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5日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通訊員 雷嬌娥 唐夢輝)貓抓病,你聽說過嗎?近日,82歲的餘爺爺就因高熱不退,左側肘關節內側長了個雞蛋大小的腫塊,在長沙市第三醫院被診斷為貓抓病。
半個月前,餘爺爺開始出現畏寒發熱,體溫高達39.2℃。左側肘關節內側長出了一個3釐米×4釐米的腫塊。去附近診所買藥服用,一個星期後,餘爺爺仍高燒不退,左側腋下淋巴結位置又紅又腫,疼痛難忍,每天晚上都睡不著。「發熱、淋巴腫大不會是淋巴瘤或者其他惡疾吧?」餘爺爺擔心起來,家人得知情況後趕緊將他送往長沙市第三醫院呼吸內科。
醫生在了解病史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細節:餘爺爺左手食指指掌關節背側可見0.5×0.8釐米的紅斑,有一個像被咬傷後的結痂傷口,並有膿點。在醫生的反覆追問下,餘爺爺才回憶起被自家小貓抓傷的經歷。今年7月的一天中午,小貓爬到餘爺爺吃飯的桌上,他用手把小貓趕走,沒想到小貓竟反過來咬傷了他的左手食指,當時就出血了,還感覺有些疼痛,餘爺爺用自來水衝洗了一下,就沒有再做其他處理了。之後,傷口一直沒有癒合。
全面了解了餘爺爺的相關病史後,醫生迅速為餘爺爺完善了相關檢查,餘爺爺被診斷為貓抓病。給予了對症治療後,餘爺爺手上的傷口癒合了,高熱退下去了,腫塊也很快消失了。
「小貓咬傷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有個小傷口也不會有大問題,真的沒想到,幾個月過去了,竟然會病得這麼嚴重。」病情穩定的餘爺爺躺在病床上,回想自己這次發病的經過,後怕不已。
長沙市第三醫院呼吸內科五病室主任範杜介紹,貓抓病是一種以增生性肉芽腫及化膿性淋巴結炎為特徵的自限性疾病,貓是本病最常見的傳染源。範杜表示,並不是所有的貓抓咬都會致病,只有攜帶漢塞巴爾通體病菌的貓才會感染人。漢塞巴爾通體通常存在於貓的唾液中,也會在貓的活動下存在於貓爪上,因而貓抓病大部分是貓抓傷或者咬傷引起,如果人的皮膚有開放性傷口,那麼就更容易被感染。攜帶漢塞巴爾通體病菌的貓通常在1歲以下,貓受感染後可形成菌血症,並可通過貓身上的跳蚤在貓群中傳播,故貓的帶菌率相當高,有報導寵物貓的感染率達40%。「除了貓咪外,狗、兔、猴也可以引起此病,但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染,所以無需隔離。」範杜同時表示。
貓抓病的潛伏期長短不等,一般為2-6周,男女無差別,溫暖季節較寒冷季節多見。因為它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以輕症病例居多,多數患者不做任何治療都可以自愈。通常在感染後的三到五天出現炎症反應,比如有紅斑、丘疹、水泡、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疲乏、胃腸道症狀、頭痛、結膜炎等,1周到2周後會自然消退。「少數貓抓病患者潛伏期可長達數月甚至超過一年,餘爺爺就是被貓咬傷數月後才有症狀的。」範杜特別指出,雖然絕大多數貓抓病患者可自行緩解,但仍有少數患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可表現較為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如果確診貓抓病且症狀比較嚴重,並發腦病、慢性嚴重的臟器損害、關節病等都要到醫院尋求積極治療,以免造成大的身體危害。
除了貓抓熱以外,貓咪還會傳播許多疾病,比如:彎曲菌病、隱孢子蟲病、鼠疫、狂犬病、癬、絛蟲病、弓形蟲病等。範杜建議,家裡豢養寵物的市民朋友要特別注意衛生,不要和寵物過分親密接觸,接觸後要勤洗手。儘量少刺激動物,避免被動物咬、抓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萬一不幸被咬、抓傷後,應立即用流動水或肥皂水衝洗15-20分鐘,再局部塗抹碘酒及酒精,並及時到醫院注射狂犬疫苗,後期密切觀察有無不適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