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溼地鳥類調查
大洋網訊 春天來了,又是一年動物繁殖的季節。池鴻健和他所在的廣東省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團隊又開始了新一輪野外調查,了解廣州市野生動物分布的情況。在海珠溼地,調查人員近年多次發現一群亞歷山大鸚鵡,總數達約十隻,而此前該種並未在廣州野外出現過,疑由市民棄養寵物而來。據介紹,廣州最著名的觀鳥點是南沙溼地、海珠溼地、海珠湖、中山大學等地,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上都比人們經常接觸的流花湖公園、越秀公園、天河公園更佔優勢。
海珠溼地挺多 鳥類不太怕人
聽音辯物,起飛觀鳥,3月24日清晨7時許,池鴻健和他所在的團隊就來到了海珠溼地,他們通過手中的相機和脖子上戴著的望遠鏡觀察林中、水中的鳥類。早起的鳥類剛撲騰翅膀,馬上就會被他們發現。
「3月份以來,我在家休息的時間僅有4天,其他時間都在野外調查了。」池鴻健說,最近幾天,他就走訪了包括南沙溼地在內的廣州多地,做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我們採用的是樣線法,多次走訪並記錄下發現的動物。」在海珠溼地,他們設計的路線是從北門到南門,持續徒步約10公裡。
因為做野外調查的時間已經很長,池鴻健很快就能從聲音中辨別出動物種類和大致所處位置。「你聽,這種鳥就是苦惡鳥,因為它發出的聲音很像『苦惡』,它一般生活在水邊。」沿著池鴻健手指所指,記者很快便發現了這種動物:胸白而背黑,臀黑而腳黃,喙整體黃綠色,靠近頭部的位置帶點紅。
不過,當天的調查中池鴻健發現,許多鳥類並不太怕人,特別是白胸苦惡鳥。「它是秧雞科下的一種鳥,而秧雞科鳥類特點之一就是相對而言比較膽小,一如廣州俗語裡所說的『雞甘腳』——意思是急急忙忙就小跑走開了。它們通常遠遠地聽到聲音就會縮在草叢裡不出來,但是今天我們剛開始調查時,便見到兩隻白胸苦惡鳥在大約十米遠的河邊草地上悠哉遊哉散步。」池鴻健感慨,或許它們與人類產生了信任,所以也就拉近了與人們的距離。
再次發現亞歷山大鸚鵡
調查組發現,海珠溼地中物種或物種群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棲息地類型有河流、池塘、人工林、果園、農田等,經過調查發現,在河流、池塘類型的生境裡,比較常見的有白胸苦惡鳥、黑水雞、池鷺、白鷺、普通翠鳥以及喜歡在該種生境周圍的蘆葦叢裡活動的黃腹鷦鶯等鳥種;而在人工林、果園、農田類型的生境裡比較常見的則有白頭鵯、紅耳鵯、白喉紅臀鵯、烏鶇、鵲鴝等比較常見的鳥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調查中,調查組再次發現了亞歷山大鸚鵡,它們高高地站在木棉樹上。「因為需要調查的原因,海珠溼地我們已經來過很多次,而最多的一次我同時發現過8隻亞歷山大鸚鵡。」池鴻健說,他的同事劉金成早在幾年前就發現這一現象,同時也跟這群鸚鵡打交道最深。
「大約是前年下半年就發現了,當時在海珠溼地一期和二期分別都發現了幾隻,加起來大概有10隻左右。因為廣州本地沒有這個物種,我們懷疑是市民們棄養或者逃逸的寵物,後來在溼地裡工作的園林工人證實了這一猜想。」劉金成告訴記者,有在附近居住的工人表示,此前曾有街坊將自己養殖的亞歷山大鸚鵡放飛,因為海珠溼地環境較好,便將這些鸚鵡吸引了過來。
「這些鸚鵡都是亞歷山大鸚鵡,目前其他種類的還沒發現,它們喜食楊桃、番石榴等水果,這些在海珠溼地中都長期有,所以吸引了它們。相比其他名貴的鸚鵡,亞歷山大鸚鵡價格相對較低,養殖的人較多,但因為叫聲太吵,棄養的人也不少。」劉金成介紹,事實上,近年來亞歷山大鸚鵡在廣州棄養的情況並不少見,他曾在流花湖等地也發現過幾隻亞歷山大鸚鵡,有一些腳上還戴著腳環。
不過,雖然亞歷山大鸚鵡在此棲息已有幾年,但要想繁殖後代卻並不容易。劉金成發現亞歷山大鸚鵡有交尾現象,但他曾先後跟蹤察看了海珠溼地一期、二期中的鸚鵡巢,但因為樹木較小等原因,卻發現搭建的鳥巢築巢並不成功,也不適合亞歷山大鸚鵡繁殖後代。「不過,亞歷山大鸚鵡的壽命長達十多年,即使沒有小鸚鵡出生,可能十多年後還能看得到它們的身影。」他說。
廣州哪裡鳥類最多?在這幾個地方
冬去春來,人們發現鳥類也越來越活躍,觀鳥者也多了起來。那麼,在廣州哪些地方分布的鳥類最多呢?池鴻健表示,其實鳥類分布並沒有最多這麼一說,因為鳥類是會飛、會遷徙的,但是按照季節來分的話,有幾個在觀鳥界裡比較著名的觀鳥點,如南沙溼地、海珠溼地、海珠湖、中山大學等地。這些觀鳥點裡的鳥類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上比起人們經常接觸的流花湖公園、越秀公園、天河公園等地更佔優勢。
「海珠溼地以及海珠湖公園是接連著的兩個公園,珠江的其中一條支流穿過其中,而中山大學南校區則是北門依靠著珠江,它們的特點就是在城市中提供了相對廣闊的綠化面積,換句話說就是提供了一片相對廣闊的鳥類棲息地。它們受到人為幹擾都相對較大,卻仍然成為了大部分夏候鳥遷徙過程中的『驛站』。」池鴻健介紹,在這些地方較為常見的林鳥有暗綠繡眼鳥、長尾縫葉鶯、大山雀等,而其中遷徙鳥中受觀鳥者以及攝影師喜愛的還有夏候鳥中的壽帶鳥、棕腹大仙鶲、紅尾歌鴝等具有特色的鳥類。
南沙溼地因有一大片的紅樹林以及灘涂,為遷徙的水鳥們提供了一個合適的「驛站」,在此棲息的大部分水鳥都是冬候鳥。南沙溼地較為常見的有白鷺、大白鷺、蒼鷺、黑水雞、白骨頂等鳥類。其中有多種鴴鷸類是常見的冬候鳥,如黑尾塍鷸、青腳鷸、白腰杓鷸等。在南沙溼地最明星的鳥種是黑臉琵鷺,它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在最新的專項調查結果中發現,其錄得種群數量僅有3941隻。
「物種分布主要根據生境,其次是受人為影響決定,簡單來說就是一片區域環境越適合鳥類生活、人類幹擾越少,鳥的種類以及數量也就越多。」池鴻健說,廣州鳥類分布呈現北面南面多(從化、增城、花都、南沙)、中間少(市區)的特點,原因是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市區適合鳥類生活的地方並不多,所以對環境比較敏感的鳥類會在山區或者溼地內活動。
廣州什麼季節最適合觀鳥?遷徙季節
在廣州,什麼季節最適合觀鳥呢?對此,池鴻健表示候鳥遷徙的季節特別適合。
「因為廣州處於鳥類換季遷徙的路上,而且是遷徙過程中補充能量的一個『驛站』,所以冬季有比較多的冬候鳥到達廣州而夏季則有夏候鳥。」不過,他同時提醒,即使不是候鳥遷徙的季節,廣州也是有很多留鳥可以觀察。
池鴻健表示,春節恰逢繁殖季節,人們在觀鳥時需注意不要去幹擾鳥類的正常生活。「過一段時間就有幼鳥孵化出來了,有時候有些幼鳥會從巢裡掉出來,即使我們看到了也儘量不要去觸碰,因為親鳥在確認環境安全的情況下會自己去救援。」他說。
另外,觀鳥時需準備充分,要準備的東西包括:8倍或者10倍的望遠鏡、長焦相機(記錄用)、鳥類圖鑑(遇到不懂的鳥類可以查書翻看)、淺色長衣長褲(防蚊蟲防曬)以及自己需要的小物品。
觀鳥注意事項:
1、外出觀鳥時,儘可能避免穿著鮮豔搶眼的服裝,以免被鳥類察覺;
2、觀鳥時,請勿追逐喧譁,保持適當觀賞距離,以免驚擾鳥類;
3、拍攝野生鳥類,應採用自然光,不可使用閃光燈,以免驚嚇鳥類;
4、不要播放鳥鳴錄音帶、丟擲石頭、吹口哨、擊掌等行為刺激鳥類;
5、請尊重鳥類的生存權,不要採集鳥蛋,捕捉野鳥;
6、注意保護鳥類的棲息地或育雛地,不要闖進鳥類生境。
(文/廣報全媒體記者秦松 圖/廣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