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長江是江豚的故鄉和樂園。唐代韓愈《嶽陽樓別竇司直》詩,「江豚時出戲,驚波忽蕩漾。」你見過長江江豚嗎?圓圓的腦袋,胖嘟嘟的身子,渾身上下鉛灰色或灰白色,黑溜溜的小眼睛,俗稱「江豬」。因天生一幅「微笑」面容,又稱「微笑精靈」。
長江流經安徽省境內長約416公裡,俗稱八百裡皖江。在這裡有一群江豚的守護者——於道平教授領銜的「博士班」。為了保護江豚這個瀕臨滅絕的「水中大熊貓」,安慶師範大學於道平教授和團隊裡的11位博士一起不知在八百裡皖江上走了多少個來回。
因為江豚的牽絆,他的腳步已從中國的長江跨越到柬埔寨湄公河流域。受柬方的邀請,於道平團隊正帶著首創的深水圍網救護長江江豚並成功繁殖的技術,幫助當地保護瀕危伊河海豚,從而參與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項目中。
江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從 「光杆司令」到「博士班」的班長
於道平的名字是與江豚緊緊連在一起的。他是安徽省第一個主持開展長江江豚活體捕撈成功的學者,是長江安慶江段第一個提出江豚保護工作的人士,是安慶江段建立第一個長江江豚救護中心的推動者。
2006年,他調入安慶師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安慶漁政局建議在西江建設江豚遷地保護區。為了保護區的建立,他四處奔走,在各種會議和媒體上介紹西江遷地保護的理念。
2014年4月,當地政府在西江劃出一部分水域,建立農業部安慶西江長江江豚救護中心,於道平為首席專家。
從最初一個人「單槍匹馬」開展江豚保護,到2014年「水生生物保護與水生態修復安徽省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落戶安慶師大,年近六旬的於道平見證了地方政府與高校對江豚保護的重視與投入。他也從一個「光杆司令」升級為江豚保護「博士班」的班長。
工程中心自2014年成立以來,陸續加入11位年輕博士,平均年齡35歲左右。工程中心分為水生動物保護、水生態修復、水生毒理、溼地生態和分子生態五大研究方向。
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曉可博士等人在考察安慶長江段的水質。陳東 攝
據工程中心主任於道平教授介紹,其團隊近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安徽省自然基金2項、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2項,國家部委專項資金10項,其它項目14項,研究經費800多萬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署名工程中心) 34 篇,SCI收錄期刊16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實用專利7項,發明專利2項,獲林業部梁希林業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他們更像是長江邊上的漁民
「博士班」雖然有著齊刷刷的高學歷,但他們看起來都不像博士,更像是長江上的漁民。
下水拉網、抬船,他們的動作可以做到和漁民一樣嫻熟。
陳敏敏是團隊中為數不多的女成員,草帽、膠鞋是她工作時的「標配」。她主要針對長江安徽江段進行科學考察,包括江豚數量、分布變動以及外界環境對棲息地的影響,每年至少在長江上考察4到5次,每次至少一個禮拜以上。
「習總書記提出,長江經濟帶開發要科學、綠色、可持續,我深有感觸,現在長江生態服務功能在逐漸下降,包括生物資源多樣性,水生生物棲息地被破壞等等都讓人痛心,所以要做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可持續,必須堅持不懈地投身於長江生態保護工作中去。」陳敏敏說。
相對於其他幾位成員來說,劉志剛的研究方向顯得有些「偏」。他主要負責的是江豚疾病的預防與控制,經過他的「望聞問切」,被救治成功的江豚不在少數。
「怎麼辦!再這樣下去,江豚很可能撞傷自己,一不小心還會堵住氣孔導致死亡!」
兩頭江豚被放入安慶西江圍網後,其中一頭由於不適應焦躁不安,來回遊動、不停撞網。情急之下,劉志剛和另外一名成員趙凱來不及脫衣服,「撲通」一聲跳進了水溫不到5℃的水中。
安慶西江長江江豚救護中心,安慶師範大學的趙凱博士和同事劉志剛跳下水中,將江豚從圍網邊抱回。陳東 攝
他們合力抱住江豚並將它轉移上岸,顧不上穿上同事送來的外套,接著給江豚按摩緩解它的情緒。待江豚穩定下來並被重新送入圍網後,他們的雙手已凍得通紅,身體都在發抖。
「救治成功之後,我才知道西江是吸血蟲重災區。」劉志剛回憶道。
劉志剛學的是獸醫專業,本該在養殖場工作,拿著不菲的收入。但是他毅然決定轉行,從事江豚的疾病控制研究。
「身邊人都說我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但我覺得人不能總盯著利益,如果大家都為了利益,那麼公益誰來做。」劉志剛回憶道。
萬安、連玉喜、楊曉鴿是魚類學博士,他們是負責魚類物種的調查與鑑定的。談起這幾年的工作經歷,最讓萬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長江上考察,睡在漁政船上,被臭蟲咬了滿身的包。他笑著說,這也算苦中作樂。
「把江豚這一珍稀物種保存下來」
「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少年輕博士加入團隊,原因是我們的江豚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於道平說,長江生態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使得其團隊工作有用武之地,工程中心因而不斷發展壯大。
「我對年輕人的培養目標是,以長江江豚保護為抓手,以長江生態保護為目標,引進和培養年輕人。」於道平要求新加入的博士必須保持原有的研究方向,然後向江豚和長江生態大保護方向聚攏。「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且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除了通過學術論文提出「通江湖泊入口是江豚冬季覓食點」這一重要觀點外,「博士班」在江豚保護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實際成果。
長江江豚保護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們創立江豚易地保護人工投餵技術,並應用於江豚野外救護,利用長江故道或小水體圈養江豚,人工投餵與自然水體中捕食活魚,維持遷地保護區江豚野外生存與繁殖能力。
2014年,安慶西江江豚救護中心用深水圍網成功救護了5頭江豚。
2015年6月4日,經過人工馴養繁殖,其中一頭成功分娩一頭小江豚,這也是國內首例在圍網內自然誕生的江豚。
作為一所師範院校,「長江江豚研究與保護」似乎與主業不符。但學校一直高度重視這一學科的建設。在安慶師範大學校長閔永新看來,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任何一所地方高校的責任與使命,江豚保護研究也是學校創建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重要體現。
「長江江豚保護是長江生態保護的重要內容,安慶師大開展江豚研究與保護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與積累,學校在這領域已經建成一支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具有了相應的人才優勢。」閔永新說。
「現在國家這麼重視長江生態,對江豚保護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要抓住機遇,依託團隊優勢,激發青年學者的使命感,把江豚這一珍稀物種保存下來。」於道平感慨道。
作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磊 汪豔
文章來源/中青在線、新華社
編輯/ 劉盼盼 於璧嘉
微信編輯/於璧嘉
學習青年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編輯:吳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