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muye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當別人都在一步步向成功邁進,而你卻碌碌無為時,你該怎麼辦?」
高贊回答只有一句話:「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與其彷徨、焦慮、沮喪,都不如行動起來做出改變。
無論任何時候,當你不知從哪裡出發時,不妨先從這10件事開始。
01
掌握稀缺技能,打造一技之長。有人說,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做別人做不了或者不願做的事情;
一種是把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做到頂尖。
這個時代,到處都在販賣焦慮,人人自危。
焦慮的背後是心虛和不自信,仿佛自己隨時都可能成為被替代的。
這個時代最好的「鐵飯碗」,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提升能力,打磨專業,擁有一技之長,掌握稀缺技能,是對抗焦慮最好的辦法。
02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遇到事情,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情緒處理不好,事情只會更糟糕。
遇事發洩情緒,是無能的人的武器,真正厲害的人,一定是克制的、隱忍的。
有情緒是本能,能控制情緒,那才是本事。
遇事控制好情緒,拒絕情緒化,保持冷靜和理性。
一個人只有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03
獨立思考,別人的話只聽一半。聽過一句尤為扎心的話:我們的獨立思考,既不獨立,也不思考。
當今社會,我們接受信息的途徑快捷又龐雜,充斥著好的壞的,優的劣的。
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爾曾說過:人是一根會思想的蘆葦。
時刻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別人的話不要全聽全信,也不要人云亦云。
當大家的腦海都同時浮現出一個想法時,很顯然這個想法毫無價值。
真正有價值的想法,往往是獨一無二的。
一個人在獨立思考,摒棄外界聲音的時候,是他最接近靈魂的時候。
04
堅持多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懶惰是人的天性,人都是貪圖安逸、舒適的。
但若能走出舒適圈,勇敢嘗試自己並不擅長的事情,就是一種成長和蛻變。
堅持多做不喜歡但應該做的事,一直做下去,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只有感受到了痛苦,才會有改變的動力,當痛苦消失以後,你也會煥然一新。
人生說到底,就是不斷消除一個個痛苦,然後逐漸變得強大的過程。
05
凡事先明確目標,再行動。比起著急趕路,最重要的是先準備好充足的口糧,制定好縝密的計劃。
無論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先明確目標以後再出發、再努力。
否則到了最後,不過是一種「偽努力」,感動了自己卻徒勞無獲。
有目標的人,走得再慢,也是進步;徘徊糾結的人,步伐再快,也是徒勞。
倘若一個人有明確的目標,無論走得再怎麼緩慢,最後也一定會遠超他人。
06
再孤單,也要學會獨處。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寫道:「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如果想要從平庸無趣的生活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要學會享受獨處時光。
獨處,可以讓你真正走進自己的內心,找到最原始、最真實的自我。
獨處,是一個人的修行,也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越優秀的人,越孤獨。
07
丟掉玻璃心,練好鈍感力。你未來的樣子藏在現在的堅持裡,要麼堅持,要麼出局。
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遭遇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面對,而是逃避。
很多時候擊敗我們的不是困難,而是我們敏感脆弱的玻璃心。
而成年人最好的自愈方法無非是:丟掉玻璃心,練好鈍感力。
正如,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裡說的:
只有對各種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計、泰然處之,才能開朗大度地活下去。
08
減少依賴,降低期待。人生如逆旅,時常經風雨。
把人生的期待託付在他人身上,終究是不牢靠的事情。
很多路終究要獨自走過,無人陪伴左右,關係再好,也有淡去的一天。
不要依賴別人,即便是你的影子,在黑暗來臨時也會離開你。
無論任何時候,都請學會自己撐傘,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自己做自己的依靠。
09
長期主義,每天學習1小時。張泉靈在演講中講到的一句:「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跟你說。」
不知戳中了多少人柔軟的內心,但何嘗不是一種赤裸裸的真相。
一個人走在時代的前列並非易事,但被時代淘汰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時刻保持警覺性,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每留出1小時的時間用來自我充電,不斷學習新事物,與時俱進。
即便做不了時代洪流裡的弄潮兒,也千萬不要被拍死在沙灘上。
10
心懷希望,人到絕境是重生。對於想要成為更好的人來說,失敗只是開始而已。
不要害怕失敗,也不要害怕做決定,人生就是一個嘗試和體驗的過程。
挫折背後是一個更強大的自己,失敗背後是一個更優秀的自己。
經歷的事情越多,越會明白,每一次走到絕境時,往往又會絕地逢生。
那些你以為過不去的坎,在時光的流轉下,終究都變成了過眼雲煙。
人生的路上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前行,總會抵達成功的彼岸。
▽
自我提升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難以改變自己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期待太高,而現實的落差又太大。
不妨先從一件小事做起,降低期待,做好一件事再去做另外一件事。
願你堅持努力,一生向前,不負期待,過上熠熠生輝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