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效果受多方面的影響,故事是根本,但出色的演員、攝影、導演都能增強故事劇本的表現力。也許剪輯師會對電影的剪輯更敏感,攝影師會對鏡頭更敏感。而我則對故事劇本的感知更敏銳。因此,我所謂的「解剖」,重點始終會放在故事層面。
當我看一個電影,我會注意臺詞、場景轉折、故事結構、人物刻畫、故事美感、高潮情感等方面,並將它們分別抽離開來。這就是我對電影故事的「解剖」。打個比方,當我看到一個「高達模型」,我既能看到全貌,也能「看到」每一個組件。得益於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對電影故事的理解會更深。
那麼,一個電影故事究竟應該怎麼「解剖」呢?
接下來,我將分五個方面來講解,本文先講宏觀層面的故事結構。為了更清晰的講解,我將以熱門動畫《飛屋環遊記》作為範本,進行故事的「解剖」。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對你理解電影故事有所幫助。
(一)《救貓咪》的故事結構劃分
所謂「解剖」,必然會依據某些標準。故事理論非常多,不同的理論在分析故事時對產生些許差異。我是實用主義者,並不追求掌握更多的故事理論。我認為,只要依據某些理論建立標準,並結合個人的審美,我們就足以更好的認知故事。
我先來介紹一種比較容易入門的標準——《救貓咪》。這是布萊克·斯奈德的編劇書。他將故事結構分為三幕,並將三幕細分為15個故事節奏,這是他分析了眾多優秀故事後總結出來的。如果是創作故事,參考15節奏表的三幕,作者可以像填空一樣編故事。
乍一看,《救貓咪》的故事結構顯得相對公式化,但我認為那是沒讀懂此書。事實上,皮克斯有不少動畫幾乎完美契合《救貓咪》的故事結構,但又各具特色。《救貓咪》提供了一個故事框架,但故事的靈魂還是很看作者的創意和能力。《飛屋環遊記》則是這樣一部很契合《救貓咪》故事框架的電影。
當然,如果要詳細了解15節奏表,還得去閱讀《救貓咪》原書。我不可能在一篇文章裡濃縮一本書的內容。結合《飛屋環遊記》,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幫助大家理解電影的「解剖」。
很多人都聽過三幕式故事結構,但並不了解具體怎麼劃分。簡單來說,從第一幕進入第二幕的時候,主角通常只剩下唯一一種選擇。而從第二幕進入第三幕的時候,主角通常有一個更清晰的目的。
在《飛屋環遊記》中,主角被法院強制要求去養老院,被要求放棄房子。但是,他不想放棄老房子,於是他做出了他唯一能做的選擇,帶著自己的房子離開。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顆顆氣球升起,主角開始了他的新旅程。在這一刻,故事進入第二幕。
而在進入第二幕之前,故事就需要交代主角的生活背景,並對讓主要人物登場。鋪墊完成後,一個激勵事件會打破主角的生活平衡。於是,我們也看到,《飛屋環遊記》在短短20分鐘內進行了主角的人生速寫,登場了敵人和胖小孩,並交代了主角為什麼不得不帶著房子離開。那棟屋子承載了他所有的夢想和美好記憶,他不會放手的。
第二幕和第一幕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主角將經歷之前從未經歷過的生活。有的電影時改變生活方式,加入新的人物或經歷——不體驗新的生活,主角就很難重新審視自己。在一些想像力跨越較大的電影中,第二幕甚至可以說是換地圖,譬如《飛屋環遊記》、《尋夢環遊記》等。
開始第二幕後,就如同進入新的城市,電影需要緩一緩,讓觀眾先認識新環境。於是,我們能看到很多電影都在剛進入第二幕的時候加入有趣的腦洞場景,它們通常是喜劇性質的場景。譬如《飛屋環遊記》奇妙而喜劇的飛屋之旅、《功夫熊貓》搞怪活寶的吃貨修煉之旅。
在第二幕,電影會逐漸增強對抗力量,讓主角前往終點的道路愈發曲折。在《飛屋環遊記》中,主角本來只需要拖著飛屋到瀑布邊緣即可,但他先後遇到狗、鳥、探險家等阻礙,讓他遲遲未能到達瀑布邊緣。並且,這一阻礙的力量在探險家登場時達到了最高。
進入第三幕之前,一個比較明顯的標誌是「一無所有」,主角會在這個場景墮入低谷。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第三幕通常是上揚的美滿結局,為了體現故事的動態,第三幕之前通常就得設計成低谷。同時,主角在進入第三幕之前也會產生非常明確的目標——他要反擊。
在《飛屋環遊記》中,主角將屋子挪到了瀑布邊上,但是他卻變成孤苦伶仃的老頭,胖小孩離開了他,小狗大鳥也不在身邊。也正在此時,老頭靈光一閃,拋棄了屋子裡的家具,為飛屋減負,從而開啟了第三幕的反擊計劃。
第三幕通常是主角與大反派的最終對決。主角必須運用這段旅程上學會的能力來對抗大反派,做出他之前絕對不會做的事情。在《飛屋環遊記》一開始,主角非常重視那間屋子。但是在與探險家的最終對決中,他拋棄了屋子,選擇了胖小孩、小狗和大鳥。
《救貓咪》的三幕式劃分方法非常簡潔,無論是故事創作還是故事分析,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不過,也需要注意一點,《救貓咪》這種劃分方式更適用於主流商業電影,其預設的假設通常是主角最終得到了成長,故事結局為大團圓。顯然,這不是電影的全部,世界上還存在著很多悲劇收場的故事,甚至表達的價值都不一定是正面的。儘管如此,以《救貓咪》作為入門還是比較不錯的方式。
(二)《故事》的故事結構劃分
當你對《救貓咪》的三幕理解足夠深,你就會發現,幕與幕之間存在相似性。這時候,參考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會更有價值。說到本質上,幕就是重大轉折。故事充滿了轉折,一個轉折可以構成一個場景,一堆有序安排的轉折則構成了幕。
當你更進一步的理解故事後,你可以從故事邏輯上進行故事結構的「解剖」。《故事》所提供的故事結構劃分方法,更接近於作者的創作思維。它將故事分為五個部分: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
激勵事件的特徵就是,打破主角的生活平衡,通常發生在第一幕。在《飛屋環遊記》中,主角那一棍將人敲出血,法院強制入養老院,這一事件讓主角無法繼續做釘子戶。
打破主角生活平衡後,主角就會激起「恢復生活平衡」的欲望。回想一下顯示,當一個人被解僱,這一事件打破了他的生活平衡,交不起房貸,他必然會焦慮不安,並且做出一些新的努力來恢復生活平衡。故事就是這麼產生的。
追求「恢復生活平衡」的過程,被統稱為「進展糾葛」。故事會有條不紊的安排困難級別,不斷的刺激主角做出一開始不會做的行為,以促成主角的改變。
起初,老頭只要安排好胖小孩,順利到達瀑布,就算完成目標。這時,大鳥和小狗對老頭的計劃造成了影響。本來老頭不喜歡這些動物,嫌麻煩,但他做出了進一步的讓步。再後來,老頭又遇到探險家,他甚至燒了主角的屋子。這些都是主角實現計劃路上所遇到的問題,也即外部衝突。而這只是進展糾葛的一重。
《飛屋環遊記》優秀之處在於,它不僅有外部衝突,還有個人外衝突和個人內心衝突。這點將在接下來的文章詳細講解。
而危機、高潮和結局幾乎是連貫著發生的。危機通常是一個選擇,優秀的故事更是達到兩難之選的級別。在《飛屋環遊記》中,主角面臨「營救胖小孩和大鳥」VS「維持妻子夢想」的兩難。
高潮則是一個「意生情」的場景。有時候,不需要激烈的場景,只需要一個動作即可實現高潮效果。《心靈捕手》的高潮只是一個擁抱,但衝擊力非常強。在《飛屋環遊記》中,高潮其實不是主角與探險家的衝突,也不是主角放棄飛屋的瞬間,而是他開始扔家具的瞬間。換言之,《飛屋環遊記》的高潮發生在第二幕結尾,而非第三幕。
之所以是這樣,是因為主角在扔家具的瞬間實現了自己最大的改變——猶如信仰之躍。他之前非常執著於屋子的一切,但那一刻他卻為了救人而丟棄了屋內家具,包括一些老照片。他認識到,屋子只是屋子,所有的物品都無法代替妻子,妻子永遠在自己心中。這足以稱為「意生情」。
至於第三幕,其實可以整體歸類為結局。在《故事》的劃分中,結局發生在高潮之後,是展示高潮的影響的場景。《飛屋環遊記》中,主角確實在高潮部分作出了巨大改變,但這一改變的程度究竟會如何影響他的行為,第三幕給出了回答。主角真正意義上開啟了自己的冒險。高潮就像「信仰之躍」,重點在「躍」的瞬間,而結局則是躍後的落地,告知觀眾一個結果。主角在高潮場景為救人而放棄承載記憶的家具,而在結局時「那只不過是棟房子」的話語表明,他「成功落地」,徹底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這一結局的劃分方法,可能不為大眾所接受。不過,《故事》的劃分方法告訴我們,一個故事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高潮場景!高潮場景將觀眾的情感體驗推向極致,這是看電影最美妙的體驗。《故事》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圍繞「高潮場景」來「解剖」電影的故事結構。
小結
本文的重點主要是電影故事的結構「解剖」。你可以先從《救貓咪》的經典三幕結構入手,也可以從《故事》的五部分故事結構入手。我還見過以「主角目標的變化」作為故事結構的劃分標準。
當我們對故事結構有了一個宏觀把握之後,下一節內容將深入故事的微觀結構,「解剖」每一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