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1月6日訊 (YMG記者張韜)11月2日,本報《飼養員被「老闆魚」刺傷中毒暈倒》一文報導了我市某水族館一名飼養員餵魚時被「小黃鰩」(鰩魚中的一種,俗稱老闆魚)尾部毒刺刺中暈倒的新聞,隨後有讀者來電,希望我們介紹一下「有毒海洋生物」的知識,以防不慎被誤傷。記者昨日就此問題專程諮詢了煙臺市芝罘區海洋與漁業局高級工程師鄭志芳。
著名導演史匹柏的電影《大白鯊》很多人看過,兇猛的鯊魚對人類發起的攻擊讓很多觀眾記憶猶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例子是:2007年6月7日晚6時許,在蓬萊海洋極地世界鯊魚館內,一名潛水員在解救一條鯊魚時,不慎被其利齒劃破大腿,血腥味同時引來池內38條鯊魚圍攻,幸運的是,潛水員獲救送醫,保住了性命。
您可能會想這些來自海洋的危險都是發生在特定領域中,鯊魚———離我們日常生活太遠。但是,就在我們品嘗著美味海鮮時,也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險。下面,就讓我們聽聽專家的提醒吧。
活體劇毒型「殺手」
:劇毒沙蟄要人命 威力堪比大鯊魚每年夏季,我市沿海地區都會出現人被海蜇蜇傷的案例,記者本人今年8月也有過一次「慘痛經歷」,當時只感覺到受傷的手臂火辣辣的,又癢又疼,開始以為沒什麼,過一會兒就會好的。但是,後來一直不好,只好去了醫院,結果醫生診斷為過敏性皮疹。
多數人可能都與記者抱有同樣想法,感覺被海蜇蜇一下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其實,這大錯特錯。
芝罘區海洋與漁業局高級工程師鄭志芳說,海蜇是一種水母,生活在煙臺周邊海域的海蜇共有五種,其中沙蜇體型最大,形如雨傘,其位於口腕部的刺細胞有劇毒,當沙蜇幼年時,體內毒素含量在5%左右,但隨著體型的增大,其毒素含量迅速攀升,最高時可以達到驚人的50%!而且顏色越鮮豔的海蜇毒性越大。如果被這種沙蜇蜇傷後不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這種海蜇的危險性堪比一條大白鯊。」 鄭志芳說,前幾年,在我們附近的威海和青島就有被海蜇蜇死的例子。
其實,像海蜇這種以活體毒素攻擊人類的海洋生物遠不止這些,像海葵、海膽等體內都有大量神經毒素,只是這些生物一般體型較小,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也不大。但是,在海邊遊玩時,還是應該防著點。
專家提醒,一旦被海蜇等腔腸類動物蜇傷,可當場用海水搓洗,將殘留在皮膚表面的刺細胞洗掉,然後再用白醋或明礬水衝洗,其他人不要直接用手接觸被蜇處,以免被殘留刺細胞蜇傷。情況嚴重的,如出現臟器疼痛、胸悶憋氣,應該立即在第一時間到醫院救治。
外傷流血型「刺客」:螃蟹雙螯咬勁大能夾破小孩眼球
生活在海邊的孩子從小便有一個共同的樂趣,就是拿著小木棍到礁石邊捉螃蟹。在捉螃蟹過程中,被螃蟹鉗子夾住的事情時有發生,指頭破了流血再正常不過。但是,鄭志芳說,螃蟹雙螯巨大的咬合力同樣是對人身安全的一種威脅,一隻成年梭蟹雙螯堪比鋼鉗。她說,不久前,自己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玩一隻手掌大的梭蟹時不慎被夾住了手指,孩子疼得哇哇大叫。孩子使勁甩手想把螃蟹甩下來,沒想到,在甩打的過程中由於幅度太大,螃蟹另一隻螯一下子鉗到了孩子的眼球,將眼球直接夾破。
今年7月,記者曾經在第一海水浴場採訪過一位專門潛水摸蟹的「海碰子」老王,老王說,他曾經在潛水時被一隻不到半斤的螃蟹夾掉了四分之一截小拇指。今年8月,記者在煙臺山醫院急診室採訪時,一天時間遇到三位外地遊客腳底被海蠣子皮嚴重割傷。
專家提醒,像螃蟹、爬蝦等甲殼類動物都能對人類造成不同程度的外傷型損傷,海邊遊玩時不能忽視這些體型與人類相差幾十倍的「小刺客」。
餐桌食用型「毒物」:吃海星會中毒頭疼 吃河豚是拼命
「快來買啊,剛撈的海星,生吃堪比魚片,煮熟比蟹黃還香。」每年夏秋,在海水浴場旁邊,總會聽見有人在叫賣海星。長相奇怪的海星到底能不能吃呢?鄭志芳建議,這東西最好謹慎食用,如果非要食用,一定要煮熟了再吃,因為跟河豚一樣,海星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毒素。
據悉,鮮海星體內含有嗜鹽菌,能引起食物中毒,會導致腹瀉、嘔吐等症狀,尤其是過敏體質,食用後極容易出現急性過敏性皮疹、蕁麻疹等症狀。海星即使煮熟了食用,如果食用過多仍然會引起劇烈頭痛症狀。因此,食用海星時必須用大火長時間對其進行脫毒處理。
除了海星,河豚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餐桌食用型「毒物」,主動吃或者誤食河豚中毒的例子幾乎每年都有,民間素有「拼命吃河豚」的說法。鄭志芳說,目前國內外對於河豚、海星等體內含有大量毒素的生物一般用於生物製藥,因此,市民還是儘量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