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一條「秘境之眼」的微信刷爆了網友朋友圈,裡面20種珍稀野生動物的紅外視頻引起了網友熱議。據了解,此次「秘境之眼」的主要內容為「中國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攝影比賽」,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組織。於2018年1月20日—2月14日,在全國林業自然保護區徵集參賽作品。其中,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送的黃腹角雉視頻,經舉辦單位組織的專家初評,以豐富的資料、翔實的科研監測數據和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效果,成功入選。
鳥中大熊貓 「壽雞」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隸屬於角雉屬,又名角雞、壽雞,1857年由英國人Gould在福建西北部發現並命名,是我國特有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瀕危(EN)物種和CITES(華盛頓公約)附錄I(禁止國際貿易)物種,零散斑塊狀地分布於我國湖南省南部、江西省、浙江省西南部和西部、福建省、廣東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等亞高山地區。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雉類學會名譽主席鄭光美先生1998年的研究表明,我國黃腹角雉野外種群數量在4000隻左右,珍稀程度堪稱「鳥中大熊貓」。
黃腹角雉比常見的家雞體型稍大一點,全長52-63釐米,體重1.2-1.4千克,雄性、雌性顏色截然不同。雄鳥色彩斑斕,像穿著一件精心設計的時裝。雄鳥上半身為慄色,身體羽毛的末端有淡黃色圓斑,圓斑的兩側為黑色或慄色,羽毛的其他部分穿插著黑色或淡黃色的條紋,頭頂一頭烏黑髮亮的秀髮,還有兩條橙紅色小辮子,在秀髮之下,雄鳥還別有心機地藏了一對翠藍色的肉角,戀愛時就豎直伸出,這也是黃腹角雉被稱為角雞的緣由。除了這對肉角,雄鳥在炫耀時還有一個殺手鐧,也是它被稱為「壽雞」的原因,雄鳥的喉嚨下有肉裙,平常只能隱隱看到,在需要的時候肉裙膨脹下垂,平展於胸前,顯出鮮豔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像繁體「壽」字。
與雄鳥的高調相反,黃腹角雉雌鳥則低調許多,通身呈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下體多有白斑。這是因為雌鳥需要獨自承擔孵化、撫養幼鳥的責任,為了更好地躲避天敵,盡到一個「母親」的責任,雌鳥只有放棄華美的衣裝。
每年的3月至5月份是黃腹角雉的繁殖季節,每到這時,雄鳥便開始宣告各自的「主權範圍」,並利用叫聲吸引雌鳥,一旦發現雌鳥進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雄鳥便會迅速靠近進行一番求愛表演,表演時雄鳥挺胸昂頭,振翅展尾,平日裡隱藏於烏黑頂發中的翠藍色肉角陡然豎起,下頦的肉裙隨著點頭、搖頭動作逐漸膨大下垂至胸部。隨著求愛表演的延續,如果雌鳥對表演者有好感沒有離開,雄鳥會進一步漲大肉裙並發出更大的呼氣聲,並趁著雌鳥神魂顛倒時,抓住機會衝上前去完成「愛的升華和碰撞」。如果雌鳥看不上雄鳥離開,雄鳥的表演會隨時停止,養精蓄銳等待下一隻雌鳥的到來。
黃腹角雉的孵化和雛鳥養育,完全由雌鳥獨立承擔。雌鳥會在3月下旬在樹上尋找「住址」,一旦找到,便會利用周圍的落葉或苔蘚等築巢,築巢後從3月底至4月初開始產卵,一般每窩產卵3-4枚,通常一年只產1窩。孵卵期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在此期間,雌鳥和卵、巢都十分脆弱,對傷害完全沒有還手之力,一旦被松鴉、蛇等天敵發現,只能眼睜睜看著卵被吃掉,有時雌鳥也會變成盤中餐。為了保持孵化的溫度,雌鳥只會在白天外出一次找食物,遇上陰雨天氣就可能一兩天不吃不喝,而且還會微微張開翅膀,用身體為小鳥蛋遮雨保暖。
幸運的是,黃腹角雉為早成鳥,雛鳥破殼後不需要待在窩內由母親餵養,只需要在雌鳥腹下生活數小時,羽毛就能變幹,立即有扇翅動作,十分活躍,通常在第3天雛鳥就能夠隨母親離巢下樹覓食,這時就能看到各只雛鳥紛紛離開母親的懷抱,有的站在巢邊扇翅,有的爬上雌鳥背上嬉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在野外,多數能見到的是雌鳥帶1-2隻雛鳥,最多帶4隻雛鳥。冬季則會結成4-6隻的小群。
江西武夷山 黃腹角雉樂園
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的鉛山縣境內,保護區所處地域為武夷山脈北端,主峰在黃崗山的西北坡,區內海拔高度平均在1200米左右,黃崗山海拔2160.8米,是我國東南地區的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1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和中國亞熱帶東段的最高峰。保護區面積1.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在95%以上,核心地帶更是高達97.2%,是一個以保護中亞熱帶中山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原生地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與黃腹角雉模式產地(福建西北部)山水相連,19世紀西方標本商人和生物學者在武夷山脈採集生物標本的主要居住地點——三港,與保護區邊界距離不到10公裡,保護區內的原住居民對黃腹角雉早有認識,稱之為「角雞」。保護區於2001年首次記錄黃腹角雉分布,2004年正式報導。過去由於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隨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特別是2004年媒體正式報導以來,保護區專業技術團隊對以黃腹角雉為代表的重點保護對象進一步加強了管理和跟蹤監測、研究,並取得了一些成果。
保護區專業技術團隊利用樣線調查法、捕捉標記法、紅外相機照相法等方法,基本摸清了保護區黃腹角雉的分布情況。研究表明,保護區黃腹角雉主要生活在海拔690-2160米範圍森林中;種群密度介於3.3-18.8隻/平方千米,最大密度出現在黃崗山核心區內;雌雄比例約為1:1.6;體型較浙江烏巖嶺的黃腹角雉更短更圓。記錄到採食物種108種,以植物的芽、葉、花、果為主,偶爾會採食蜘蛛、蜻蜓、螞蟻等無脊椎動物和菌類,採食習性會隨著季節有明顯變化,每年的5-8月喜好到樹上採食,其餘時間則基本在地面採食。
黃腹角雉遺傳多樣性研究的系統發生樹和網絡圖表明,我國黃腹角雉的種下遺傳結構可分為獨立的兩支,即以贛江-鄱陽湖為分界,江西武夷山和浙江、福建種群為「東部組」,江西井岡山和湖南、廣東、廣西種群為「西部組」。因此,江西省是我國唯一保存了黃腹角雉「東部組」和「西部組」遺傳基因和已知分布地域最廣的省份,而保護區以500-600隻的野外種群數量成為黃腹角雉「人類認知歷史最為長久且相對最為健康的野生種群」。
鄭光美院士在2006年到保護區實地考察後,欣然為保護區題詞:生物資源寶庫,黃腹角雉樂園。2009年,鉛山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為「中國黃腹角雉之鄉」。2016年,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授予保護區「中國瀕危雉類研究基地」,全國僅有7個。2017年,黃腹角雉的研究成果為「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名錄發揮了積極作用。
如今,黃腹角雉已然成為保護區的旗艦物種,中央電視臺先後兩次報導保護區黃腹角雉,一方面證明了保護區多年保護工作造就了良好自然生態環境,讓「鳥中熊貓」得以在保護區茁壯成長,另一方面也讓保護區成為全球黃腹角雉的研究熱點,督促著保護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潛心十餘載 結緣黃腹角雉
凡是到保護區研究黃腹角雉的專家、學者,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拜訪保護區管理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局長——程松林,因為程松林自2004年起,便對保護區內的黃腹角雉開展了研究。保護區的黃腹角雉是「人類認知歷史最為長久且相對最為健康的種群」正是他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得到鄭光美院士的認可。
說起研究黃腹角雉的初衷,程松林告訴記者,那是因為自保護區組建至2003年,對區內資源調查研究是依託高校(研究機構)開展,保護區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只起嚮導作用;研究領域也主要集中在植物和昆蟲,野生動物研究這塊屬於空白。他決心從零開始,把區內的野生動物資源挖掘出來。2006年,鄭光美院士了解到保護區仍然保存有一個較大的黃腹角雉種群,便與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劉小如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正旺、張雁雲教授一同到保護區實地考察。
程松林告訴記者,他始終都記得陪鄭院士他們上山的那天,特別是發現黃腹角雉的一刻,鄭院士不顧山路顛簸和車輛的搖晃,就像一個青年小夥子,迅捷地離開座位、貼窗觀察。鄭院士對黃腹角雉表達出的關愛之情,讓他銘記至今。那是2006年暮春,正午的陽光也沒有完全驅散保護區密林中的晴嵐。一行人在慢慢走著,突然道路下方的林中傳來幾聲"er、er、er"的鳴叫和一陣「沙——沙——」的樹葉滑動聲。經過一番仔細搜尋,一隻雄性黃腹角雉輕快地躍入大家的眼帘。只見它先是左顧右盼地警戒,然後不緊不慢地踱步,還不時從地面啄食一些東西或抬頭看看周圍是否有危險。飽食後的它在明媚的陽光下開始梳羽、展翅、伸腿等「保健操」。整個過程持續了近5分鐘,距離不到10米的大家被眼前這套「禽戲」徹底驚呆了,直到它以一個漂亮的騰飛離開時,所有人才從驚喜中緩過神來。同年「北京師範大學瀕危雉類(武夷山)研究基地」在保護區掛牌,聘請程松林為「基地主任」。
也正是這一次與黃腹角雉的相遇,堅定了程松林科研的決心,他說,作為一名保護區人,不能守著這麼一座自然資源寶庫卻不知家底,科研也是一種保護手段。於是他深入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沿著獸道翻懸崖穿溝谷去尋蹤覓「雉」,夏天常常遇到撲面的蚊蟲和危險的毒蛇,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常常使人「雪」上眉梢。一年365天中,程松林有近1/3的時間在野外監測,多半時間在陰冷潮溼的環境中工作,睡的被褥有時都可以擰得出水來。「打魚要到深海,識林要進深山。」這是程松林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功夫不負有心人,程松林慢慢在野生動物資源研究領域嶄露頭角。完成了從純管理人員到專家型領導的轉變,從原先的「兩眼一抹黑」到現今在《生態學報》等國內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在科學出版社出版《武夷山自然保護區鳥類》專著1部,2015年,程松林等人完成的4篇科研論文,被鄭院士主編的《中國雉類》正面引用。
經過多年的研究,程松林還深入剖析了江西省黃腹角雉的生存現狀,並提出了自己的保護看法,他認為,黃腹角雉作為中國特有且狹域分布的世界瀕危物種,迫切需要進一步採取更為有效的保護、監測等措施,他建議國家層面將江西省作為黃腹角雉種質資源和遺傳基因多樣性的自然保存地加大建設力度,省級層面將黃腹角雉保護工作納入生態規劃建設中需要採取特殊政策保護的物種,同時對積極支持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縣、鄉、鎮給予一定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