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仔到餐飲達人、「葡萄皇后」,再試水創意農業
每一次「轉身」,她都足夠精彩
盛夏,酷熱難耐。位於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薛垛村的兩座聯排白色大棚,從外部看上去並無特別之處,走進裡面卻別有洞天:果苗是「帶盆種植」,客戶需要購買,直接挖出裝車。「今年初,我們通過網上銷售,3個月賺了20萬元呢。」農場主張亞芳短髮、黝黑,快人快語。
從一家醫藥企業倉庫管理員到經營三家飯店的老闆,到種植近200畝果園的「葡萄皇后」,再到今年開始試水創意農業,年過半百的張亞芳每一次「轉身」,都足夠精彩。
張亞芳老家在江陰市,後嫁到泰州市高港區胡莊鎮。20歲出頭的她,在當地一家醫藥企業幹倉庫管理員,後因企業經營不善等原因,張亞芳的工資縮水近一半,她心一橫,索性辭職下海。「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多掙錢,過上好日子。」張亞芳的父母賣過早點、開過飯店,做餐飲現金流回籠快,開飯店自然成了她的首選。
為讓飯店「開門紅」,張亞芳每晚都到江陰暨陽路上「蹲點」,當時這裡是小吃一條街,聚集了大小上百家飯店。張亞芳有時從下午4點半,一直蹲守到晚上12點,摸出了門道:飯店的生意一般都挺火,但許多飯店並不提供早點和夜宵。1996年,她的第一家飯店「小磨坊」在江陰環城南路開張, 提供從早點到夜宵的「一條龍」服務。由於經營有方、服務熱情,飯店常年顧客盈門。每天凌晨4點多,張亞芳就起床騎著摩託車去農貿市場買菜,「每天最開心的事,就是忙完坐在床頭數錢,感覺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不久,張亞芳又相繼開了兩家飯店,丈夫也辭職過來幫忙打理,每年純利潤超過100萬元。
2006年,就在張亞芳事業鼎盛之時,公公生病了,丈夫張小泉只能回老家照顧。就在這時,胡莊鎮的鎮村領導找到她,動員她回鄉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春節回鄉串門,鄰居家蓋的被子硬得像木板,村裡的長輩把捨不得吃的糖果塞到我手裡。」這些都讓張亞芳深受觸動,也讓她下定決心反哺家鄉。
第二年,張小泉、張亞芳夫婦投資200多萬元,在胡莊鎮種植近200畝葡萄。種植葡萄是個技術活,起初,因大棚搭建技術不足,不了解土質情況,一場大雨後,40多畝棚架全部倒塌;不懂栽植防治技術,栽植過深,加之霜黴病、黑豆病的大面積侵蝕,導致5000多株葡萄苗死亡,這一年張亞芳虧損70多萬元。
為了掌握葡萄種植技術,張亞芳跑遍了上海、浙江、蘇州、江陰等地的幾十家葡萄種植園,還從江陰璜土鎮請來技術專家顧問,答應專家早出晚歸,專車接送。張亞芳每天一早採購好飯店所需的菜餚,再趕到璜土鎮接專家,當晚還要將專家送回璜土鎮,每天工作近20個小時。連續20多天的接送,張亞芳體力不支,患上急性肝炎,住院一個半月。兩頭跑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無奈之下,張亞芳忍痛轉讓了三家飯店,全身心撲在了葡萄園裡。
在夫妻倆的奮鬥下,他們種植的葡萄獲得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杏都」牌商標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許可的「綠色食品」稱號,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杭州等40多個大中城市,張亞芳也因此被村民稱為「葡萄皇后」。更讓她開心的是,葡萄園每年用工上百人次,發給村民的工資一年達40萬元。
近幾年隨著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張亞芳的葡萄園逐漸遇冷。「抱著傳統模式不改變,只會在困境裡越陷越深。」在高港區政協副主席、財政局局長張琴的建議下,今年開始,張亞芳嘗試種植果樹盆景,利用「網際網路+」銷售模式,蹚出一條現代農業之路。
「今年以銷售果苗盆栽為主,明年果樹就開始掛果了,到時不僅能銷售果樹盆景,還能銷售鮮食水果,利潤會翻倍。」站在大棚內,張亞芳難掩欣喜,「如果有村民想加入,我將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免費贈送果苗。」張亞芳告訴記者,「過去滿腦子想的是自己怎麼富起來,現在要讓村民跟著我一起富起來!」 記者 董鑫 通訊員 徐萌 劉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