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榕樹是溫州的市花、市樹,那麼市鳥又該由誰來擔當溫州的「形象大使」呢?
每年4月10日~16日為浙江省「愛鳥周」。今年的「愛鳥周」遇到了「禽流感」,人們談「禽」色變,遠離鳥群,可是鳥類是人們的朋友,愛護鳥類,保護鳥類是我們的責任。因而,市林業局仍在籌劃溫州市鳥的評選,據稱泰順烏巖嶺黃腹角雉,專家推薦呼聲甚高。
可是,你知道烏巖嶺的黃腹角雉是怎麼被發現的?發現者又是誰呢?
他姓諸葛,名陽。
諸葛陽不是溫州人,可是他對溫州有貢獻,特別在泰順等地不少人知道他,頗受人尊敬。
自他在烏巖嶺發現黃腹角雉後,鳥類學專家對這裡的黃腹角雉研究已走過了30多個春秋。如今這一帶的黃腹角雉野外種群數量已從最初的幾十隻增長到了400隻左右,約佔全國數量的十分之一。特別是籠養黃腹角雉產下的第一枚蛋,今春經過人工繁育獲得成功。目前這裡成了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泰順縣還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黃腹角雉之鄉」稱號。
溫州人不僅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更有感恩的心,不論是誰,來自何方,只要對溫州發展有貢獻,便視其為知己。近日,我們在杭州採訪了諸葛陽。
採訪對象:著名動物學家、生態學家、《浙江動物志》副主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以下簡稱諸葛)
專欄主持:金輝 溫州都市報記者(以下簡稱金)
攝影:陳莉莉
諸葛陽,1928年12月20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的一個中藥世家。在當地讀完小學、中學,1953年從浙江師範學院(原杭州大學前身)生物系畢業,留校執教。1956年至1958年就讀東北師範大學動物生態學研究生班,此後在原杭州大學(今與浙江大學合併)生物系任教師,並任動物學教研室主任等職,1986年晉升為教授。現為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諸葛陽從事動物學、生態學教學四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鳥獸生物學及動物生態學。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及省科委重點項目,獲得各級獎勵20項,其中對農田鼠類生態及防治研究數十年,提出農田鼠害綜合防治措施,被載入《中國技術成果大全》,並獲得國家教委1989年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珍稀瀕危鳥類白頸長尾雉生態生物學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1988年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動物資源調查及《浙江動物志》的編著」項目,獲浙江省1991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他發表的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著作(包括主編、合編)10本,其中有《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浙江動物志獸類》、《浙江動物志鳥類》等。1959年他獲得浙江省文教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他曾任中國動物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國獸類學會理事、《獸類學報》編委、浙江省動物學會理事長(1987-1995)、浙江省除四害科技協會會長(1985-1993)、浙江省生態學會顧問。1993年退休。退休後,他仍擔任浙江省動物學會名譽理事長、浙江省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浙江省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功能保護區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浙江首次:
雁蕩山靈峰發現青毛鼠
金:您的發現是送給溫州人民的美好禮物!是您對溫州的一大貢獻。您與北師大的鄭光美老師對黃腹角雉的研究都有貢獻,謝謝你們。我想請教您,目前我國對黃腹角雉的研究處於什麼樣的狀態?
諸葛:黃腹角雉發現後的1982年,我到北京開會,與北師大鄭光美老師商量開展黃腹角雉研究問題。因此,有了1983年夏季由原杭大生物系與北師大生物系聯合的浙南山區動物資源考察隊的考察活動。這次考察活動對雲和、文成、泰順山區進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動物資源調查。在此基礎上,鄭光美老師提出在烏巖嶺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近十多年來,鄭老師帶領多名博士生、碩士生對黃腹角雉的分布、生態、數量變動、人工飼養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
黃腹角雉主要棲息於我國東部亞熱帶山地森林,海拔600~1600米的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內。根據對廣東、福建、浙江、廣西等主要分布區進行數量統計,估計總數約有4000隻。它在自然界的天敵不少,影響了其數量的增長。近年來,北師大對其飼養繁殖取得成功,1995年已經培養出F3代,種群數量在20隻以上。
金:現在想來,如果沒有您的發現也許我們還不知道烏巖嶺有貴為「鳥中大熊貓」的黃腹角雉,說不定還有人舉槍射殺呢。真要感謝您的發現。
烏巖嶺地處浙閩交界的深山之中,人跡罕至。您來泰順烏巖嶺之前,還去了哪些地方?這樣深入田野考查收穫大嗎?
諸葛:我們從事動物學研究的,除了教學之外,就是要到深山老林和海島上去調查,觀察並收集標本資料。地處浙南的溫州多山,動物資源豐富,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區域。除了泰順之外,1979年,我們還曾經到樂清雁蕩山與洞頭島考察,挺有收穫的。
我們在雁蕩山靈峰附近發現了青毛鼠,個子很大,體色深灰有刺毛,腹部白,重量有600~700克。這是浙江省內的第一次發現。再去洞頭島調查就發現了一個奇特現象:洞頭與大陸相隔大約僅30公裡,雁蕩山的鳥類種數多,洞頭僅有其三分之一;大陸上的小型鳥類,如紅頭長尾山雀、棕頭鴉雀等數量上佔優勢的種,在島上卻沒有;而洞頭的麻雀數量很多,佔絕對優勢。我們分析原因,可能是滔滔海水的阻隔,島上相對封閉,海島生態系統和大陸相比要單純得多,食物鏈層次也不複雜,就可能出現動物種數少而密度高的現象。
溫州足跡:
踏遍浙西浙南18個市縣
金:您與溫州真是有緣,為研究溫州動物種類,跋山涉水,不辭辛勞,在溫州大地留下足跡。您長期研究動物,您能否告訴我,您最滿意的成果是什麼?
諸葛:應該說是由我主持的「動物資源調查及《浙江動物志》的編著」,這是我花費時間和心血最大的一個項目。1979年開始的5年時間裡,我帶領青年教師與研究生開展全省動物資源調查,足跡踏遍了浙西、浙南18個市縣山區及海島的林區。在此基礎上,1984年,我省啟動了「動物資源調查及《浙江動物志》編著」項目。此項目獲省科委重點項目資助,有44位動物學專家參加,歷時6年,編寫了8冊的《浙江動物志》。除了主持整個項目的編務外,我還主編了《浙江動物志·獸類》、《浙江動物志·鳥類》兩冊。
《浙江動物志》收編了2201種動物種類,460餘萬字,出版後得到由三位中科院院士為主組成的評委會的高度評價,認為是浙江科技史上的裡程碑,在國內屬一流水平,對國際也有影響,因而獲得1991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金:今年的愛鳥周,因為「禽流感」的原因,我們好像有點怕與雞鴨及鳥類接觸。但是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我們還是應該保護鳥類,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諸葛:近來,在我國多地發現了H7N9禽流感病例,現經有關部門和醫院及時發現,及時治療,病情已有所控制。在浙江省內,特別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在治療上作出較大貢獻。
據研究資料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很可能由在東亞遷徙線路上的候鳥傳入「長三角」禽類,然後通過接觸而傳給人類,但沒有更深入的研究,究竟是何種候鳥與此有關。
在我們這一帶,遷徙候鳥可分兩類,即夏候鳥和冬候鳥,凡是春季從南方遷來進行繁殖,而秋天帶著下一代往南而去的為夏候鳥,如燕子、杜鵑等;反之,秋季從北方飛來越冬,來年春季飛回北方繁殖的為冬候鳥,如大雁、天鵝等。由此看來,4~5月份的禽流感可能與往北遷飛的冬候鳥有一定關係。鳥類遷徙是自然規律,人們不必為之恐慌。
家養寵物:
過分接觸有一定風險
金:有人說,家養寵物對主人的身體健康會產生顯著的良性影響,例如貓貓狗狗等能舒緩主人的精神壓力,從而減少生病的風險。可是也有人反對,認為汙染環境,擾民等。您能否從動物學角度談談,您是否主張市民養狗、貓等寵物?
一輩子研究動物的諸葛老師,與動物真是有緣。他家窗外綠樹濃陰,鳥語花香;客廳裡最顯眼的依然是動物照片。他指著一幀20多寸的照片說,別小看這幾隻站立在海邊巖石上的海鳥,它的名字叫中華鳳頭燕鷗,僅在我國福建、浙江、臺灣有發現,目前世界上僅50來只,被譽為「神話之鳥」。這是2008年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陳水華研究員在舟山五峙山島拍攝到的。陳水華是他的學生,特地送給老師的。動物給諸葛老師帶來歡樂,我們也從他的話語中分享著歡樂。
評選市鳥:黃腹角雉備受推崇
金:黃腹角雉在溫州是家喻戶曉的本土吉祥鳥。去年泰順縣向市政府遞交報告,申報黃腹角雉為溫州市市鳥。溫州目前正在籌劃評選市鳥,聽說黃腹角雉備受專家的推崇,名居候選榜首。作為著名動物專家,我想您得知此消息一定是很高興吧?
諸葛:是的。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在全省率先評選市鳥,我真為溫州高興。
市鳥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通過評選市鳥能激發市民愛護鳥類,保護鳥類的自覺性;市鳥的評選也展現市民的文化素養和品位。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評選出市鳥,如北京的雨燕,天津的海鷗,廈門的白鷺,廣州的畫眉等等。我認為,溫州評選市鳥可考慮以下三原則:一是在普遍基礎上的特殊性,一般應選擇比較難得一見的種類,激發人們的嚮往,一窺尊容;二是常見和稀有的比較,常見不足奇,稀有才珍貴,如省級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種類。三是觀賞性強,易於宣傳推廣等。以此看來,黃腹角雉為國家一級保護物種,它的色彩斑斕,繁殖期有豔麗的肉裙,十分美麗,符合以上三原則。
發現珍禽:
幼鳥頭部一對藍色突起
金:記得溫州媒體報導北師大鄭光美老師研究黃腹角雉成果甚多,卻鮮有人知道您是烏巖嶺黃腹角雉發現的第一人。請您回憶一下當年在烏巖嶺發現黃腹角雉的情景?
諸葛:1981年5月25日,我們學校組織我和青年教師韋今來、姜仕仁及學生等7人,在舟山完成海島動物調查之後,經溫州到達泰順烏巖嶺國有林場繼續進行動物調查。那時烏巖嶺已經是省級自然保護區,5月26日至6月2日,我們在林場各林區先後發現了一批珍貴稀有動物。
5月30日下午,林場職工吳久忠在上芳香林區獵獲一隻竹雞和一隻山雞,興高採烈回到場裡,準備宰了招待我們。
上世紀50年代起,我們就開展全省動物調查,初步了解我省雉類動物的分布情況,泰順也在分布區域之內。當我看到那隻山雞,便問吳久忠是否常有看見。他回答,是的,長大後背為棕紅色,腹為棕黃,雄的頭上有兩隻角,雌的頭上沒有角,顏色比雄的暗一些。特別是發情時,雄鳥喉部下垂中間有棕黃外圍藍色的肉裙,非常豔麗。當下,我細察發現,山雞幼鳥頭部確有一對較小的藍色角狀突起,喉部也有皮褶,身體各部測量與腳趾色澤均接近成鳥,當場確定該鳥為黃腹角雉的雄性幼鳥,為國家珍稀保護鳥類,在我省是首次發現,頗為珍貴。那天我們很興奮,當場製作了標本。之後,我們在上芳香等林區也發現了黃腹角雉的蹤跡。。
6月4日,結束林區調查,我們回到泰順縣城向縣委領導作了匯報,建議擴大自然保護區的面積,使森林與野生動物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同時提出加強保護黃腹角雉,不得任意獵殺捕食。縣領導同意我們的意見,並立即採取措施保護了起來。
經過泰順縣的不斷努力,黃腹角雉數量明顯增加,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終於在1994年烏巖嶺批建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的發現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這是客觀存在,遲早有人發現的,應該感謝的是泰順同志做了大量的保護工作。
諸葛:現在,社會上養寵物的家庭以及寵物的物種都比過去多得多了。以往家庭養狗、貓及金魚為主,而今養各種龜類、小獸、蛇類,甚至巨蜥、巴西龜等都被劃為寵物之列。
養寵物,雖然可以怡情消遣,獲得一定的科普知識,但過分接觸,有一定的風險,因為多數外來物種都未經過檢疫,寵物帶有大量有害生物,一旦被傳染上,後果不堪設想。再則,外地輸入,甚至國外的物種,本地不產,成為外來物種,如果發展起來,無法控制,可能造成生態災難。一般來說,除了孤寡老人養寵物作伴,或者養導盲犬之類外,家庭養寵物還是慎重為好,我家只養紅金魚。
金:今年您已經是耄耋老人了,可是您的身體特棒,聲音宏亮,底氣十足,令人羨慕。聽您說來,好像還在繼續您的研究,那您還在研究什麼?能說說您的主要觀點嗎?
諸葛:你看我的身體還可以吧。退休後,我仍在做我的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的研究。2008年我曾經出版過《生物多樣性與自然保護文集》。我的主要觀點是,人與自然界的關係,說到底是人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須臾不能離開,因為每個人都需要呼吸與食物。提出「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存在權與發展權,在經濟社會建設中非常重要,然而,從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來看,「以人為本」應該是「以生命為本」為基礎,應該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只有生物多樣性的極大發展和繁榮,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和持續發展,人類才能生活在美好的生態環境之中,也才能真正達到健康長壽、安全幸福。
延伸
閱讀
關於黃腹角雉
黃腹角雉為我國特產鳥,易驚,不易飼養和繁殖。早自梁、唐以來就為古人所記載。
黃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飛翔,喜歡潛伏,膽子很小,活動隱秘,反應遲鈍,有時還會幹出「埋頭不見」的傻事。當聽到危險響動時,它不飛不跑,站在原地不動,東瞧瞧,西望望。發現有人正逼近自己時,想逃已經來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頭鑽進了雜草叢中,可是身子卻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鴕鳥一樣,故又被人稱作「呆雞」。因此,它的天敵很多,卵常被偷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左右。雛鳥28天出殼,身上布滿棕褐色的絨羽,出殼當天就能扇動雙翅。雛鳥於孵出後第2~3天隨雌鳥下樹覓食,並以家族群為基礎過冬。幼鳥生長發育較為緩慢,兩年後才能發育為成鳥。
黃腹角雉繁殖期為每年四五月間。一隻雄鳥佔據一片山林,在清晨發出啼聲:「哇……哇……嘎嘎嘎嘎嘎!」宣告它是這片領地的佔有者。鄰近的優勢雄鳥也發出同樣的佔區鳴叫。這樣,它們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而一些體弱的雄鳥,則無力維持一片山林的所有權,只得四處流浪,因而失去了交配的機會。雄鳥發情時,也是它們最美麗的時候。喉下的肉裙平時不顯眼,這時膨脹下垂,顯現鮮豔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遠看好像繁體「壽」字,故又稱「壽雞」。頭上那一對翠藍色的肉角,這時挺直突出,更加鋥亮。
雄鳥有一套複雜的求偶炫耀:面對雌鳥蹲伏,鳥頭一上一下不停地點動,頭上的肉角不斷地抖動,豔麗的肉裙不斷地擺動,雙翅不停地快速掮動。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雄鳥發情時肉裙與肉角的展示作了生動逼真的記述,並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