肉眼都看不見,經常隱匿於食物和各種環境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它們的襲擊,導致食源性疾病的暴發。
不可不防的沙門氏菌:沙門氏菌常汙染肉、蛋、奶及其製品,其中生雞肉最易被汙染,被汙染後的食物看起來似乎並沒有變化。常見的感染症狀是嘔吐、腹瀉、腹痛等,重者可引起脫水、休克,甚至引發敗血症。
產「毒」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簡稱為金葡菌,健康人的咽喉、鼻腔、皮膚上常有它的蹤跡,傷口化膿感染處和上呼吸道感染者的鼻腔更是它的主要聚集地。常汙染蛋白質或澱粉含量豐富的食品,如奶和奶製品、肉和肉製品、糕點、剩飯等。
金葡菌本身的殺傷力有限,但如果在食物中大量繁殖,就可以產生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這種毒素才是真正的「致病元兇」,它的耐熱性很強,普通的烹煮過程無法將其完全破壞。攝入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的食物後,會出現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症狀。易感人群為兒童,且年齡越小越敏感。
不怕冷的單增李斯特氏菌:單增李斯特菌的生命力頑強,在冰箱的冷藏溫度下仍可以生長繁殖。它常汙染肉、奶及其製品、水產品等,在生肉和即食食品中汙染率最高。
單增李斯特菌一般導致腸道感染,病人會出現發熱、肌肉酸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它也能引起嚴重的腦膜炎和敗血症,發病率雖低,病死率卻較高。新生兒、孕婦、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最容易被它擊倒。
重口味的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天然存在於海水、沿海環境、海底沉積物和魚貝類等海產品中,且生命力十分頑強,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個月以上。它主要汙染的食品是海產品,包括多種海洋魚類、蝦、蟹、貝類等。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發病高峰在夏秋季,主要臨床表現是急性胃腸炎,如劇烈腹痛、臍部陣發性絞痛等,腹瀉多呈水樣便,病程常為2-3天,恢復較快。
嬰幼兒的敵人——阪崎腸桿菌:阪崎腸桿菌是存在於環境中的一種微生物,具有耐熱、耐乾燥等特點,可長時間存在於乾燥的環境中。如果奶粉在衝調、存放時操作不當,就可能被環境中的阪崎腸桿菌汙染。阪崎腸桿菌最容易襲擊1歲以下,特別是早產、出生體重偏低、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可引起新生兒腦膜炎、菌血症等嚴重疾病,死亡率高達20-50%。
如何避免嬰幼兒感染阪崎腸桿菌?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嬰幼兒配方粉應使用70℃以上的熱水衝調,並在衝調後2小時內儘快餵哺;如需預先衝調,衝調後應快速冷卻且存放在不超過5℃的冰箱內,並在衝調後24小時內飲用,餵哺前必須重新加熱;對於早產、體重低或免疫力低等高風險嬰幼兒,應使用商業無菌的液態嬰幼兒配方粉。
愛「發燒」的空腸彎曲菌:空腸彎曲菌常見的汙染食品為禽畜肉和生鮮奶等,生鮮雞肉更是它的最愛。受汙染的水也是一個重要的汙染源。
空腸彎曲菌病多以散發病例為主。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最高,尤其1歲以內的嬰兒。多數人在感染後2-5天出現病症,例如發熱、頭痛、腹痛、腹瀉、嘔吐等,偶爾會發生關節疼痛發炎和格林巴利症候群等併發症。
如何預防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做到保持清潔:勤洗手(做飯前和生熟食品交替處理的過程中);廚房用具(碗筷、筷子盒、刀、案板、抹布)要保持清潔;廚房和儲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蟲防鼠。
做到生熟分開:這裡的「熟」指的是切完了直接吃的東西,比如拌黃瓜、醬牛肉;「生」是指切完了還要經過加熱處理的。生熟分開就是避免「生」食上可能攜帶的細菌汙染到「熟」食上,引發食源性疾病。這裡的分開不僅僅是指它們不要接觸,也表示它們所用的案板、道具、器皿也應當分開。
做到燒熟煮透:肉、禽、蛋、奶類和海產品要完全煮熟,燒熟煮透的一般原則是煮開10-15分鐘,如果是大塊肉,比如整雞,時間還需要長一點。炸、烤和烘製食物時不要過度烹調,以免產生有害物質。
做到在安全的溫度下保存食物:食物應儘快冷卻並放冰箱冷藏。但冰箱並不是保險箱,還有少數細菌能生長,比如李斯特氏菌。所以冰箱中食物不宜貯存過久,從冰箱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徹底加熱再吃才保險。
做到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飲用符合安全標準的水;挑選新鮮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選擇經過安全處理的食物;謹食生鮮動物肉;要清洗水果和蔬菜,尤其在生吃前;不要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朱夢怡
編輯 周婷
編審 徐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