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0 10:59 |浙大二院
昨天(7月19日),第二波「紅心接力 廣濟義診」活動圓滿結束,浙大二院神經內科的五名黨員專家,共為省內外105名患者進行了細緻的義診。
滑動查看更多
神經內科吳志英教授、郭誼、田均、陳逸、丁瑤
五名黨員醫生義診場景
據神經內科黨支部介紹,大多數患者因為頭暈、帕金森、腦梗、癲癇等疾病前來諮詢問診。
為了能讓更廣大的患友獲益
神經內科黨支部特整理了諮詢最多的幾個問題
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早上起來頭暈、天旋地轉,是頸椎病嗎?
答:不是。
天旋地轉的頭暈症狀,一般稱之為眩暈,是指身體沒有運動,但是有一種正在運動的錯覺。除了天旋地轉外,還可能有搖擺感、傾倒感、浮動感。
絕大部分眩暈跟頸椎病沒有關係。一大半是前庭周圍性病變導致的,也就是說「耳朵」引起來的。
發病率最高的毛病叫做「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別名叫「耳石症」。但並不是耳朵裡掉進了石頭,而是耳朵裡面有一個「平衡傳感器」,裡面產生了碳酸鈣顆粒(就像小石頭)並掉了下來,從而擾亂了我們的感知,導致了眩暈。
圖 / 匈牙利攝影師Balint Alovits
很多患者表現為早晨起來後一翻身就出現了頭暈,天旋地轉,會有噁心嘔吐,但持續時間不會太長,閉上眼睛也會好些。來醫院後醫生會根據病情給予手法復位、藥物治療或者建議進一步檢查。
02
腦中風治好了,還需要長期吃藥嗎?
答:需要。
腦中風,醫學上稱為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急性期過後的治療,稱之為二級預防,也就是為了預防再次出現腦中風而進行的治療。
治療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要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比如說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要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在正常範圍。比如要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血脂在規定範圍。其他還包括:戒菸、控制體重、積極運動、改善生活方式等。
第二方面: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療,也就是要用平常說的「活血藥」。大部分腦中風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少部分心源性栓塞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比如華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藥。
所以說中風雖治好,吃藥不能停。更重要的是,要根據醫生囑託,定期過來隨診,定期驗血複查,觀察病情和藥物效果。
03
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答:不一定。
正常人都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手抖,比如說緊張、生氣、疲勞、拿碗筷、穿針眼等,一旦誘因去除就會迅速好轉,我們稱之為生理性震顫,是一種正常現象。
太疲勞~手抖~~~
也有少部分人是因為一些軀體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引起手抖。
一部分人是因為特發性震顫引起的手抖。
更小一部分才是帕金森病引起來的。
帕金森病最主要的特點其實並不是手抖,而是動作變慢,一側的手或腳變得不靈活,因此有一些帕金森病人是完全不抖的。而且帕金森病的手抖方式有特點,它主要是靜止性震顫,也就是肌肉放鬆的時候出現的抖動。每秒4-6次,抖起來像是在搓丸子一樣,我們稱之為「搓丸樣震顫」。
因此,出現手抖完全沒必要緊張,大部分都不是帕金森病。可以到醫院請醫生觀察一下,如果有必要的話,醫生會建議進一步檢查或藥物治療。
科普結束了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問題
可以直接在神經內科就診(點擊掛號)哦
另外
骨科黨支部的義診活動
本周日也將啟動
今天16:00就可以預約哦
點擊頭條推文搶號
文 | 神經內科 吳盛、宣傳中心 小藻
圖 | 神經內科黨支部提供、部分圖來源於網絡
分享
點讚
在看
15952139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