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蝰:並不珍稀的古老毒蛇,因絕食而出名,為何我們還要保護它

2020-10-03 小何聊科學

近日,陝西漢中西鄉縣的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了熱搜,原因竟然是發現了一條毒蛇。原來,這是一條並不珍稀的古老毒蛇——白頭蝰蛇,長約30釐米,蛇頭呈箭頭三角形。

獨一無二的白頭蝰蛇

白頭蝰,又名白缺蝰,屬於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蝰蛇科,白頭蝰屬。作為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目前沒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從這個角度而言,它可以被稱作「獨一無二」。

白頭蝰是一種比較原始的蛇種,它的頭部呈白色或淡黃色,並摻雜灰色的橫紋。仔細觀察會發現,它們的眼睛也是淡黃色的,瞳孔則是直線型。它的身體顏色主要是深藍色、灰色或黑色,有著幼細的白色、橙色條紋,令人印象深刻。

它的頭部形狀稍呈扁平狀及橢圓形,頭部上有著與一般蝰蛇不同的大鱗(一般蝰蛇頭部緊密覆蓋著細碎的鱗片)。白頭蝰的牙齒是空心牙,同樣可以注射毒素,而它的毒牙卻略顯短小,與其它毒蛇的毒牙相比有點格格不入。毒牙尖端部位呈脊狀,如同一把瑞士短刀,十分少見。與之相對應的,白頭蝰分泌毒素的毒囊體型相對地細小。相比一般蝰蛇,白頭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是卵生的,還會進行冬眠。(其它蝰蛇都是卵胎生,產卵於體內孵化,直接產後代於母體)

令人頭疼的絕食者

白頭蝰是世界爬蟲界專家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也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毒性相對中等的,並不致命。它生活於山區(海拔1000米左右),棲息於巖石洞穴,喜歡較清涼的環境(約20至25攝氏度之間)。

歐美國家曾經多次嘗試進口白頭蝰,結果都是全軍覆沒,絕食而死。它們在野外被捕捉之後轉人工飼養,會絕食直到餓死,直到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個問題仍未得到解決,因此白頭蝰無法人工養殖和繁育,這一特性也讓白頭蝰「聲名大噪」。

對於白頭蝰的絕食,世界爬蟲學界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流的說法有兩種:白頭蝰在低海拔高溫反應,導致內臟器官損傷而絕食;另一說法則是由於其食物的特殊性,它在自然界主要吃鼩鼱(鼩鼱:讀音qú jīng,是自然界中最小的哺乳動物之一,一個常常被誤解為老鼠的小傢伙,下次我們再詳細介紹它)而無法適應嚙齒類動物。

為什麼要保護毒蛇?

很多人會問:既然對人類有害,我們為什麼還要保護蛇類?

其實認真說,蛇是被人類誤會最深的動物蛇並不會主動攻擊人,有些人被蛇咬傷,只是因為你離它太近或它被踩到,讓它覺得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而做出的本能反應。全世界被蛇咬死的人數相對不多,然而每年被獵殺端上餐桌的蛇類,有幾百萬之巨甚至更多。蛇在地球上生活了幾億年,而人類只有短短幾百萬年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人類在侵佔蛇的棲息地,是人類在獵殺蛇,而不是蛇類威脅人類,在尋人類的仇,而人類也根本就不是蛇的捕食對象。

蛇作為生物鏈的重要一環,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蛇是雜食動物,蚯蚓、蝸牛、昆蟲、鼠類、蝙蝠等小動物均是它的食物,而它也被一些猛禽和其他動物所捕食,供養著食物鏈上層的許多動物。如果蛇類被消滅了,那麼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其食物鏈下層的一些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害蟲,如蝸牛、老鼠等將會泛濫成災,產生嚴重危害。其食物鏈上層以蛇為生的許多物種,也會隨之衰亡直至滅絕,對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生態系統穩定,才能維護人類的根本利益。這個利益超過任何局部的利益和短期利益,我們不能短視。一旦生態系統崩潰,那麼包括人類在內,誰都不能倖免。而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的決定性因素,它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多樣性;生態系統的穩定還取決於生態系統內部的關係複雜度,包括食物鏈關係、競爭關係、依存關係、同化與異化、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生產消費和分解等諸多環節,缺一不可,其中物種多樣性直接作用於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內部的複雜度,顯得尤為重要。(這部分內容在中學生物書中相關章節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做贅述)如果因為人類的好惡,今天滅絕幾種,明天滅絕幾種,雖然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後果,但是長此以往,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生態系統遲早有崩潰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到來了,對於人類而言可能是滅頂之災。

保護蛇類,保護各種野生動物,保護生物多樣性,其實質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園,保護人類自己。人與蛇不是敵人,都是地球大家庭的一份子,都是地球生物圈的一員,完全可以和諧共生。


關於部分報導中的錯誤描述,有必要澄清一下:

1.這次發現的白頭蝰,有些誤傳為在陝西首次發現,實際上只是在陝西省西米縣米倉山自然保護區內首次發現;

2.白頭蝰並不是我國所獨有,主要分布於越南至華南一帶,並且在東南亞地區也可散見;

3.白頭蝰的毒性並不是我國現存毒蛇中毒性最強的,其毒性只是處於中等,對於青壯年而言並不致命;

4.白頭蝰並不珍稀,也不是「世界罕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無危(LC);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並未達到「珍稀」標準。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白頭蝰.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2.TIGR爬蟲類資料庫:白頭蝰

3.劉海民.內科學(第三卷).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8.10:1080

4.姚崇勇,龔大潔.甘肅兩棲爬行動物.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6:145


你支持保護毒蛇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觀點。

相關焦點

  • 白頭蝰:並不珍稀的古老毒蛇,因絕食而出名,為何我們還要保護它
    近日,陝西漢中西鄉縣的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了熱搜,原因竟然是發現了一條毒蛇。原來,這是一條並不珍稀的古老毒蛇——白頭蝰蛇,長約30釐米,蛇頭呈箭頭三角形。獨一無二的白頭蝰蛇白頭蝰,又名白缺蝰,屬於脊索動物門,爬行綱,有鱗目,蝰蛇科,白頭蝰屬。作為蝰蛇科下的一個單型亞科,目前沒有任何亞種被確認。從這個角度而言,它可以被稱作「獨一無二」。
  • 白頭蝰——古老而珍貴的毒蛇,因絕食而出名,為何我們還要保護它
    白頭蝰的牙齒是空心牙,同樣可以注射毒素,而它的毒牙卻略顯短小,與其它毒蛇的毒牙相比有點格格不入。毒牙尖端部位呈脊狀,如同一把瑞士軍刀(較短),十分少見。與之相對應的,白頭蝰分泌毒素的毒囊體型相對地細小。相比一般蝰蛇,白頭蝰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是卵生的,還會進行冬眠。
  • 米倉山現一條約30釐米白頭蝰,一種古老毒蛇,至今未能人工養殖
    這是一條古老珍稀且又劇毒白頭蝰蛇,當被發現時,白頭蝰蛇爬行迅速,一直在逃離,最終確認這條毒蛇周身完好活動自如,隨後被放歸發現地。,棲息地為分布在緬甸、越南,在國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區,這種蛇是一種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若被白頭蝰蛇咬中,會導致血液凝固,產生局部疼痛、肌肉腫脹、吞咽困難等等,在中國眾多劇毒蛇中毒性較中等的毒蛇。
  • 白頭蝰蛇,中國毒蛇界中令人頭疼的絕食者,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
    白頭蝰(學名:Azemiops feae)是中國27種毒蛇之一,又名白頭蛇,為蝰科白頭蝰屬的爬行動物和它的毒性一樣,在中國眾多的毒蛇當中也在中間位置,前管狀牙下藏著混合型的毒液,不幸被咬到及時就醫雖不致命,但也是非常難受的。
  • 蛇類大熊貓白頭蝰現永春? 為中國27種毒蛇之一
    蛇類中的大熊貓「白頭蝰」現身永春?  小郭說,當時家人圍觀覺得這條蛇不一般,用樹枝輕輕觸碰,它便顯出要咬人的「架勢」。因為第一次見,弟弟拍下發圖給她。禁不住好奇,小郭以「白頭」為關鍵詞上網搜索,對比後覺得挺像「白頭蝰」。  昨晚記者將圖片發給泉州野生動物方面的專業人士林先生辨認。他看圖後表示,外表看跟「白頭蝰」有點相似,不過光看圖不好確定,最好是能見到實體才能辨認。但昨天小郭家人再查看時,這條蛇已經溜走了。  據了解,白頭蝰是我國27種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人稱「一碰斃命」。
  • 毒蛇界的「大熊貓」蛇,中國毒蛇之白頭蝰蛇,古老珍稀的物種
    而是因為它是一種十分古老珍惜的物種。當然它資料稀少的原因之一還是因為它是著名的「絕食蛇」,這點另許多的學者都為之頭疼,難以將它帶到其他的研究地點,所以關於白頭蝰蛇的資料自然也是少之又少。雖然白頭蝰蛇十分的珍惜,但是有幸能夠遇到它的朋友請遠離,不僅僅是因為它保護動物的身份,還因為它是一條帶有劇毒的毒蛇
  • 罕見白頭蝰首現武當山 在我國27種毒蛇中最致命
    原標題:罕見白頭蝰首現武當山 在我國27種毒蛇中最致命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馮開春 夏冰)前日,武當山一名山民捕捉到一條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如圖)。昨日,這條蛇被當地森林公安放歸山林。
  • 武當山現罕見白頭蝰 系中國最致命毒蛇之一(圖)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馮開春 夏冰)前日,武當山一名山民捕捉到一條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如圖)。昨日,這條蛇被當地森林公安放歸山林。  前日下午,武當山大灣村一名叫鄧力均的小夥子在村旁小路行走時,偶然發現了這條蛇並將其捉住。
  •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驚現古老珍稀毒蛇白頭蝰蛇,遊客:太可怕了
    近日,在陝西米倉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當地村民發現了極為罕見的白頭蝰蛇,這是近幾年來,首次有人親眼目睹白頭蝰蛇的活體,要知道它在蛇類中屬於古老珍稀物種,想見一面沒那麼容易!於是,他立即和米倉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取得了聯繫,經過專業人員勘查,認定它為白頭蝰蛇毒蛇。據了解,白頭蝰蛇是我國現存的27種最毒毒蛇之一,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很多研究人員都把它當做研究管牙類毒蛇起源與演化的活化石!
  • 毒蛇天下--中國數字科技館
    此外蝮蛇對熱源很敏感,有撲火習慣,所以夜間行路要穿長褲,用明火照亮時,要防避毒蛇咬傷。  毒蛇怕人,受驚後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大多由於沒有發現它而過分逼近蛇體,或無意踩到蛇身,它才咬人。因此,許多蛇傷是可以避免的。在毒蛇活動的環境中行走時,應提高警惕,並做好適當防護。對不同的毒蛇,防治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只有正確識別毒蛇,才能對症防治。
  • 浙江驚現中國第一毒蛇
    這不,我們記者找到了拍攝照片的市民。我們早上三點半來這裡準備拍日出,我無意間經過這裡的時候看到一條蛇盤在這裡,對面人提醒我,開始我還沒看見,沒注意,差點腳踩去,我仔細看了它頭白色的,身體是黑色的,之前沒看到這種蛇,覺得挺奇怪的,就用這個木棍把它挑起來,仔細拍了照片。據介紹,這條蛇長約60公分,體重約半斤,頭呈三角形,身體呈紅偏黑的顏色,背上有橙紅色橫斑。
  • 麗水驚現最美「蛇照」 據說還是中國第一毒蛇
    有些人一看到它就毛骨悚然甚至談蛇色變。然而,麗水雲和有一位市民竟在朋友圈曬出一張蛇的靚照!小編告訴你,這張照片是這位市民親自拍的,愛好攝影的他為這條蛇拍了各種造型。而且,你能想像嗎?照片中的「主角」竟然是中國二十七種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上山拍日出時 無意間遇見照片中一條罕見的蛇掛在雲和縣崇頭鎮白鶴尖一根樹枝上。照片一傳出,一時引來轟動。
  • 網曝泉州永春現蛇類大熊貓 為中國27種毒蛇之一
    蛇類中的大熊貓「白頭蝰」現身永春?小郭說,當時家人圍觀覺得這條蛇不一般,用樹枝輕輕觸碰,它便顯出要咬人的「架勢」。因為第一次見,弟弟拍下發圖給她。禁不住好奇,小郭以「白頭」為關鍵詞上網搜索,對比後覺得挺像「白頭蝰」。昨晚記者將圖片發給泉州野生動物方面的專業人士林先生辨認。他看圖後表示,外表看跟「白頭蝰」有點相似,不過光看圖不好確定,最好是能見到實體才能辨認。但昨天小郭家人再查看時,這條蛇已經溜走了。據了解,白頭蝰是我國27種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人稱「一碰斃命」。
  • 西鄉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珍稀蛇類白頭蝰蛇
    近日,在位於西鄉縣的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蛇活體經過工作人員實地查看論證,該蛇為白頭蝰毒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據了解,白頭蝰蛇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最致命的一種,世界罕見。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極少的數量分布於我國中西部海拔1300米林區,棲息於巖石洞穴。
  • 浙江驚現天下第一毒蛇 至今無藥可解毒
    11月16日晚,寧波市民汪先生在錦屏街道黃夾岙村發現一條白頭蝰。白頭蝰是一種世界上十分罕見的毒蛇,屬珍稀瀕危物種。這也是繼2014年6月7日晚,首次在大堰鎮常照村後山自然村發現白頭蝰後,再一次在奉化被發現。據錢報網報導,當晚,汪先生和妻子吃過晚飯在村道上散步,在距離一處倉庫旁的公路上,看到一條緩慢遊走的小蛇。
  • 稀有蛇種白頭蝰首現神農架 蛇頭呈箭頭三角型
    圖為:稀有蛇種白頭蝰成活個體現身神農架。(記者李彥睿 攝)19日傍晚,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一條鮮活完好的白頭蝰蛇首度現「活身」。它被神農架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意外發現,為世人呈上自然界「冷血使者」的神秘美麗。當時,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所副所長楊開華一行乘車返回駐地,在接近木魚路段意外發現一條在路邊活動的小蛇。停車觀察時,多年參與蛇類調查的楊開華一眼認出,這是一條白頭蝰。
  • 毒蛇界"槓把子" 國寶級珍稀物種"莽山烙鐵頭"再現廣東
    它遠比大熊貓還要珍稀得多。人們在凡間極難與它得以一見。只見它全身披著淺綠至墨綠色的斑紋,很像樹皮苔蘚,又像陰暗石頭上的青苔。它懶懶地、行動緩慢,卻又時不時非常警覺地抬起頭,蛇身向後呈「S」形,隨時做好攻擊的姿勢。一般人見了,可認不出它來,但科學家卻欣喜地一眼就認出了它:這就是國寶級珍稀物種「莽山烙鐵頭蛇」!「在這麼小的區域內,生活著這樣的大型毒蛇,世界罕見!」
  • 夜讀:「天下第一毒蛇」再現 這次在福建|鄭州大媽跳廣場舞遭鋼珠槍...
    原標題:「天下第一毒蛇」再出現 這次在福建4日上午,福建永春縣橫口鄉一男村民在自家蘆柑園的蓄水池裡,無意間發現了一條罕見的蛇。這蛇外表烏黑,頭白色並呈三角形狀,身上有環狀紋理。有大膽村民用樹枝輕輕動它,這蛇立即呈現出咬人的架勢。此時,有人將池中的這條蛇拍照並傳到網上查詢,有網友稱:「感覺挺像白頭蝰。」後諮詢林業部門,工作人員通過照片初步認定此為白頭蝰蛇。大家知道這是劇毒蛇以後,沒人敢碰了,隨後蛇自己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