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和最終的自由》讀書筆記
我所講的任何東西如果有違你的思考和信仰方式,聽就好,不要抗拒。你也許是對的,而我也許是錯的;但通過一起傾聽和思考,我們會發現什麼是真相。真相無法靠別人給你。你必須自己去發現它。 (摘自《最初和最終的自由》克裡希那穆提)
在這個躁動不安的世界,每個人都試圖尋找某種安寧、某種幸福、一個避難所。
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我們每個人都曾問過,而且都一直在解答的問題:
幸福是個派生物,它是別的東西的副產品我們試圖尋求的是什麼?我們試圖發現的是什麼?是幸福嗎?是在尋求某種滿足,希望從中獲得幸福。幸福和滿足是不同的。滿足也許找得到,但幸福顯然無跡可覓。
讀到這裡,我有一些疑惑。在我的認知裡,滿足是可以帶來幸福的,那麼尋求滿足不就是在尋求幸福嗎?難道有什麼滿足是帶不來幸福的嗎?滿足來自於欲望,有欲望才會想要滿足,哪怕是一些不好的欲望被滿足,也應該會帶來一些幸福感吧!罪犯犯罪,他也會有犯罪的幸福感吧。當然了,這種我們肯定是堅決抵制的。
想了一會,很顯然,我沒有想清楚。只能夠帶著疑惑,往下讀。
如果尋求的是安寧,很容易就能得到。
我理解的安寧,應該是一種安定,穩定的生活吧。
我們閱書無數,參加大量的會議和討論,加入各種組織——試圖由此找到解決生活中的衝突和痛苦的秘方。或者,如果我們不做那一切事情,是因為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找到了。也就是說,某個組織、某個導師、某本書讓我們心滿意足了,我們在其中找到了想要的一切;我們滯留其中,固化和封閉起來。
讀到這裡,想到了什麼?我想到了「閉關鎖國」沉浸在一方小天地中,故步自封,還陶醉其中,殊不知外界已是另一番天地。所以,後來有了喪權辱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乃至……
此時,我對於那個疑惑有了些心得認識,大概就是這種無知的滿足帶來的這種無知的幸福,不能夠稱為幸福吧。並且,這短暫幸福的代價,也著實大了點。
又一想,好像也並不盡然如此,且看《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不也「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嗎?誰又不嚮往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呢?可是,桃花源僅是一個理想中的世界罷了。
回到個人,也是一樣。故步自封的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全都是泡沫。
似乎,我本人也走到了自我陶醉的危險邊緣……
我們想要快樂,永恆的快樂。
聰明人和傻瓜,理想家和實幹家都在尋求的東西。
此時,我們便是一個追尋者,尋求者。但在一切的尋求活動之前,首先要了解我們自身。這就與上一篇內容差不多,要先回到自身,先要了解自己,做其它事情,才能有意義。
看來了解自身,確實重要。
我們陷入各種責任義務——掙錢謀生、養兒育女,或者在各種組織中承擔著某些責任;我們受困於形形色色的責任,以至於沒有時間去反觀自己,去觀察,去探究。所以,作出反應的責任真的取決於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
可是我們大多數都不得不陷入這些責任中,不是嗎?勞累一天,我們難以再有精力,腦力去反觀,了解自己。但這又似乎是有些重要的。所以不妨每天抽出一小些時間來做這件事,不要在睡前,會失眠。也不要太多,多了,怕是要立地成佛。
接下來,由一段摘錄結束這次的分享:
你越了解自己,就會看得越清晰。認識自己是沒有終點的——你不會得出一個結論。那是一條無盡的長河。隨著你探究它,探究得越來越深。你就會找到平靜。只有當心平靜時——通過認識自己,而不是通過強加的自律——只有那時,在那平靜中,在那寂靜中,真相才能出現。只有那時,才可能有極度的喜悅,才能有創造性的行動。在我看來,沒有這樣的領悟,沒有這樣的經驗,只是讀書、參加演講、傳道宣教,都是非常幼稚地——都是沒有意義的活動。然而,如果我們能了解自己,並因而帶來那創造性的幸福,體驗那與頭腦無關的境界,那時,也許就可能在切近的關係中實現轉變,並轉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理解,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只是我通過閱讀得到的一些感受,分享出來,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