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與皮克斯的最新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正在內地上映,首日票房僅收穫一千餘萬元,次日票房飆升近四倍,逆襲曲線甚至堪比國產動畫電影《大聖歸來》。不少觀眾反映,影片譯名非常具有誤導性,險些因為這個俗套的「環遊記」名字錯過了佳作。
從上世紀90年代,由迪士尼影片公司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的《Toy Story》以《玩具總動員》為名引入內地開始,皮克斯的大量動畫片都被套上了「總動員」系列的譯名:《汽車總動員》《超人總動員》《海底總動員》《蟲蟲總動員》《美食總動員》《機器人總動員》……在讓觀眾反覆被「動員」之餘,《海洋奇緣》《魔發奇緣》《冰雪奇緣》等「奇緣」系列譯名也很泛濫。而《飛屋環遊記》和今年的《尋夢環遊記》,似乎又開啟了另一個用「環遊」命名的套路。
頻頻「撞車」的電影譯名,背後有著引進方宣傳方面的商業考量。影評人張小北說,「進口電影一般由引進公司確定中文譯名,像這樣採用約定俗成的片名,是為了凸顯品牌的延續性。」換言之,這樣的翻譯能讓中國觀眾對新片感覺「面熟」,聯想起前作的水準,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影片票房。
「對了解皮克斯、迪士尼的理性觀眾而言,即使對片名的套路化有所不滿,大多也會選擇觀看;而那些對電影本身和出品方並不了解的觀眾,則不容易產生對片名的厭倦感,發行宣傳方所要爭取的主要就是這些邊緣觀眾。」影評人飛鳥坦言,綜合考慮不同觀眾的心理,發行宣傳方往往還是會選擇這種「俗氣但有效」的取名策略。同樣,張小北也說,由於大部分觀眾每年進電影院觀影的次數有限,發行宣傳方在片名的選取上大多「就低不就高」,以通俗好記、易引發品牌聯想為標準。
不過,在搭乘前作口碑紅利的同時,走同質化命名的中庸路線卻也有掩蓋佳作的風險。隨著皮克斯作品越來越多登陸內地,更多觀眾開始對「萬金油」命名方式感到厭倦。在觀眾劉新看來,「尋夢環遊記」的譯名讓她聯想到「千篇一律的追逐夢想的勵志故事」,而實際上電影講述的卻是親情主題。她直言,「我覺得為了套用和《飛屋環遊記》一致的名字,取了偏離立意的譯名,其實挺得不償失的。」
「無論採取何種策略,片名的選取不能偏離內容,而要體現本片的類型特點和劇情賣點。」張小北坦言,「信達雅」依然是好的電影譯名應追求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