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給人一貫印象是西方世界的產物,不少人認為這種長相可愛、還會說話的鳥中國怎麼可能會有?事實上中國不僅有鸚鵡(四川、雲南一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的瓷器上。瓷器上出現的鸚鵡也就是鸚鵡紋,這種紋飾的出現竟然和唐太宗有一定關係!
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故宮博物院館藏
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正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
唐太宗對鳥的喜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相傳唐太宗曾在御花園玩鳥,看到魏徵過來,擔心魏徵說他萬物喪失,於是唐太宗把鳥藏在了袖子裡。結果魏徵匯報問題一件接著一件,等把事情說完了,唐太宗袖子裡的鳥也被悶死了,這隻被悶死的鳥就是鸚鵡。


鸚鵡在鳥類屬於特殊的存在,最大的特色是會說話。相傳唐太宗在第一次見到鸚鵡的時候,就被這種會說話的鳥給迷住了,不惜讓太子右庶子李百藥(太子的老師)專門為鸚鵡寫賦,如果鸚鵡有人的思想,可能早就對唐太宗感激涕淋了。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喜歡鸚鵡,下面也興起了一股鸚鵡潮。人們不僅對活的鸚鵡感興趣,還把鸚鵡紋飾放到瓷器上。


把鸚鵡紋應用到瓷器上為唐代越窯首創,越窯瓷器上的鸚鵡紋通常採用刻劃的形式,線條流暢、生動自然。這一時期的鸚鵡紋通常口中銜有異草瑞花,代表吉祥的含義。如果是圓形類的瓷器,通常有兩隻鸚鵡,首尾相連,靜止的畫面給人一種動感。以下圖這件唐代的「越窯青釉鸚鵡紋粉盒」為例,兩隻鸚鵡相互注目,好像在鳴唱對歌,整體給人一種歡快明朗之感。


如果說一開始人們把鸚鵡紋放到瓷器上,可能是因為「上行下效」,然而當人們把鸚鵡紋真的放到瓷器上,會發現兩者真的很搭。唐代只是鸚鵡紋對瓷器應用的開始,之後隨著瓷器的發展,鸚鵡的形象也更加突出。宋代瓷器鸚鵡紋以鸚鵡為主體,周圍配有纏枝花草等各樣紋飾,使得畫面更加富有層次感。


元朝以後尤其是明代,鸚鵡紋在瓷器的應用迎來了春天。這一時期不僅有青花、五彩等各種鮮豔的釉色,瓷器的形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這一時期鸚鵡的形象更加鮮明,在瓷器上的應用也更加豐富多彩。宣德是明朝瓷器發展的一個標誌時期,可以見到的鸚鵡紋瓷器有:宣德青花花果鸚鵡紋盤、宣德青花碩果鸚鵡紋蓋罐、宣德五彩鸚鵡紋大盤等。

清光緒 粉彩鸚鵡紋盤
清代瓷器的品類比明朝更加豐富,瓷器的釉色也更加鮮明,這也導致這一時期的鸚鵡紋不像唐宋時期以刻劃的紋樣為主,由於各種釉色的應用,鸚鵡以寫實為主。欣賞清代瓷器的鸚鵡紋飾,就像在看「活的」鸚鵡。從唐代開始,鸚鵡紋在瓷器上的應用幾乎沒有斷絕。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造成鸚鵡紋經歷無數朝代而長盛不衰?是鸚鵡紋讓瓷器的釉面不再單調,更多可能是瓷器的發展讓鸚鵡紋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