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可以說直到改革開放前,湛江人的物質生活都是比較貧乏的。但湛江人注重吃,捨得吃,借著「靠海吃海」的優勢,儘量將食物弄得豐富可口。湛江現在的有錢人絕大多數是窮人出身,當他們有條件出入高級酒樓品嘗山珍海味時,仍然忘不了小時候的味道,哪怕是億萬富豪,有空的時候還是常吃這些廉價的食物。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湛江人以前窮時吃些什麼。
過去,湛江地區的群眾以番薯、大米、木薯、黍粟為主糧,一日三餐吃粥,而且以番薯粥為主。番薯粥有「薯擦」和「薯湯」之分,用番薯絲衝一點米煲的稱為「薯擦」,用淨薯絲煲的稱為「薯湯」,越窮的人粥中的白米越少,一般貧農吃的都是後者。
有番薯粥吃還算好的,每年青黃不接或遇番薯收成不好時,農民多以瓜菜代替糧食,如南瓜、冬瓜、絲瓜、青瓜、瓢瓜、西瓜等;如果遇到災荒,則要採野菜、野果充飢,如魚鱗菜、白花菜、香花菜、魚腥草、稔子果、人心果、桑葚等。
窮人的菜一般是醃魚水(也稱魚汁)、鹹蘿蔔乾、煲鹹魚或鹹魚湯,甚至一條生蔥、生蒜也是一餐菜。我認識一位南三島的大老闆,小時候很窮,後來發達了,每餐都離不開鹹蘿蔔乾,最愛吃醃生蒜。
那時候人民大眾的烹調方法不講究,主要是以煲(瓦煲)、煮為主,不但雞、鴨、鵝、豬肉是煲的,鮮魚、鹹魚、蝦、蟹、青菜、瓜都煲的。這位南三島的大老闆,吃飯的時候,經常是一個個瓦煲擺滿飯桌上,有時接待客人也是如此,味道是不錯,但賣相確實不敢恭維。
湛江人靠海吃海,近海者經常「採小海」補貼生活。漲潮的時候,抓點魚、蝦、蟹放入沙煲裡用清水煲熟吃。退潮的時候就去挖蠔仔和螺仔,弄上幾斤也可以是一道菜了。
海邊還有一種不值錢的小蟹叫做蟛蜞仔,沿海一帶的灘涂或毗接的水稻潮田中爬得到處都是。人們便將它抓來,碾碎,搗漿,醃製後做成蟛蜞汁,又鹹又鮮香,很適合送粥送飯,或是蘸豆葉、番薯苗或豆腐,特別是蘸豆葉,那簡直是絕配。就這樣,一點點蟛蜞汁便能送一大碗飯一大碗粥,節約了菜肉,所以深受窮人家庭歡迎。
如果有條件的話,拿蟛蜞汁蒸豬肉,尤其是蒸那種半肥瘦的鄉下肥豬肉。這豬肉蒸過後,夾著濃鬱的鹹香味道,與米飯一起落肚,好味又補身。
一位記者說過,他採訪過的億萬身家的吳川大老闆,在外應酬吃豪華大餐,請人吃上萬元的宴席,其實如同嚼蠟。回到家裡,大老闆脫去西裝,換上拖鞋,舀上一碗白粥就著一碟蟛蜞汁、鹹蝦、鹹瓜、酸菜或菜頭兒吃得不亦樂乎。
那個時候,窮人家辦酒席,普遍是煎鹹魚、炒生蒜、煮蘿蔔、白切肥豬肉等待客。因而,雷州半島有「陪嫁妹,狗蝨錐、鹹魚頭、任你煨」的民諺流傳。
後來日子好過一點後,農村條件好點的人家或城鎮居民,每日三餐有大米飯吃了,不過早餐大米粥或薯米參半。菜式仍是蘿蔔乾、青菜、鹹魚為主,偶爾有鮮魚、豬牛肉、雞等,則讓小孩吃或照顧老弱病人。
生意人每逢初二、十六(或是圩日)買五花腩豬肉拜財神,吃白米飯。如果出遠門,常備飯糰、鹹魚或番薯上路,當作乾糧。
那時的酒樓飯店多以白切雞、鴨、鵝、牛肉、豬肉、豬肝、豬肚及狗肉為佳餚。城市裡有專門的茶樓,供市民飲茶吃點心,但鄉下農民一般不飲茶,個別人喜歡「做中道」,合夥買豬頭、狗、雞、鴨分食。
當時還有一種特殊的外賣,即由貨郎擔著美食串街走巷叫賣,有焗雞蛋、牛腩粉、芝麻糊、紅豆粥、雞粥、雞飯等,都是知名的湛江小食,深受市民喜愛。
關於過去湛江人的飲食,你吃過哪些?歡迎留言討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