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毒性強弱排序:1馬來環蛇(分布存疑)2環蛇3銀環蛇4金環蛇5孟加拉眼鏡蛇6舟山眼鏡蛇7眼鏡王蛇8暹羅蝰(原圓斑蝰泰國亞種)9莽山原矛頭蝮10尖吻蝮11短尾蝮12原矛頭蝮13竹葉青蛇屬各種類
馬來環蛇 Bungarus candidus
它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各國以及中南半島南部各國,有論文指出廣東部分地區(粵西)有馬來環蛇分布,有待考證、存疑的原因,是論文作者沒有用模式產地樣本做檢測和形態對比,如果確實存在,廣東毒性最強的應該是馬來環蛇。
馬來環蛇的總長度可達108釐米(約3.5英尺),尾巴長16釐米(6.3英寸)。
它的身體背部和尾部有一個27-34深褐色黑色或藍黑色交叉帶的圖案,兩側變窄並呈圓形。第一個交叉帶是連續的,頭部是深色的。
黑色的交叉帶由寬的黃白色間隙隔開,這些間隙可以用黑色點,它還有一個大白肚皮。
在一些種群中也出現了純黑色的表型,例如印尼的產區,在西爪哇島和中爪哇省都發現過類似的個體。
該物種的IV LD 50為0.1mg / kg,如果在1小時內沒有做任何搶救死亡率可達到百分之八十。
環蛇 Bungarus bungaroides
主要分布於緬甸,印度(阿薩姆邦,卡恰爾,錫金),尼泊爾和越南海拔2040米以及中國西藏。
整體為黑色,全身貫穿非常狹窄的白色或淺黃色的橫紋,腹部的橫紋更寬。
最大雄性的總長度為1400毫米(55英寸); 尾長160毫米(6.3英寸)。
銀環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銀環蛇號稱「全村吃飯蛇」一人被咬,死亡後出殯的時候請全村吃飯,挺喜慶的一個物種。
在我國有兩種銀環蛇,即:
銀環蛇雲南亞種 Bungarus multicinctus wanghaotingii
銀環蛇指名亞種 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該物種最早由動物學家及藥劑師 Edward Blyth愛德華布萊斯在1861年描述。
指名亞種主要分布於我國的南方各省和中國臺灣省的金門馬祖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雲南亞種僅分布在雲南西南部。
國產的銀環蛇一般在一米左右,東南亞地區的銀環蛇最大記錄1.85米,是一種毒性非常強烈的毒蛇。
銀環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兩種神經毒素,患者被咬時不會感到疼痛,反而想睡。
輕微中毒時身體局部產生麻痺現象,若是毒素作用於神經肌肉交接位置,則會阻絕神經傳導路線,致使橫紋肌無法正常收縮,導致呼吸麻痺,作用時間約40分鐘至2小時,或長達24小時。
在抗蛇毒血清應用以前,銀環蛇咬傷死亡率極高,可以用神經性抗毒蛇血清治療,但仍十分危險。去年還有沙雕買銀環蛇來自殺的......
銀環蛇指名亞種
銀環蛇雲南亞種
金環蛇 Bungarus fasciatus
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
一般來說,金環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和小型蛇類為食。
金環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為稀有。
金環蛇全長在一米左右,最長可達一點八米。
全身有固定間距的黑黃相間環帶,黑色環紋比黃色環紋略寬,幼蛇環帶為黑色及灰色。
金環蛇軀幹有高脊稜,頭部橢圓形,略粗於頸部,有矛形花紋,尾巴短鈍。
主要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東南亞地區,分布於中國的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
有劇毒,有豎立前毒牙。劇毒足以致命。
平均一次排毒量27.5毫克,神經毒為主。人致死劑量10毫克。
香港曾有數宗被咬的死亡個案。
比較著名的金環蛇致死案例:
2001年9月11日毒蛇學家Joseph Bruno Slowinski 約瑟夫.斯洛文斯基博士在偏僻的緬甸北部克欽邦葡萄縣一個叫做Rat Baw的村子進行田野毒蛇研究。
在採集樣本時被一條幼年的Bungarus slowinskii 越南斯洛文斯基金環蛇(之後為紀念斯洛文斯基博士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種越南金環蛇)咬傷,同時附近的緬甸村莊中也有一名九歲的小女孩被金環蛇咬傷。
但是從最近地方能夠救命的血清只有一支,斯洛文斯基博士把僅有的救命的血清讓給了那個九歲的小女孩。
自己平躺在帳篷中讓自己的學生記錄了從被咬中毒到死亡的整整29個小時的記錄,為研究金環蛇毒液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每當說起金環蛇的時候狐狸總會想起這件事,在這裡再次致敬約瑟夫.布魯諾.斯洛文斯基博士!!
約瑟夫·布魯諾·斯洛文斯基(英語:Joseph Bruno Slowinski,1962年11月15日-2001年9月12日),美國爬蟲學家,出生於紐約。
1984年畢業於堪薩斯大學,獲學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邁阿密大學,師從著名爬蟲學家傑伊·M·薩維奇博士,獲生物學博士學位。
之後,在美國國家自然史博物館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進行博士後工作,生前在路易斯安那大學任生物學教授。
約瑟夫·布魯諾·斯洛文斯基是兩棲爬行動物第一個網上雜誌——《當代爬蟲》的聯合創始人,並擔任其編輯和總編,他也是加州科學院爬虫部館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毒蛇。
約瑟夫·布魯諾·斯洛文斯基博士
孟加拉眼鏡蛇 Naja kaouthia
又名單眼鏡蛇,是一種在頸部皮褶上有一個圓形斑紋的眼鏡蛇。
孟加拉眼鏡蛇分布在孟加拉、緬甸、柬埔寨、印度東北部、寮國、馬來西亞北部、尼泊爾、中國南部各省份、泰國及越南南部。
孟加拉眼鏡蛇的毒素含有強烈的神經毒素及細胞毒素。被咬後會出現痛楚及腫脹,嚴重的也會死亡。
Sunset Monacoled ulupong
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又名中華眼鏡蛇在廣東、香港俗稱飯剷頭,臺灣則稱之為眼鏡蛇、飯匙倩、飯匙銃、飯剷頭、膨頸蛇、五毒蛇。
屬於眼鏡蛇科,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臺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屬大型蛇類,身上有細環紋、頸背部具白色環紋,由於被激怒時前身昂起,且膨大頸部後方花紋呈眼鏡狀,故被稱做為眼鏡蛇。
舟山眼鏡蛇的毒性強烈,LD50值為0.53mg/kg,其毒性能致人於死地,而舟山眼鏡蛇每次攻擊都能排放219mg的毒液,其毒液裡含有神經毒素,會破壞受害者的神經系統。
受害者會因呼吸困難或心跳減弱而死亡,但由於現今的醫療技術越趨提高,血清的數量也頗多,所以很少有人因被中華眼鏡蛇咬而死亡。
不過2017年有二逼放生者將大量的舟山眼鏡蛇放生到廣東四會的農田當中導致在田裡幹活的三名村名被咬傷。
無論你信仰什麼教,毒蛇放生到不該放生的地方,絕不是功德,是TMD謀殺!!!
夏天到了,我國南方地區會接觸到很多劇毒蛇若被咬傷後果不堪設想,下篇狐狸會將全國的可能有毒蛇血清的醫院或機構匯總。
特別鳴謝張亮先生提供部分素材
- End -
作者:心月狐,文章來自:爬界,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爬寵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