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西寧野生動物園對外發布: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這是國內人工繁育的第三隻、第四隻高山兀鷲。此前第一隻和第二隻均為西寧野生動物園繁育。目前兩隻新出生的高山兀鷲各項身體指標穩定。
這兩隻高山兀鷲分別於3月22日和5月13日破殼而出,飼養員形象地將它們稱為「三毛球」和「四毛球」。這兩隻雛鳥是由兩對高山兀鷲夫婦繁育。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介紹,今年1月23日,一對高山兀鷲夫婦在百鳥苑假山附近築巢,1月30日雌鳥產蛋,兩隻高山兀鷲開始輪流孵化。經過54天的孵化,雛鳥於3月22日破殼。
5月13日破殼而出的「四毛球」,是西寧野生動物園一對有名氣的、人工繁育的高山禿鷲夫婦繁育的。自3月13日起,夫婦倆在百鳥苑一側半山坡,利用雜草、樹枝、羽毛鋪設小窩。3月20日輪流開始為期52天的孵化。在此之前,
這對高山兀鷲夫婦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繁育兩隻雄鳥。「四毛球」的兩個哥哥分別3歲和2歲了,通過網絡徵名,取名為「凌梟」「凌志」。
因猛禽區混養著其他猛禽,為了保證兩隻雛鳥的安全生長,和此前一樣,西寧野生動物園將它們與父母隔離,接回撫育室人工育幼。「三毛球」出生體重為177克,飼養員每天兩次餵養,雛鳥進食良好。目前,57日齡的「三毛球」,體重達到2400克,體長51釐米,喙長7釐米;「四毛球」出生體重163克,體長18釐米,喙長3釐米。
猛禽繁殖是世界性難題,在國內動物園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數。此次,再次成功繁育兩隻高山兀鷲,表明西寧野生動物園人工繁育技術已較為成熟,對於不斷擴大高山兀鷲人工繁育種群,以及以後為其他動物園開展保護教育提供圈養個體,避免依賴野外種群補充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新聞★
高山兀鷲的人工繁育之路
(一)
5月17日上午,西寧野生動物園百鳥苑附近的一塊草地上,出生不久的「三毛球」和「四毛球」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在太陽底下,它們一身淺白色的「羽絨服」閃著耀眼的光彩。
出生剛四天的「四毛球」,躺在溫暖的泡沫箱裡,它時而睜眼,時而閉眼。「四毛球」太小了,沒辦法站起來扇動翅膀。它探出大大的腦袋,圓溜溜的雙眼環顧四周。
與「四毛球」相比,出生近兩個月的「三毛球」在草地上爬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尖尖的喙和細長的腳趾,看起來頗有成熟的姿態。「別看它小,胃口還不錯,食量大,每天餵的肉吃得一乾二淨。」飼養員說。
連續多年成功繁育,西寧野生動物園在繁育猛禽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飼養員說,餵養第一隻和第二隻的時候主要以鴿子精肉為主,今年將精肉、內臟切碎混合後餵養,採取少食多餐的餵養方法,兩隻雛鳥吸收好,體重增加明顯,效果不錯。
(二)
高山兀鷲,體形較大的一種猛禽,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為數不多能夠飛躍珠穆朗瑪峰的鳥類之一,因喜食腐肉,被稱為自然界的清道夫。
目前,西寧野生動物園高山兀鷲共有15隻,絕大多數是野外救護的。
2017年,西寧野生動物園首次成功繁育高山兀鷲「凌梟」。「凌梟」順利度過危險期後,體長達到101釐米,喙長11.5釐米,腿長23釐米,雙翅展開後可達150釐米,體重6800克。
「凌梟」破殼而出時,破殼聲嚇跑了父親,母親也因騷動不安,一直未給它餵食。第二天,西寧野生動物園遊客較多,「凌梟」的母親離巢後久久未歸。飼養員暗中觀察發現,從12時一直到15時30分,仍未見「凌梟」母親回巢。因區域裡混養著其他猛禽,為了防止發生意外,飼養員將「凌梟」從鳥巢取出,接回室內人工育幼。
當時,飼養員將「凌梟」巢穴墊草取出放入泡沫箱中,模擬高山兀鷲巢穴環境,並隨時檢查雛鳥身體。「凌梟」出生是體重166克,身體各項機能基本穩定。兩個月後,飼養員將飼餵次數改為一次,引導「凌梟」自己採食,逐漸獨立人工餵養。
齊新章說,初次育幼猛禽讓飼養員不知所措,通過查找資料、諮詢專業人員,逐漸掌握了飼養方法。記得第一次給「凌梟」飼餵新鮮鴿子胸脯肉條,當時飼養員擔心它不開口吃食,沒想到「凌梟」見到肉後張開嘴亂叫,將肉放到嘴邊後積極進食。
猛禽人工繁育難度大,加之猛禽性情機警,為減少遊客的幹擾,2016年起,西寧野生動物園禁止遊客進入猛禽谷內參觀,改為在觀鳥平臺參觀,為後期猛禽繁育做準備工作。
2017年,猛禽谷飼養員為了給高山兀鷲繁育提供幫助,在猛禽谷一側的山坡上提供麥草、樹枝等材料,並製作了方便了高山兀鷲產卵的人工平地,助力高山兀鷲築巢。
(三)
人工繁育高山兀鷲過程極為艱難,除了掌握它的飲食習慣,還有了解它的生活習性。2019年,西寧野生動物園利用近兩個月的時間,記錄下了高山兀鷲「凌志」的誕生過程。
「雄性首先表現出交配行為,觸碰雌性身體,雌性低吟,交配持續約一分鐘。」飼養員說,高山兀鷲交配結束後,開始築巢,由雌雄共同承擔,所築巢穴主要以麥草為主。飼養員發現雌雄高山兀鷲開始築巢,就開始忙活著給它們提供雜草、樹枝等築巢用的材料。
過了約一周,產卵一枚,卵呈橢圓形,表面光滑,乳白色,兩端形似圓錐狀。自此高山兀鷲夫婦輪流孵化。自開始孵化起,表現出極強的警惕性,40天後警惕性逐漸減弱。飼養員在方圓3米的地方設立警戒線,防止其他猛禽靠近。
孵化第50天,飼養員在雌性高山兀鷲離巢進食時,觀察到雛鳥開始破殼。第51天,從8時到12時,雌性高山兀鷲表現出半蹲的狀態;12時45分發現卵上有一塊指甲蓋大小裂口,能觀察到雛鳥的絨毛;13時許,卵殼完全破裂,雛鳥出殼。
出殼第一天,雛鳥全身絨毛呈灰白色,其中頭部絨毛顏色較深。
為防止雛鳥發生意外,飼養員將幼鳥放在泡沫箱內,放置了10釐米厚的草墊,做成周邊高中間低的窩狀,用取暖器保證室內泡沫箱溫度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雛鳥食物以鴿子肉為主,再加入少量鴿子內臟及胸部軟骨。
齊新章說,從0到4,繁育高山兀鷲這一系列經驗和技術對於其他的猛禽的繁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希望在此基礎上,利用成功繁殖高山兀鷲的這些經驗和技術運用到禿鷲等其他猛禽的繁殖上,使其他猛禽的繁殖再次取得突破,為青藏高原本土物種保護及青海省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記者 趙俊傑)