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和河馬唯一能夠相遇的機會只可能發生在非洲,因為雖然鱷魚在世界上分布很廣,但河馬是非洲獨有的動物,而能夠與龐大體型的河馬相提並論的,在非洲也只有一種鱷魚-尼羅鱷。那麼,鱷魚為什麼不吃河馬呢?鱷魚群與河馬群哪一方更厲害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鱷魚不吃河馬?
鱷魚不吃河馬,這個說法有些絕對。上面我們說過,鱷魚與河馬相遇只能發生在非洲,而且從河馬的分布以及體型上看,與其相遇機會最多的就是尼羅鱷。
尼羅鱷是現存體型第二大的鱷魚,僅次於有著「食人鱷」之稱的灣鱷。成年的雄性尼羅鱷有著平均4.5米的體長,平均600公斤左右的體重,即便是雌性的體長都在平均3米左右,體重平均300公斤左右。也就是說即便是成年雌性尼羅鱷都比非洲雄獅大很多,而這也是非洲獅不敢招惹尼羅鱷的主要原因。
在非洲,尼羅鱷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流域中,它們會攻擊一切來岸邊喝水的動物,包括大象,當然尼羅鱷攻擊大象的下場,往往是被大象甩出「內傷」。
尼羅鱷的獵物除了偷襲來喝水的動物外,還有一部分來自於水中,比如魚類、兩棲動物,還有河馬。尼羅鱷對落單的小河馬的捕殺能力超強,而且它們經常出沒在河馬群活動的水域中,目的就是伺機對落單的小河馬下手。尼羅鱷在攻擊小河馬時,方式簡單粗暴,直接咬住,然後一通狂甩下,小河馬就會淪為尼羅鱷的獵物。因此,說鱷魚不吃河馬是不嚴謹的。
不過,即使再大的尼羅鱷也拿成年的河馬毫無辦法。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三點:
首先是體型的差距。雖然尼羅鱷已經很大了,但是在體長平均4米,體重平均3噸的河馬面前,還是不夠看。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任何花裡胡哨的技能都成了擺設。
其次是尼羅鱷的攻擊方式。尼羅鱷在攻擊體型較小的動物時,會採取上面對付小河馬的那一套,就是咬住狂甩。而對付像斑馬這樣體型稍大的獵物時,它們通常會先咬住,將獵物拖入水中,再使用「死亡翻滾」的方式,解決對方順便扯下肉來吃掉。但是面對河馬這種體型渾圓的對手,尼羅鱷根本無從下口,而且河馬本身的水性也不弱,所以尼羅鱷面對河馬討不到便宜。
最後是河馬的攻擊性。河馬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它長著一張血盆大口,可以開合到150°的大嘴擁有著高達800公斤的強大咬合力,再加上它有著長0.5米的犬齒,能夠給鱷魚造成致命的貫穿傷。
因此,尼羅鱷是能吃河馬的,只不過僅限於小河馬,除此之外,尼羅鱷遇到成年河馬,是沒有任何想法的。
鱷魚群與河馬群決鬥哪一方能勝?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的是河馬群能夠勝利。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上面我們分析了尼羅鱷在成年河馬面前只有被動挨打的份,也就是說尼羅鱷的個體戰鬥力就不如河馬。單挑都不行,群毆更是白搭。
其次,河馬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群居的動物,在河馬群中,有一位體型龐大的成年雄性河馬作為首領,它們有一定的社會性和團隊協作能力。但是,尼羅鱷是「獨行俠」,它們單打獨鬥慣了,如果硬是給它們湊一群,它們也是各自為戰,毫無配合的。這就好比一群業餘的足球愛好者與巴西的國家隊踢球一樣,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最後是現實。雖然從整體上看,尼羅鱷與河馬的分布有較大的重合。但是,根據生物學家的觀察發現,尼羅鱷只敢在河馬群棲息地的外圍活動,很少敢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是這種下場:
總結
尼羅鱷不吃河馬,這個說法不夠嚴謹,因為尼羅鱷會偷襲落單的小河馬,而小河馬面對成年的尼羅鱷毫無反抗之力。不過,面對成年的河馬,尼羅鱷無論是單挑還是群毆都毫無勝算。因此,就單純地看尼羅鱷和河馬的關係,鱷魚的「水中霸主」的稱號應該讓給河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