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入船、河圖洛書,在古代被視為祥瑞,視為大吉之兆。在古代的讖諱學家眼中,這些現象的出現是上天對當政者的行為及其政策的贊成或表彰,因此不吝讚美之詞,也不惜搜羅之力。古代的祥瑞到底出現過多少,筆者還真不好冒昧蠡測,如果有人真感興趣,大可去看《符瑞志》一類的專門記載;甚至萬榮縣古代出現的祥瑞有多少,筆者都不敢妄說。但古代萬榮縣無疑是有過祥瑞的,特別是有這麼幾個所謂祥瑞,曾經介入了國家的政治生活,改變過最高統治者的思想意志,筆者覺得有必要給大家盤點盤點。
大家知道,漢武帝是古代帝王中使用年號的第一人,共用年號11個,其中的一個年號叫元鼎,用過6年。以前史學界有一種看法,認為元鼎四年(前113)武帝曾得到一尊寶鼎,即是元鼎年號的來歷。甚至有人因此推斷說,元鼎才是帝王使用年號的開始,武帝之前所用的年號都是後來追加的。現在這個觀點被顛覆了,大家都認同武帝所用的「建元」的確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
但這最起碼說明,得鼎這件事在漢武帝的政治生活中很重要,很有意義。那麼漢武帝在哪兒得到的寶鼎呢?就是在汾陰縣,也即今天的萬榮縣。這件事在當時被傳得挺玄,也挺曲折,所幸都被司馬遷系統地記載在《史記·封禪書》裡,我們還能搞清其中的來龍去脈。
大致在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的時候,趙國的一個方士新垣平對文帝說:「當年,周鼎曾失落在泗水之中。如今黃河水泛濫,直通泗水。我望見東北方的汾陰地區有金寶氣,難道是周鼎要出現了嗎?雖然徵兆已現,但若不爭取,它是不能主動來到人間的。」漢文帝聽信了他的話,就命人在汾陰的南邊修了一座廟,希望通過祭祀祈求周鼎的出現。
過了50多年,漢武帝元鼎四年冬(漢代以冬天為歲首),武帝在雍城郊外祭祀上天,說:「我親自祭祀上帝,卻不祭后土,與禮不合。」有關部門的官員就與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祠官寬舒商議,決定找一個地勢低洼的地區去祭祀土地神,並選定了汾陰。於是就在汾陰縣的脽丘上建起了后土祠,漢武帝帶領群臣搞了一個盛大儀式,按祭祀上天的禮儀祭祀了后土。在此之後,漢武帝又多次來此祭祀后土,其中一次來時適值秋天,漢武帝還興致勃勃地寫了一首千古絕唱《秋風辭》。這是後話,暫且不表。
卻說這年夏季,汾陰縣一個叫作錦的巫師,在魏脽后土祠旁為民祭祀時,見地下有個象鉤一樣的東西,挖開來一看,是一個大鼎。尺寸很大,與普通的鼎很不同,刻有花紋,但沒有款識。覺得奇怪,告訴了小吏。小吏報告給河東太守勝,勝又上報朝廷。武帝派使者檢查並詢問得鼎的經過,確認中間沒有奸詐作偽的事情,就按禮祭祀,把大鼎迎到甘泉宮。武帝本人也參與了這次活動,並計劃把鼎獻給給上天。行到中山(所在不詳),鼎的上空出現一片黃雲,氤氳繚繞如同車蓋。恰巧又有一頭麃(狍子)經過,武帝就親自射死了它,並順便用它做了祭鼎的牲禮。回到長安後,公卿大夫都請求尊奉寶鼎。並說:「傳說中的泰帝曾製作過一個神鼎,一就是壹統的意思,天地萬物都要與寶鼎顯示的現象相聯繫;黃帝製作過三個寶鼎,象徵著天地人;禹鑄九鼎,象徵著天下九州,都曾經用來烹煮祭祀上帝和鬼神的犧牲。之後每逢聖主和盛世,鼎就會出現,……如今神鼎已到甘泉宮,您看它色澤光潤,變化如龍,朝廷一定會承受無窮的福報。再說,走到中山時,有黃白雲像車蓋一樣降落在鼎上,又出現麃這種瑞獸,包括您射麃用的弓矢,都是在神壇下得到的,這全是上天對您祭祀后土的回報啊。只有受天命而為帝的人,才能心知其意而與天德相合,所以鼎應該獻給祖廟,藏於宮廷,以便和上述的各種符瑞應合。」漢武帝聽了很高興,還專門寫了一首《寶鼎歌》。歌中寫道:
景星顯見,信星彪列。象載昭庭,日親以察。參侔開闔,爰推本紀。汾藌出鼎,皇祜元始。五音六律,依韋饗昭。雜變並會,雅聲遠姚。
但這尊寶鼎後來歸落何處,史籍上再沒有交待。但無論如何,這無疑是漢武帝時期一起重大的祥瑞事件。
漢武帝之後過了700多年,到了唐高宗龍朔年間,萬榮縣又出現了祥瑞。這一次來得更厲害,祥瑞居然是一隻麒麟。這件事,《舊唐書》記載得很清楚:「(龍朔三年,即公元663年)冬十月丙申,絳州麟見於介山。丙午,含元殿前麟趾見……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正月一日為麟德元年。」意思就是說,663年的十月丙申這一天,在絳州的介山上發現了麒麟,過了十多天的丙午日,在含元殿的門前又發現了麒麟的足跡。麒麟在古代那可是了不得的祥瑞,被稱為「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也就是最高等級的瑞兆。於是高宗皇帝高興了,在這一年十二月的庚子日,下令改元,將下一年的年號改為麟德。萬榮縣的一隻麒麟又一次在帝王的頭腦裡產生了「風暴」。
但為什麼說絳州介山就在萬榮縣呢?這一點,《新唐書·地理志三》可以查出:「絳州絳郡,雄。……(轄)正平、太平、曲沃、翼城、絳、聞喜、垣……」但這是唐末的建制情況,在同一卷的《河中府河東郡》條下有載:「萬泉,上。……隸絳州,大順二年(891)來屬。有介山。」也就是說,萬泉縣在唐初本屬絳州,直到晚唐昭宗年間的891年才劃歸河中府。介山正是萬泉縣境內的一座山。萬泉與榮河合為萬榮,因此介山就在萬榮境內。
這個介山,說來是萬榮人再熟悉不過的一座山,其實就是雄居萬榮縣中部的孤山,不過現在人們多稱之為孤山或孤峰山而已。孤山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山海經》中稱為景山,「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上多草……其草多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先秦之後,又多稱之為介山,《漢書·武帝紀》:「朕用事介山,祭后土。」這個「介山」即指此山。東漢揚雄《河東賦》中說:「靈輿安步,周流容與。以攬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於龍門。」不僅談到介山,還談及了他得名的緣由,即這座山就是當年介子推奉老母而隱居的地方,晉文公尋找介子推而不得,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死也不出山,晉文公憐憫他,就以此山作為介子推的封田,故名為介山。介子推隱居之地史書上稱「綿上山中」,故此山歷史上亦稱綿山。這件事,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有談及,他說:「介山……其山特立,周七十裡,高三十裡……山上有神廟,廟側有靈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謂之子推祠。」酈道元對介山的特徵介紹得倒很準確,一是它「特立」,是孤零零的一座山,故人們稱之「孤山」;一是它周回七十餘裡,山體龐大,呈四方形狀,故又被稱為「方山」。只是他並不認可這個介山是介子推封田的說法,認為介子推隱居的「綿上山中」在今天的晉中市。這是史學界的一樁公案,且不去管它。我們只要知道萬榮縣的介山曾出現過麒麟就夠了。
不過,介山的風景倒也不錯,元代大畫家王冕曾寫過一首《過孤山·次韻》讚美它:「驀地見青山,徘徊落照間。泉飛千尺練,嵐抹一梳鬟。古洞龍長蟄,深森鹿自閒。攀躋凌絕頂,長嘯解塵顏!」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自從漢武帝親自到萬榮縣祭祀后土之後,后土祭祀就成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祭奠活動。到了唐代玄宗開元十一年(723)春,唐玄宗到北都太原等地巡察,路過河東。隨從大臣張說乘機勸諫說:「……若便入京,路由河東,有漢武脽上后土之祀,此禮久闕,歷代莫能行之。願陛下紹斯墜典,以為三農祈谷,此誠萬姓之福也。」唐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見,駐蹕河東,準備舉行祭祀活動。在行祭祀之前,唐玄宗下令對后土祠進行擴建,結果在施工中,祥瑞再次出現,一下子掘出了兩尊寶鼎。這個「彩頭」,可把玄宗皇帝高興壞了,於是大加宣揚。這還不夠,在《唐大詔令集·祀后土賞賜行事官等制》還有這樣的記載:「北巡並都,南轅汾上,覽漢武故事,修后土舊祠。時為仲春,地氣萌動,將先政本,為眾祈谷,寶鼎出地……榮光塞河……」就是說在升壇祭祀的時候,五色的雲氣彌滿了河汾大地,唐玄宗更加高興,祭祀結束,就下令改汾陰縣為寶鼎縣,以資紀念。並下令參與祭祀的官員,三品以上加一爵,四品以上加一階,陪位官賜勳一轉,「所經州、府、縣無出今年地稅」,還把建議祭祀后土的張說提拔為中書令。
想必是這次祭祀活動給唐玄宗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十年之後的開元二十年(732),唐玄宗再次北巡太原,返駕長安途中,中書令蕭嵩說:「上一次祭祀后土,是為了給百姓祈谷。祭祀之後,后土保佑,連年豐收,百姓富饒,皇上應當再去祭祀,表示感謝。」唐玄宗欣然同意,當年11月,親自到寶鼎后土舉行了隆重的「賽禮」活動,以表示酬神還願的心意。禮畢,「大餔三日」,並大赦天下,唐玄宗還親自撰文,勒石紀念。
因為有一座后土祠矗立在這裡,萬榮縣的祥瑞也就有了名氣。但光有名氣還不夠,還要有識貨之人抬舉你。到了宋代,這個識貨之人就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宋代開國後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是歷史上有名的喜歡裝神弄鬼的皇帝。大中祥符元年(1008),就曾自編自演過一出天降祥瑞的「天書」事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中祥符三年,寶鼎縣進士薛南等率父老、僧道千餘人聯名請願,強烈要求宋真宗到寶鼎縣祭祀后土。宋真宗假意推託,薛南等堅意懇請,最後連朝中文武百官都動員起來,紛紛上書請求。於是宋真宗順水推舟,答應第二年春天「有事於汾陰后土」。
皇帝出巡,天驚地動。為了準備這次祭祀活動,宋真宗做足了文章,不僅委派朝中諸大臣分工負責祭祀事務,還軍隊就徵調了5000人,在寶鼎縣專門建了一所行宮「奉祗宮」。第二年二月,宋真宗君臨寶鼎,舉辦了隆重的祭祀后土活動。祭祀不僅祭奠了主神后土,還配祭了宋太祖、宋太宗兩位先皇,為此,宋真宗親自撰寫了《汾陰二聖配饗銘》一文,勒刻為碑,至今還保存在萬榮縣后土祠內。
祭祀活動的高潮階段,當然要有祥瑞出現,於是乎,「榮光溢河,休氣四塞,光為五色」,整個黃河河面上都閃耀出奇異的五彩顏色,宋真宗的虛榮心也為此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儀式結束,宋真宗意猶未盡,委派官員分別祭奠了河東一帶諸神,伏羲、神農、帝舜、成湯、周公,甚至包括歷代來萬榮祭祀后土的歷代皇帝,都一一得到紀念。
祭祀完畢,宋真宗下令大赦天下,並宴請群臣和當地父老,那位主動湊趣的當地進士薛南,也因功受賞,被任命為「將作監主簿」。宋真宗當然沒有忘記機緣巧合、給足他面子的黃河祥瑞,下令將寶鼎縣改名為榮河縣,以示紀念。
就這樣,萬榮當地的祥瑞,在滿足最高當政者心願的同時,也不斷改變著自己的命運。
各位老鄉可參考我們設置的欄目投稿,
【編輯】 張 盼 13467254144
【總編】 張建平 13935988960
投稿郵箱:624585315@qq.com,
聯繫方式:13467254144,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